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惠公去世,顷公即位,四国使臣大笑高台戏辱

齐惠公去世,顷公即位,四国使臣大笑高台戏辱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惠公去世后,他儿子顷公即位,相邻的晋、鲁、卫、曹四国各派使臣前来祝贺并结盟。母子俩上了高台,在帷幔后面等待着。路过高台下时,使臣们忽然听见高台上传出妇人的笑声。使臣们走后,国佐猜想,定是高台戏辱被发觉了。郤克叫来驿丞,打听到高台发笑者乃是齐国太后。逄丑父哈哈大笑。

齐惠公去世,顷公即位,四国使臣大笑高台戏辱

这是一出“列国戏”,著名的列国戏还有《将相和》等。

春秋时期,比起强大的秦国楚国齐国的实力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不溜儿。齐惠公去世后,他儿子顷公即位,相邻的晋、鲁、卫、曹四国各派使臣前来祝贺并结盟。

上卿国佐来告诉顷公:“今有晋国上军元帅郤(xì)克、鲁国上卿季孙行父、卫国上大夫孙良夫、曹国下大夫公子首,前来朝贺,俱在午门等候。”

顷公说:“宣他们上殿。”

于是四国使臣参见顷公,呈上国书。

顷公吩咐国佐:“后苑设宴,款待贵客。”

使臣们说:“臣等谢宴。”

顷公说:“诸位众卿请回馆驿稍事休息。”

等使臣们离开,顷公哈哈大笑,他实在憋不住了。

国佐不明白:“大王为何发笑?”

顷公说:“你看那郤克,是个独眼龙。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孙良夫的腿是瘸的,公子首的背是驼的。他们四个能凑到一起,也太巧了。”

国佐却不以为然:“想人生残疾,无伤其德,何足讥笑。”

顷公说:“我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很悲伤,我总是希望找个法子能让她快乐起来。”

“这个法子找到了吗?”

“找到了。我刚才不是命你在后苑设宴吗?去往后苑的路上可搭一座高台,台上张起帷幔。你再选四个人当使臣的车夫,必须是一个盲的、一个秃的、一个跛(bǒ)的、一个驼的。这四辆车经过高台下时,我和太后在帷幔后观看,一定能使太后发笑的。”

国佐连忙反对,认为邻国间礼敬为重,怎能儿戏。

可是顷公一心想取悦母后,国佐也就只能执行了。

顷公去见太后:“进宫忙对母后讲,述说稀奇事一桩……”

太后对儿子的安排挺有兴趣:“既然如此,吩咐摆驾。”

母子俩上了高台,在帷幔后面等待着。

四位使臣毫无所知地各自上车,前往后苑赴宴。

路过高台下时,使臣们忽然听见高台上传出妇人的笑声。

晋国的郤克心生疑惑,他左顾右盼,发现车夫和自己一样,竟也是一目失明。他顿时明白了,非常生气:“耍笑来使成何样,欺我如同欺晋邦!”

使臣们到了后苑,国佐已备好盛宴,他代表国君致辞欢迎,举杯敬酒。众人一饮而尽,只有郤克没碰酒杯。

国佐问:“郤大夫,何故停杯不饮?”这里称大夫,是对爵位的称呼。

“俺郤克今日不很舒服,”郤克站起身来,“告辞了!”

一见此情,其他三位使臣也站起来:“郤大夫既不愿多饮,我等也一同回归馆舍吧。”

国佐急忙挽留:“倘被我家大王知道,会怪我款待不周的。”

郤克说:“多谢先生厚意,齐侯如果怪罪,由我担待。”

使臣们走后,国佐猜想,定是高台戏辱被发觉了。他叹口气:“戏耍使臣不欢散,难免各国起狼烟。”

据说古代用狼粪点起报警的烟,叫“狼烟”,表示要打仗了。

再说众使臣回到馆驿,郤克恨恨道:“可恼哇可恼!”

公子首问:“大夫盛怒,为着何来?”

郤克便将他在赴宴途中的发现说了一遍。

其他使臣一惊,想想为自己服务的车夫,顿时恍然大悟。

郤克叫来驿丞,打听到高台发笑者乃是齐国太后。

郤克怒道:“轻慢使臣,已属非礼,又使妇人登台笑客,更加令人难堪。俺郤克不雪此耻,誓不再渡黄河!”

另外三位齐声道:“大夫如能兴兵伐齐,我等奏过寡君,当倾国相助。”

于是四人在香案前立下盟誓。

郤克说:“既然如此,我们不必再向齐侯辞别了。就此各归本国,兴动人马,在新筑会齐,再来雪耻。”

郤克回到晋国,向晋景公如实汇报。本来晋国想联合齐国对抗秦楚的,现在大怒的晋景公给了郤克八百辆战车,去征讨无礼的齐国。

在约定的新筑这个地方,季孙行父率领的鲁军、孙良夫率领的卫军、公子首率领的曹军跟郤克率领的晋军会合了。

众人共推郤克为这支四国联军的统帅,郤克于是发令:“季孙行父,孙良夫。”

“在。”

“命你二人各统本国人马,在鞌邑(yì)攻击齐国上军。”

“得令!”

“公子首。”

“在。”

“命你率领百乘之众,在靡(mí)笄(jī)山攻击齐国下军。”

“得令!”

郤克又命晋国大将栾书和韩厥攻击齐国中军。

齐国这边则任命了高固和逄(páng)丑父领兵抵抗,齐顷公御驾亲征。

四国联军势如破竹,齐顷公顶不住了。(www.zuozong.com)

顷公对国佐说:“敌军势大,难以抵敌。命你速回国都,取来纪甗(yǎn)与玉磬,跟晋国讲和。”纪是一个诸侯国名,甗是一种青铜器,“纪甗”就是来自纪国的甗。

国佐问:“如果他们不答应呢?”

顷公说:“那就再把我们占领的鲁、卫两国的土地退回去。”

国佐又问:“要是他们还不答应呢?”

“那——”顷公硬硬头皮,“那就只好……拼了吧。”

“领旨。”

国佐走后,传来敌军呐喊声。

逄丑父说:“大王,事已危急,快将锦袍绣甲脱下,与臣换上……”

顷公换了衣服,慌忙逃走,留下的逄丑父冒顷公之名,当了晋国大将韩厥的俘虏。

郤克的军帐一片喜气洋洋。

“参见元帅,”季孙行父、孙良夫、公子首进帐缴令,“某等攻破齐国上下两军。”

郤克称赞:“众位大夫之功也,一旁请坐。”

大将栾书进帐:“栾书追杀齐国中军,彼等望风而逃。”

“将军之功也,请后帐歇息。”

韩厥也来了:“元帅,末将活捉齐侯,特来献俘。”

郤克是见过齐顷公的,他喝斥逄丑父:“你是何人,竟敢冒充齐侯,前来欺我?”

逄丑父说:“俺乃齐国车右将军逄丑父是也。”

“齐君安在?”

“他早已回转临淄了。”

被愚弄的郤克大怒:“推出斩了!”

逄丑父哈哈大笑。

郤克问:“为何发笑?”

逄丑父说:“你还没见过一个替代国君受难的臣子吧?现在有了这样一个人,你把他杀了,还会有第二个出现吗?”

郤克想了想:对啊,不能给人这样的教训——忠臣没有好下场。“好吧,不杀他了,暂且押在后营。”

这时国佐带着纪甗与玉磬求和来了,这都是齐国灭掉纪国时获得的宝物。

郤克说:“齐国亡在旦夕,你们还心存侥幸?”

国佐再让一步:“齐侯愿意归还鲁、卫之地。”

郤克说:“你们真想讲和,要依我两条。”

“哪两条?”

“第一条,让你们太后到晋国来当人质。第二条,齐国所有的道路都向西畅通。哪一天你们违约了,我们就杀掉你们的人质,战车长驱直入!”

国佐说:“元帅差矣。你们晋君之母能去他国当人质吗?至于道路乃顺其地势,如果方便晋国,那我们就跟亡国没什么两样了。元帅以此相难,想是不答应讲和了。”

郤克说:“我不答应,你们又敢怎样?”

“元帅不要欺人太甚。”国佐凛然应对,“我们还有千乘战车,还可以背水一战。再若不胜,齐国都归晋国,也不需要让太后去当人质吧,告辞!”

国佐昂然出了军帐,季孙行父等忙说:“先生稍候,容我等商议。”

“有劳列位。”

众人来劝郤克:“大夫不允其请,他必以死相拼。兵无常胜,不如答应他吧。”

于是郤克同意与齐国讲和,并让逄丑父随国佐一同回去。

郤克对两个齐国人说:“请告诉你们国君,咱们永结盟好,别再生什么事端了。”

周锐趣说京剧

这是一出列国戏,我小时候在上海大世界看过一出叫《驱车战将》的列国戏,只记得主角叫南宫长万,情节却没看懂。

在传统戏曲里,并不是演哪个朝代的故事就穿哪个朝代的衣服。京剧戏装一般都是根据明朝的服饰风格制作的,演列国戏也只能让春秋时代的人穿明朝的衣服。其实在京剧剧目增加的过程中,戏装的品种和样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比如说,吕布原来穿一身特制的“唐猊(ní)铠(kǎi)”,跟周瑜的打扮完全不同,但后来这两个人物就同样装束了。也许演员的自信增加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明显区别开吕布和周瑜。

但这次我们主要不说戏装,说说历史吧。

看完故事你会有些疑惑吧?说它是真的吧,太离奇了;说它是编造的,却又有名有姓有地点。告诉你,这戏虚虚实实,半真半假。

郤克受辱是真的,公元前593年,他出使齐国时,齐顷公为使母亲开心,让她藏在帷幔后,看跛足的郤克一瘸一拐地登上台阶。不过其他三个残疾使臣是杜撰出来的。

郤克想伐齐报仇是真的,不过当时没得到晋景公的批准。直到六年后,齐顷公攻打鲁国和卫国,二国向晋求救,晋景公才给了郤克八百辆战车,让他讨伐齐国。

这后面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史实了。齐国战败,逄丑父替代国君被俘后,说服郤克的那番话也是真的。国佐真的拿了纪甗和玉磬去求和,郤克也真的提出要齐国太后当人质,最后国佐顶回了对方过分的要求。

戏里没说到的是,齐顷公后来接受了教训,对外和对内都友善多了。

晋国和齐国的这场战争诞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灭此朝(zhāo)食”,一个是“余勇可贾(gǔ)”。我小时候看成语词典时记住了这两个成语,但直到退休以后一直没有机会使用它们,也没在别人写的书里见到它们。现在我的书里终于用到这两个成语了。

前一个成语是齐顷公发明的,是他在“鞌”这个地方鼓励将士时说的,原话是“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意思是让我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

后一个成语源于高固,他在戏里没说什么话,但史书上记下了他冲入敌阵、人车并俘的勇猛形象。他的原话是,“欲勇者,贾余余勇可也”。“贾”在这里是买卖的意思。高固对战友们玩笑地大喊:“我是卖勇气的,谁要勇气可以来买,我这里还剩下很多呢。”“余勇可贾”形容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最后要提一下那个用“李代桃僵”之计救了齐顷公的逄丑父。剧本上写的是“逢丑父”。我觉得在自己的记忆里,这名字的第一个字好像是“辶”加个“绛”字的一半。但我不知这个字的读音,试着输入“jiàng”也没查到。我再搜索和这人名有关的“齐顷公”,这人名真的出现了,而且与剧本里一致,都是“逢丑父”。可我还是有点儿不放心,我的记忆顽固地对我说它没错。我再搜索“逢丑父”,这次那个“逄”字跳了出来,我也得知了正确的读音,它念“páng”!

我很高兴,要是写了“逢丑父”,那可就误人子弟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