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侯阳高腔:八婺文化与金华方言的非遗保护

侯阳高腔:八婺文化与金华方言的非遗保护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对于侯阳高腔的名称,现在还有不少说法。新中国成立后,侯阳高腔获得新生。近年来,东阳市政府与文化部门非常重视侯阳高腔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从资金、人员、组织上予以保证。2007年5月,侯阳高腔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东阳婺剧团被命名为非遗保护项目“侯阳高腔”传承基地,重新排演侯阳高腔传统剧目。

侯阳高腔:八婺文化与金华方言的非遗保护

侯阳高腔为婺剧高腔中比较原始、古朴的唱腔。它音调高昂、响亮,一人歌唱,后台帮腔,再加大锣大鼓伴奏,气氛激越,情绪昂扬,颇具强悍、雄壮的性格气质和地方特色,是东阳独有的高腔。

不过,对于侯阳高腔的名称,现在还有不少说法。一说侯阳高腔于明末诞生于东阳,是在“义乌腔”基础上,受弋阳余姚诸腔影响而形成的曲牌联套体高腔剧种。一说是由东阳所处的地理方位而取的名,因为东阳郡习称后阳,侯阳的名字可能是后阳之音讹。自然,这一说法与前面说法结论是相同的。一说是弋阳腔读音之讹;一说侯阳是后阳之音误。

高腔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一人启口,众人接腔”(也说“一人唱,众人和”)。就是一句“腔句”,先由一人开口唱前面的部分,然后演员或后台接着帮唱后面的部分,组成一句“腔句”。腔句又由“滚”及“腔”两部分组成。“滚”为一句腔的前半部分,由一人主唱,为传辞部分;“腔”为一句腔的后半部分,演员或后台接着帮唱,是高腔音乐旋律部分。清代戏剧大师李渔小说《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中有一段对高腔的描述:“只有谭楚玉心事不快,做来的戏不尽所长,还亏得藐姑帮衬,等他唱出一两个字,就流水接腔,还不十分出丑。”高腔的接腔对场上演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场上气氛的高低、人物情绪的起伏,以及好不好听等,都有赖于接腔的实际效果。

除此之外,高腔唱腔还有三大特点:一是“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借用乡语,改调歌之”。在演唱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二是声音高亢、嘹亮,风格粗犷、豪放,感情朴实、真挚,音域较宽,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三是腔调可塑性大,一支曲牌,各种行当的人物都可以用,可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

侯阳高腔作为高腔的一种,充分体现了高腔的特点:初期为干唱帮腔,只有锣鼓伴奏,不用管弦。大约到了清末与昆曲、乱弹组成“三合班”后,加笛子、板胡、科胡等管弦乐。虽有丝竹伴唱,但无过门,其唱腔粗犷、纯朴,具有明显的民歌、山歌风味,它因长期与昆腔合班,故受昆腔影响不小,并多处袭用昆头、昆尾,有“侯阳带昆腔”“侯阳小昆腔”之说。对后来的西吴高腔、西安高腔等均有影响。(www.zuozong.com)

早先,东阳人特别喜欢戏曲,看戏、唱戏、说戏,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要精神食粮。那时候,戏班以高、昆、乱“三合班”为多,拥有剧目18本高腔、18本昆腔、36本乱弹戏,除专业性的老紫云、新紫云等名班外,还有众多的民间坐唱班。“后山店,横路殿,年年要做百夜戏,若不够,兜铜钿,再做十日十夜添。”这句流传东阳的戏谚,说的就是当年东阳戏曲的盛况。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曾有60枚锣(指戏班)冲州撞府,声震八婺。清代道光年间,有72副行头(指戏班)出门,在金华、台州、温州等旧属上六府巡回演出。

但是,抗战期间,兵荒马乱,为了生存,人们无暇顾及戏曲,戏班相互兼并,艺人四处流散,侯阳高腔受到了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侯阳高腔获得新生。1954年东阳戏班参加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米糷敲窗》《推车接父》《秦琼逃关》《借扇》等曲目获好评,1957年参加省第二届戏曲摩观演出大会,《黄金印》《合珠记》获剧本一等奖;改革开放后,排演了《河桥分别》《米糷敲窗》《黄金印》等一系列剧目。目前除专业剧团外,农村业余剧团正处于发展势头,《合珠记》《黄金印》等传统剧目大受观众好评,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新贡献,前景良好。

近年来,东阳市政府与文化部门非常重视侯阳高腔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从资金、人员、组织上予以保证。2007年5月,侯阳高腔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东阳婺剧团被命名为非遗保护项目“侯阳高腔”传承基地,重新排演侯阳高腔传统剧目。[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