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戏里有两位神仙,一位是北斗星君,一位是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穿白袍,南斗星君穿红袍。北斗星君的脸上还画着北斗七星。他们二位受天上玉帝的差遣,下凡办事。工作完了也要娱乐一下呀,他俩就在松林里面下起棋来。
南斗星君拿起红棋边下边唱:“红棋先黑棋后一帅一将。”北斗星君执黑棋应对:“双士相五个卒步步设防。”
又轮到南斗星君:“走一步当头炮威风浩荡。”
北斗星君从容布阵:“先出马后走车二将着忙。”
“楚河汉界”的两边,双方互不相让,杀得难解难分。
“红棋子好比是汉高皇上。”
“黑棋子好比是项羽霸王。”
两位神仙激战正酣,没发觉松林内来了个少年,这少年把带来的一块鹿脯和一壶酒悄悄放在桌旁。
我吃过一次鹿肉,是在从芬兰的赫尔辛基驶向爱沙尼亚的塔林的邮船上,没觉得特别好吃。但看来两位星君好(hào)这口,他们一边下着棋,一边很快把肉吃完了,把酒喝完了。
下完棋,北斗星君才问南斗星君:“这酒是哪里来的?”
“不知道。”南斗星君问,“鹿脯是哪里来的?”
“不知道啊。”
这时他们发现,一个少年跪在一旁,显然肉和酒是他送来的。
北斗星君问少年:“你是谁,干什么来了?”
少年回答:“我是平原县赵家庄人,我叫赵颜,只能活三天了。我死以后,父母无人奉养了。还望星君发发慈悲,给我添些寿命。”
南斗星君很诧异,他对北斗星君说:“我们今天来这里,这孩子怎么知道?还有,他怎么知道自己只能活三天了?”
北斗星君想了想,说:“一定是管辂多管闲事。此人生就一双慧眼,能知未来之事。”
原来,昨天管辂看见赵颜时,就告诉这孩子他只能活三天了,又经不起赵家老小的哀求,指点赵颜今天来这松林内带着肉和酒等二位星君。
北斗星君是掌管生簿的,南斗星君管死簿。
南斗星君说:“这孩子既然来了,你就帮他把寿命查一查吧。”
北斗星君就取出他的生簿一翻:“山西平原县赵家庄赵范之子,名叫赵颜,今生只活一十九岁。”
南斗星君就问赵颜:“你今年多大年纪?”(www.zuozong.com)
赵颜说:“一十九岁。”
“完了,”北斗星君指着簿子叫赵颜,“你自己来看。”
赵颜的寿命真的只剩三天了,他立刻就哭了。他说他是独子,他死了父母就没有依靠了。
南斗星君心很软:“老北,你看这孩子哭得可怜……”
北斗星君有顾虑:“让上面知道了,你我吃罪不起呀。”
南斗星君说:“岂不闻‘上苍有好生之德’?”
“照你这么说,添得的?”
“添得的!”
北斗星君就一边在簿子上改动,一边提醒南斗星君:“老南啊,看来这不花钱的酒,以后你要少喝。”
南斗星君说:“不花钱的肉你也没少吃啊。”
二人一起笑起来。
北斗星君对赵颜说:“你一十九岁该亡,如今已将‘一’字改为‘九’字,你可活到九十九岁了。”
这赵颜不言感谢,反而脱口而出:“何不添上一岁,凑成一百岁?”
两位星君立刻指着赵颜说了一句:“贪心不足啊!”
赵颜求寿的理由本来是照顾父母,可当他九十九岁时,他的父母应该都不在了,所以他只是想着自己了,难怪星君批评他。
周锐趣说京剧
《赵颜借寿》是一出早已绝演的戏。在上个世纪初已经有大量剧目因各种原因失传了。我看著名京剧艺术家周信芳在1929年写的文章中,提到他的师父是艺名叫老三麻子的王鸿寿。有人问过王鸿寿:“你会多少出戏?”王鸿寿简单地回答:“唐三千,宋八百。”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关唐朝题材的戏有三千出,宋朝的戏有八百出,只要你们知道的戏,我没有不会的。周信芳在那时就慨叹《雪拥蓝关》这样的好戏已经无法得见了——不是因为王鸿寿去世了,而是会伴奏此戏的一位鼓师去世了,这戏就演不成了。周信芳自己会演三百多出戏,而现在的演员能演三十出戏就很不错了。我做这个京剧工程,目前只涉及一百多出戏(京剧中适合孩子欣赏的剧目),我还会继续挖掘,能挖多少挖多少。
要画这出戏,得尽量弄清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打扮。《三国演义》里,太史丞许芝向曹操介绍被称为“神卜”的管辂的一些奇事,说到北斗星君和南斗星君一个穿白袍,一个穿红袍。但这显然不够。我想,神仙一般都是道家,我就参考《乾元山》里的太乙真人和《借东风》里诸葛亮的装束,南斗星君的道冠就是根据诸葛亮的装束画的。在网上我竟然搜索到北斗星君的脸谱,他脸上画着北斗七星,使我挺高兴。这脸谱的眉毛处有两条银色,神仙的脸谱常用金银色的,我就用白色代替银色了。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南斗星君的脸谱了。怎么办?或者我就画南斗星君的背面或侧面吧,避免画脸谱。但忽然又想,花脸才需要脸谱,如果南斗星君由老生扮演,那就不需要脸谱了。赶紧查剧本,果然查到:北斗星君是花脸,南斗星君是老生!那么赵颜呢,剧本上写的是小生。可是我不能把他画成书生,因为《三国演义》里说他是在耕田时遇见管辂的,显然赵颜是个农夫,我就给他戴了个草帽圈。《小放牛》里的牧童、《石秀探庄》里扮成樵夫的石秀,以及《打渔杀家》里的渔民萧恩都是戴草帽圈的。画好后发到朋友圈,傅关松先生来信指出:赵颜应该戴黑罗帽,穿黑褶(这里念xué)子,戴腰包(白裙),这又让我长了见识,以后挖掘冷戏时一定要多请教专业人士。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星君下棋用的石桌,也有朋友提出质疑。我知道,在实际演出时,戏台上肯定是使用传统的罩上桌帔(pèi)和椅帔的“一桌二椅”。这种桌椅在《洛阳桥》《牛皋下书》等戏里用得多了,我就想变化一下,生活化一些,因为看见有的画家也有类似的处理,毕竟画和戏可以同中有异。
说到“一桌二椅”,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桌椅在传统京剧里的作用。
除了待客和宴会需用桌椅,官吏审案、元帅升帐、皇帝上朝都要用桌椅。不过,在戏台上桌子并不只有桌子的用处,椅子也不只是用来坐的。戏里出现需要登山远望的情节时,桌子就成了山坡。如果有侠客或盗贼需要从房上跳下来,或者《绿珠坠楼》里的绿珠、《狮子楼》里的武松和西门庆需要从楼上跳下来,就得摞起三张桌子(有本事的演员还能跳四张桌子)。所以侯宝林的相声里说:戏台上房比山高。椅子呢,椅背朝前能当门用,但不是一般的门,是那种比较低矮的门,如窑门、牢门。在《三娘教子》里,挂上一块布,椅子就成了织布机了。椅子还能代替井台,《长坂坡》里刘备的糜夫人就是登上椅子然后“跳井”的。京剧的美妙也在于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让如此简单的道具就能使观众身临其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