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建设群体智慧模式研究成果

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建设群体智慧模式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应强调整体性、互补性、统一性,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特色鲜明的非遗档案资源库。互补性原则非遗档案资源整合不是将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资源进行形式上的堆砌,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实现查漏补缺、优化互补。特色化原则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要坚持特色化原则,有特色就有市场。我国非遗档案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地域特色、传承特色、技艺特色等都可以为整合提供思路。

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建设群体智慧模式研究成果

合理、正确的指导原则是提高效率、避免误区的必要前提。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应强调整体性、互补性、统一性,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特色鲜明的非遗档案资源库。

(1)整体性原则

非遗档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其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整合方式之间的关系、资源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等。整体性原则要求整合后的非遗档案资源是完整的,即实现各种资源间的无缝链接,注意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非生硬的拼凑。同时,整合后的非遗档案资源能够以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在,信息表达从平面走向立体。整体性原则还要求非遗档案资源整合从全局出发,制定非遗档案资源整合整体规划方案,对全国非遗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总体决策,系统完备地反映非遗档案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使整合后的非遗档案资源体系形成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

(2)互补性原则

非遗档案资源整合不是将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资源进行形式上的堆砌,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实现查漏补缺、优化互补。资源整合的定义中,也常将互补作为整合的目的而强化,“文化资源整合是以优化、分享、合作、共赢为宗旨,从地域、主题、价值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组合和配置,以提供一个多价值多角度利用的资源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利益共享。”[17]互补性原则要求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应在全面调查分析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防止为追求整合后的总量而盲目收集、征集、接收、交换,增加库房的负担和资源存储的压力,整合的非遗档案资源不论是在内容上、数量上、体系上都应是对各自馆藏资源的补充。

(3)统一性原则(www.zuozong.com)

整合后的非遗档案资源要实现高效、快捷的利用,还必须有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规范,使整合后的非遗档案资源符合档案的内涵、特征、管理、利用等要求。非遗档案资源是历史、民俗、文化、信息等资源的综合,既有以纸质或实物形式存在的,也有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内容、类型均多样且复杂。如果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规范,整合后的档案资源将无法有效利用,尤其是涉及资源分类、主题标引、目录组织、档案著录、数字化存储、数据库的建立等具体操作层面,统一性原则的重要性则愈发凸显。此外,建立统一的共享利用平台也需要系统规划和统一规范,每一种资源整合方法及其操作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以便使整合后的档案资源能够在各数据库、各共享平台之间自由流动,使非遗档案资源利用平台持续有序、统一可用。

(4)特色化原则

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要坚持特色化原则,有特色就有市场。鉴于非遗自身的特点,非遗档案资源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各民族、各地区、各种类型的非遗都有其他民族或地区所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每一类非遗都以独具地方特色的精神内涵及其相关的实物实体为主要存在形式,依靠特定的传承人一代代口耳相传,世世传承。我国非遗档案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地域特色、传承特色、技艺特色等都可以为整合提供思路。例如,以地域特色为整合原则,将“土生土长”的非遗档案资源经过系统梳理、挖掘整理后在本地推广,必定具有强生命力,能够形成地方特色品牌和文化名片。

(5)公众需求性原则

公众需求性原则的核心是要以公众为中心,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根据非遗档案资源的内容和公众对非遗档案资源的需求程度来整合,以公众需求带动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社会公众是非遗档案资源产生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的服务对象,他们既有可能来自政府机构、文化机构、研究机构等相关专业性机构,也有可能来自热衷于文化以及非遗保护的企业、社会群体、民族地区(土著社区)等。非遗档案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更好的资源利用和服务,因此,公众对非遗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决定着整合的方式、手段,换言之,公众在利用非遗档案资源的同时也在促成资源的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