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汤溪山歌:八婺文化传承与金华方言

汤溪山歌:八婺文化传承与金华方言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汤溪,不仅山明水秀,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汤溪山歌翻译成普通话看似并不朗朗上口,但用汤溪方言唱出来便截然不同,配上个性的动作,比任何表演都形象生动。以前,汤溪山歌就是干活的“号子”。一首山歌就像一个故事,小孩都爱听爱唱,汤溪山歌也就这么代代传下来了。

汤溪山歌:八婺文化传承与金华方言

十八姐 十八郎

十八埠头捣头裳

花花手巾掉到后溪滩

撑排哥哥拣拣到

女声:

撑排哥哥还给我

上上下下来喝茶

男声:

阿怎么晓得你家门口朝哪边?

女声:

我家门口朝南边

前面梧桐树

后面白牡丹

白牡丹下面一丛千斤藤

撑排哥哥拔去做纤绳[10]

这是汤溪山歌《十八姐》的歌词,唱出了“十八姐”的“心思”,唱出了“十八姐”的“爱情”。

说起汤溪,不仅山明水秀,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少古老的文化渐渐失传,但那代代传唱的山歌还断断续续地萦绕在耳畔,让子孙后代能够继续聆听那源自姑蔑国的古老吟唱。

汤溪山歌是在漫长的生活、劳动中慢慢形成的,历经千年的历史变迁,曲意却十分写实,有着民间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恋爱婚嫁、劳动、生活等等。汤溪山歌翻译成普通话看似并不朗朗上口,但用汤溪方言唱出来便截然不同,配上个性的动作,比任何表演都形象生动。

遮袍花(映山红),满山红

山里妞,嫁老公

老公嫌她鼻头红

拍拍屁股又嫁人

嫁个做木人

她又讲,大斧头,小斧头,劈死人

拍拍屁股又嫁人

……

这汤溪山歌唱的是山里囡(姑娘)嫁人的趣事,山里囡嫁一个不满意,又换一个,历经做木人、做篾人、打铁人,最后只能守空房,一首山歌告诉了大家一个做人道理。

正月陪陪客

二月铲铲麦

三月芥菜

四月有麦磨

五月苦一苦

六月绿豆粥

七月有新谷

八月大橱装满谷

九月苞萝(玉米)带芦粟

十月茶子白(www.zuozong.com)

十一月砍柴磨谷

十二月真享福

一年十二月,每个月农村中要忙活的事儿都在这首汤溪山歌《时令歌》中尽显无疑。

以前,汤溪山歌就是干活的“号子”。在田间,看见有人走过,便会开始唱“嘿哟,嘿哟,这个人长得像……”即兴式地对路人进行描述,成为节奏感强烈的“号子”。这样一来,干活有节奏了,干活也更有劲了。

以前,大家的娱乐方式十分单一,唱山歌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而山歌猜谜更是增加了娱乐性。汤溪山歌猜谜不同于一般的猜谜游戏,而是先由一人唱出一题让大家猜,猜对的人再以谜语答案为头继续唱出下一题,如此反复,直到猜不出来为止。比如:

高高山上丢下一把箭,掉下来看不见

(谜底是“针”)

“针针两头尖”

(谜底是“船”)

船船两头圆

(谜底是“鼓”)

鼓鼓两头长白毛

(谜底是“冬瓜”)

冬瓜冬瓜两头开花

(谜底是“枕头”)

……

除了猜谜,汤溪人卖东西时也常以形象的言辞来描述自己的产品。比如,卖甘蔗的人会唱:

头上戴着清凉帽

身上戴着紫红袍

前后弄堂找客户

找到老的幼的不算数

找到年轻后生先讲价钱再脱裤

很多人一听到这唱词便猜出卖的是什么,于是会大老远跑过来买,这也算是前人的促销方式了。

汤溪方言在金华地区算是比较难懂的,翻译成普通话更是难上加难了,也许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至今还延续着上古的越国口音,甚至有些歌谣听起来有点像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但以前的小孩子们,没事就围坐在大人身旁听他们唱好听的调调。一首山歌就像一个故事,小孩都爱听爱唱,汤溪山歌也就这么代代传下来了。[11]

【注释】

[1]浙江婺剧团.婺剧唱段集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329-330.

[2]胡国洪.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华喜添21项国家级“非遗”[N].金华日报,2008-06-15(2).

[3]傅雅瑜.兰溪摊簧:在历史洪流中缓缓前行[N].兰江导报,2015-07-14(A11).

[4]郭婷婷.我市凭侯阳高腔入选省传统戏剧之乡[N].东阳日报,2015-11-16(1).

[5]胡国洪.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华喜添21项国家级“非遗”[N].金华日报,2008-06-15(2).

[6]何百林.义乌“非遗”:穿越时空的民间记忆[N].金华日报,2012-10-21(23).

[7]永康鼓词[EB/OL].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http://whzt.zjcnt.com/201111_ykgc/index.html.

[8]浦江乱弹[EB/OL].浙江省五十六个传统戏剧档案专题——浦江乱弹项目简介.http://www.zjfeiyi.cn/zhuanti_hqd/zhuanti_56data/page/jianjie-423.html.

[9]孙轶.“武义草昆”: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奇葩[J].浙江文化月刊,2009(6).

[10]章果果,胡国洪,吴美苹.汤溪山里九十九道弯 九十九道弯来九十九支歌[N].金华日报,2011-12-16(9).

[11]孙梦婷.汤溪山歌:那些源自姑蔑国的古老吟唱[EB/OL].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http://jhwcw.zjol.com.cn/wcnews/system/2011/12/15/014573455.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