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义乌道情:金华方言与八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道情:金华方言与八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6月7日,由金华与义乌联合申报的金华道情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中国建立初期,义乌操“道情”之艺的民间说唱人员达200多人。义乌道情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档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义乌道情演唱地多在茶室及农家。义乌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始终以大团圆为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以叶英盛为代表的义乌道情艺人又把这一古老艺术发扬光大。

义乌道情:金华方言与八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道情是一种民间说白加唱的叙事曲艺,因多说唱地方新闻故事,故俗称“唱新闻”;又名渔鼓、“说古文”、“劝世文”。有说有唱,以似说似唱的唱句为主叙事。用义乌方言说唱,连唱词也口语化。流传于金华、义乌、浦江、东阳、武义、兰溪及衢州市的各县(市)。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成为义乌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2008年6月7日,由金华与义乌联合申报的金华道情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次年,义乌道情艺人叶英盛被命名为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见图17)

图17 叶英盛在表演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宫廷音乐——《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元代散传各地后演唱形式也不相同,郑板桥曾创作散曲型《道情十首》供人演唱。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道情于明末传入金华后,清朝、民国时期,道情艺术已在江南浙中地区十分流行。义乌道情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新中国建立初期,义乌操“道情”之艺的民间说唱人员达200多人。

义乌道情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档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握竹板两片,俗称笞板;臂腋间夹蛇皮渔鼓一个,俗称油鼓筒;右手拍鼓筒,左手打竹板,筒板间用,发出“吉彭,吉彭,吉吉彭”之声。然后,随着“自从盘古开天地,先有新闻后有戏……”这句开场白响起,好戏就开始了。唱一段加几句说表,唱白兼用,发音似口技,一口能操男女多种声腔,并配上简单的动作,说唱得有板有眼,绘声绘色。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

义乌道情演唱地多在茶室及农家。一般在晚上演出,逢年过节或村逢喜事则日间赶往演唱。义乌道情的曲目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丰富多彩。义乌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始终以大团圆为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因而受到了义乌民众的喜爱。(www.zuozong.com)

20世纪50年代,义乌道情在全国已很有名气。义乌盲艺人叶英美先后多次上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群英大会表演,把义乌曲艺唱进了人民大会堂,唱进了中南海,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歌唱总路线》《虞小玉》等,还由中唱公司灌制成唱片

改革开放后,义乌曲苑百花齐放,形成了道情、花鼓、方言说唱、小锣书、双簧、相声、唱故事多个曲种并存的格局。以叶英盛为代表的义乌道情艺人又把这一古老艺术发扬光大。

在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精心浇灌和培育下,义乌道情这种古老的单人说唱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在说唱内容上,除了优秀传统保留节目外,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一个时期里,歌颂祖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新时期的幸福生活,成为义乌曲艺人创作的主题。《祖国名山》《滚元宝》《八仙拜年》《十杯香茶》等10多个曲目被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灌制成音像带。《祖国名山》还参加了1996年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节演出。[6]

在现代条件下,义乌道情除了“真人真唱”外,还有电视、广播、视频等音像播放,于是得到了更方便、更广泛的传播。同时,这一为义乌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曲艺,也在其他方面得以体现。如义乌有一档电视方言节目《同年哥讲新闻》,这“新闻”就是义乌方言中的“道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