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Website)是指在互联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120]。网站是一种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来发布资讯、通过网页浏览获取所需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以及3D技术都可以在网站平台得到呈现,同时动态网页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线交流、在线互动、电子邮件等动态服务形式也得到广泛运用,加之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快等特点,网站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重要信息平台。在非遗领域,网站成为了解非遗信息化建设状况的重要窗口之一,非遗建站也成为非遗资源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
2.1.4.1 建站模式的内涵
非遗建站模式是指通过网站建设来整合非遗信息资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操作规程。通过将数字化的非遗资源和其他相关的非遗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借助互联网网站平台进行展示与交流互动,实现对非遗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在该模式中,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是非遗网站建设的基础,非遗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是非遗网站建设的目的。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信息便捷的优势,使得网站成为当今社会公众吸收信息的重要来源,非遗网站有助于社会公众深入了解非遗,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
按照信息组织与运用的方式,非遗网站一般可分为政务型(非数据库型)网站和数据库型网站。由于数据库型网站的中心是数据库的建设而非网站综合展示,因此本节探讨的非遗建站模式主要是非数据库型的政务型网站建设,而非前文所述的非遗数据库建设模式。按照网站主办单位的性质,非遗网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政府机构类网站,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办,以非遗保护和非遗信息宣传为主旨的综合性网站,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及各省、市级的网站等;②文化事业机构类网站,学校、科研单位、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开设的网站,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网、成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等;③企业类网站,企业对非遗商业性开发的一种途径,如非物质文化网、中国非遗传承网等;④其他类网站,公益组织、志愿团体或个人建立的宣传网站,如56非遗网等[121]。除了以上独立型非遗网站外,非遗建站模式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些文化主管部门设置的非遗栏目,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文化局等文化主管部门网站虽不是开展非遗保护的专门性非遗网站,然而其中有些网站上设有非遗栏目,简单介绍非遗动态、非遗名录、非遗政策法规等内容,但可观性不强[122]。
在我国,非遗网站主要以各级各地的政府机构类网站为主,这些网站是当地非遗保护中心普及非遗知识、开展非遗保护宣传和非遗申报工作的重要平台。总体而言,非遗网站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动态,包括非遗保护的政策规章、各地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闻动态、各类通知公告等;二是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及非遗成果展示,如非遗普查成果介绍、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公布、特色非遗成果展示等;三是非遗相关研究与观点的共享,如专家解读、学术理论等[123]。网站的核心内容正好反映在网站的板块设置上,诸如“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遗产名录”“传承人”等栏目是非遗网站的常见构成板块。
2.1.4.2 建站模式的实践
(1)政策法规要求与宏观规划
首先,在政策法规方面,面对非遗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建设非遗网站、加强网络宣传成为我国中央和地方非遗保护法规条例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遗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124]。与之同时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也指出“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125]。各省、市为贯彻落实中央政策要求,纷纷制定了本区域的非遗保护条例或实施意见,其中也不乏非遗网站建设的规定,如陕西省于2006年颁布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包括“到2010年,编制《陕西省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基本建立陕西文化遗产资料库、网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强调要逐步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126]。
其次,在规划方面,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和部分地方非遗保护发展规划都涉及了非遗网站建设的相关要求。在国家文化部层面,2012年颁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指明了加强非遗保护规划要求,包括将“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工程”纳入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工程中,以及“要完成非遗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建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平台”[127]。在此规划带动下,接踵而至的《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到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
较之国家层面的规划,各省市的非遗保护相关规划对非遗网站建设有更具体、明确的阐述。如在省级层面,《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的非遗保护任务,包括“把非遗调查成果转化到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创建全省非遗普及教学、创作表演、发展研究、文化创意研发一体化的资源平台”[128]。在市级层面,《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1—2015年)》在规划第一、二阶段的重点工作中提到要筹建并完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推进文化资源共享[129]。《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发展规划(2008—2013年)》在“构建非遗宣传推广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汕尾非遗保护网站,打造我市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象、活动和品牌,普及非遗及其保护知识”。[130]在区级层面,《余杭区“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鲜明指出要加强非遗网站建设,“完成区非遗网站改版更新工作,充分发挥非遗网站在促进保护传承和联系传承人、保护工作者、保护志愿者等方面的桥梁作用”[131]。
此外,国外同样也有关于非遗网站建设相关的政策制度。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文化遗产保护和限价公约以来,网上数字档案馆的文化遗产的馆藏和名录激增,各个国家因地制宜出台了关于网络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不同政策。例如,苏格兰政策规定,苏格兰非遗网站站点是基于一个Wiki类型的平台,而不是在一个数据库中,并且是一种协作参与模式。网站有三种内容搜索方式,分别是免费搜索方式、级别分类搜索方式和地点与时间指数搜索方式。该网站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和协作平台得到进一步推广,尤其是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在法国的有关政策中,指出了网络上可以获得的非遗名录种类,其中一种是库存名录,由一系列PDF文件组成,每个文件都包含来自一个数据库或网络的信息,并可以链接到线上数字非遗资源[132]。
(2)建站模式的实践形式
在《保护非遗公约》的引导下,世界各国都大力推进本国非遗保护工作,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各国也建立了一些与非遗保护和非遗资源共享相关的网站。
一方面,官方网站建设有序开展,例如,法国遗产方向的民俗学代表团网(The Website of the Ethnology Mission of the Heritage Direction),瑞士的Cioff网站——民间艺术节日和民间艺术传统国际组织委员会(The Website of CIOFF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rganizations of Folklore Festivals and Folk Arts Traditional)在多年前创立了一个瑞士非遗名录[133]。
另一方面,非官方网站中也有颇具社会影响力的非遗资源共享网站。其中,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将网络视频共享作为一种保护非遗的非官方方式。在该视频共享网站中,用户可以上传视频,观看视频,还可以实现线上讨论,让用户成为视频文件整理的策划者。目前,网站用户已上传了无数表演艺术视频,如加勒比海舞蹈视频。网站非遗视频共享,是公众在不知不觉中采取的一种非遗保护行动,共同维护世界表演艺术遗产[134]。
在国内,我国大多数省、市的非遗保护中心都建立了专门的非遗网站,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广泛宣传,其他文化事业、企业等组织或社会公众也对非遗网站建设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支持。在实践当中,非遗网站建设主要有政府机构类网站、文化事业单位类网站、企业类网站和其他类网站四种表现形式。
①政府机构类网站。
截至2014年9月25日,自2006年首个国家级非遗专门网站开通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等3个国家级非遗网站,浙江、上海、江苏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遗网站,中山、宁波、苏州等24个市(州)级非遗网站以及安溪、吴江等8个区(县)级非遗网站,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网站建设体系。
2006年6月,我国非遗保护首个国家级门户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通,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非遗门户网站建设的序幕。该网站旨在搭建中国非遗保护、传承、研究的网络平台,推广传播国内外非遗领域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宣传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挖掘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非遗资源,调动社会公众的非遗保护参与意识,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www.zuozong.com)
在省级网站中,上海非遗网和浙江省非遗网是非遗网站建设的优秀代表。例如,上海非遗网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3个版本,非遗名录检索提供类别、体系、区域、年代4种检索途径,检索结果以地图或列表形式呈现,互动交流栏目设置了非遗展馆参观申请、非遗拼图游戏、非遗论坛,视听之窗有网上剧场和非遗大讲堂两类视频,这些形式都优于其他网站,美中不足的是论坛虽建立但没有帖子,视频的数量也不多[135]。
除了综合性的非遗门户网站外,政府机构也设立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网站。如2011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开通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网站,网站设有新闻动态、农乐舞简介、视频欣赏等多个栏目,全面、系统地介绍农乐舞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同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朝鲜族农乐舞的最新演出动态。该网站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朝鲜族农乐舞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乐舞的保护意识[136]。
②文化事业单位类网站、企业类网站和其他类网站。
在非遗网站建设的实践中,虽然文化事业单位类、企业类等非政府类网站在数量、体系等方面不及政府机构类网站,但它们能发挥各自不同建设主体的优势,为非遗信息资源建设贡献力量,对社会公众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文化事业单位类网站中,由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创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网”于2012年年底正式上线,该网站以“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数据库”为基础,在法规文件、代表作、传承人、专家库、研究成果等方面有丰富的资源,目标人群是对非遗有兴趣的普通大众、文化管理部门、学术研究者等,其网络影响力较高,被多个政府类网站链接[137]。
在企业类网站中,成立于2011年3月的艺驿网,隶属于北京桂艺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关于非遗类的非官方网站。现在网站集非遗资讯、论坛、传承人介绍、非遗精品展示、非遗影像集成、社区、商城于一体,已经成为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交流及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同时成为非遗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必备参考[138]。
此外由个人创办的56非遗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非政府类非遗网站。56非遗网的全称是“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网”,展示的是创办人管祥麟先生自1983年至今,通过田野考察方式,深入55个民族(除台湾高山族)收集的丰富民间文化遗产,网站包含了服饰馆、民居馆、雕塑馆、剪纸馆、年画馆、消亡馆、图录馆、视听馆、文献馆、特展馆等众多非遗馆,丰富的馆藏民族文化瑰宝,显示了人类历史与民间艺术发展的多样性[139]。
2.1.4.3 建站模式的特点
利用网站发布信息是信息流通与传递的重要渠道,也是大众接受信息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因此,非遗建站模式具有很大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信息传递快,影响范围广,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泛是网络的重要特点,同时这也成为非遗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势。互联网是公认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信息传递既高速又便捷。非遗网站作为非遗信息资源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非遗信息借助网络优势得以广泛传播、吸收和利用。非遗建站模式的发展,拓宽了非遗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面向所有的互联网用户,受众人数巨大,社会影响力较大。非遗网站借助网络新媒介,突破了传统平面媒介单向信息流动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方式提高了非遗信息接收者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社会公众对非遗信息的反馈权利。
(2)综合运用多项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展示方式多样
网站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展示了互联网在信息资源组织方面的优势。非遗网站建设前期采集并整合了大量的数字化非遗信息资源,从普通的非遗文字资源到非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建成后的非遗网站在网页构成形式上,除了普通静态网页外,还包括数据冗余度小、资源集成的网络数据库,以及可视化强、立体效果显著的数字博物馆等动态网页资源形式。在将数字化非遗信息资源加入非遗网站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以及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非遗文本、实物资料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将死板、枯燥的非遗档案变成鲜活的模型,引领着公众进入可参与交互式的新环境[140]。
(3)资源基础良好,资源集中共享性强
首先,网站建设的非遗资源基础良好,拥有海量的非遗本体资源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非遗本体资源数字化即可成为非遗网站的信息来源,建成的非遗数据库则可直接应用到非遗网站的资源展示和检索中。在国家政策和各地非遗实践的推动下,我国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非遗项目数量庞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也达30多个,中国已成为世界级非遗总数世界第一的国家。全国各地方的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与个人,也通过非遗资源的普查或田野调查积累了大量非遗资源,整合建设了许多实用的非遗数据库。丰富的非遗本体资源和数据库资源为非遗网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其次,非遗资源集中共享性强。非遗网站的建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非遗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所及的广泛区域内便捷传播,同时网络环境下,非遗网站也成为非遗信息资源虚拟集成和共享的重要桥梁。非遗网站实现了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成为了解非遗信息化建设状况的重要窗口,为社会公众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非遗网站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为建立信息检索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共享。
通过对我国非遗建站的实践进展和各类网站的现实运行状况进行考察,发现非遗网站建设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网站设计存在同质化现象,网站资源整合范畴较窄且零散,往往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141],网站功能尤其是交互性、检索功能方面存在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