如果了解金华地区各县(市、区)的历史沿革,那么就知道其中有一句相同的阐述:战国时属越国。
也许大家对越国不是很有概念,且让我先来说几个你也许已经很熟悉的典故或成语吧。
一是“大禹治水”。
大禹就叫禹,姓姒,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开始,禹的老爸鲧治水用的是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的办法,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所以鲧虽经九年的努力,但终因“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败。面对滔滔洪水,禹从父亲治水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二是“卧薪尝胆”。
《现代汉语词典》说道:春秋末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激励自己不忘耻辱。他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1](www.zuozong.com)
三是“西施浣纱”。
不少人会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形容美女,其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美女,她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对勾践的东山再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2]
在百度中,对越国有这样的解释:越国(前2032—公元前222),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之地。也就是说,越国的始祖,是大禹的直系后裔。[3]
“卧薪尝胆”的勾践,则是越国著名的君主。有资料说,春秋末期,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为什么要说越国,这说的是,我们八婺同属于这个历史上的越国,古越时,同说越国语言。正因如此,我们常会在介绍金华方言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描述:金华方言中常有“古越语”的遗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