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医院手术科室的中枢。由于手术室工作特殊,地位重要,若出现任何差错、事故,将会给手术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按礼仪规范工作,确保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最佳的心理状态、最文明的工作态度来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与最佳的工作效率。
(一) 术前工作礼仪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对患者也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理刺激。大多数患者是害怕手术的,特别是进行首次手术的患者,多表现出焦虑、恐惧和紧张的心理。手术在给患者带来生存希望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强烈的刺激,能引起种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治疗,而且还要具备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文明礼貌的高尚职业道德,以减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心理反应,确保手术顺利地进行。
1. 术前对患者疏导的礼仪
术前患者往往出现食欲下降、经常失眠、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等表现。为此,护士必须认真做好患者的术前疏导工作,用礼仪化的言行、和蔼可亲的态度、准确的措辞和教育式的开导,缓解其不良的心理反应,进而获取患者术中的积极配合和术后的良好疗效。
(1) 加强沟通,亲切交谈:护士应主动利用与患者术前接触的机会,亲切、平等地与患者交流,较为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如吸烟史与饮酒史等)、社会背景(如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性格特点、接受手术的态度和对医疗、护理工作的协作程度,恰当地启发患者说出对手术的顾虑、担心和要求,及时依据患者的看法作出适当的说明、解释、鼓励和安慰,应注意不宜在进行术前疏导时,一开始就向患者机械地宣读术前注意事项,使患者感觉如同接受宣判一般,而是应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熟悉手术的各种注意事项,做好接受手术治疗的心理准备。
(2) 礼貌沟通,讲究技巧:护士应自始至终按礼仪规范要求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首先,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温和地与患者交流沟通;选择适宜的时间,错开患者进食等不便的时间。其次,护士对于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不要含糊地回答患者,而应礼貌地对患者表示歉意,然后请医生或其他有权解释的知情人进行解答;同时避免说一些会引起患者不安的话题,如“死亡”、“癌症”等,也不必对患者详细说明手术过程,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总之,要综合运用有较强的科学性的临床语言,发挥礼貌语言的艺术性,引导术前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化解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怀疑,并使其对术后出现的切口疼痛不适、功能障碍等症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减轻患者因手术切口疼痛、功能障碍所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从而不断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促进手术患者的康复。
2. 手术前签字、谈话的礼仪
手术前签字,是一种常规制度。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是在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才进行手术的。这是一项内容和方式都十分重要的常规工作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前患者的签字表明:医护人员(院方)尊重患者对自身治疗的自主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意味着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手术治疗手段的认可,并愿意承担手术的一切后果和责任。因此,手术前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以诚恳、礼貌的态度与患者或家属谈话,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科学认真、严谨求实。既要让患者或家属接受医生的意见,又要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说明白,实事求是地向他们讲清楚手术治疗的意义。尤其是在准备应用新手术时,务必事先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手术原理、常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必要时邀请患者及家属旁听术前讨论会,从而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意识到医护人员对他是负责的,从而减轻顾虑,坦然接受手术。同时,也要注意术前谈话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绝不主观片面,或只讲好处,不谈风险,或突出患者责任,淡化医生职责。要全面介绍,中肯分析,既让患者及其家属心中有数,又避免误会,消除隐患,为自己的工作留有余地,千万不能因措辞不当而引起误会,从而引发纠纷。
(二) 术中工作礼仪
礼待患者是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礼仪规范。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又是微妙的。手术中,医护人员在全神贯注、规范操作的同时,应始终避免一些无关的言谈,礼待患者,言谈谨慎,举止安详,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1. 礼待患者
护士对待每一个患者,无论其年龄长幼、地位高低,都应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照顾手术患者。如进手术室时,护士推着或扶着患者,边走边向患者介绍手术间的布局、设备,以打消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感。进入手术间后,将患者扶到手术床上,轻柔、带有保护式地帮助患者摆好麻醉体位,同时向患者介绍正确体位对手术、麻醉及预防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重要性,像亲人一样爱护、安抚患者,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护士应以亲切、鼓励的话安慰患者,如“请放心,我在这儿”等。当手术将要结束,患者进入麻醉苏醒期时,护士先来到患者耳边,用手抚摸患者的面部,小声而亲切地呼唤患者的名字,轻声对患者说:“××先生(女士、小朋友)您醒醒,手术已经做完了,您感觉怎么样?”促使患者尽快苏醒过来,配合手术后的治疗、护理工作。
2. 言谈谨慎(www.zuozong.com)
手术中,由于麻醉方式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同,在非全身麻醉的手术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言谈很留心,对器械的撞击声和自我体验都非常敏感。手术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减少交谈,更不要讲容易引起患者误会的话,如“糟了”、“血止不住了”、“错了”等,因为非全身麻醉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非常认真地体会和考虑,如果术后发生一些不良情况,患者常会把手术中听到的只言片语及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误认为那是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影响治疗的效果。
3. 举止安详
参加手术的人员,除认真、仔细地进行手术外,还要尽量做到举止安详,不要在非全身麻醉患者面前露出惊讶、可惜、紧张、无可奈何等表情,以免患者受到不良的暗示,造成心理负担。所以,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自始至终保持精细手术、默契配合,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三) 术后工作礼仪
手术完毕,并不是治疗的终结,许多病情变化都发生在术后。关心、重视术后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手术疗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1. 和蔼鼓励,亲切安慰
术后患者身体虚弱,又因切口的疼痛,往往情绪烦躁,心境不佳,护士要体谅患者的心情,关心爱护患者,除了通过用药物和心理暗示法减轻患者的痛苦外,还应细心地照顾好患者,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等,给予患者更多的礼遇。
例如,手术结束后,护士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病房,将患者安置在病床上后,认真同病房护士交接,并告知家属注意患者体位、保暖等。然后,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告诉患者手术一切顺利、手术效果良好,表扬他战胜恐惧、配合手术,使手术圆满成功。但对那些手术效果不佳、预后不良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已发生转移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以深切的同情心,用礼仪化的言行,不让他们受到任何精神刺激,并积极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
2. 严密观察,正确指导
(1) 勤观察,常沟通:手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情况,关心患者,经常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或家属交流,询问病情和术后情况,直到病情平稳。
(2) 科学、礼貌地解释术后的症状:护士应对术后患者常伴有的一些不适症状及其引起的疑问,礼貌、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科学解释,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让患者认识到术后病情是逐渐好转的,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如术后出现“随症反应”(把术中体会到、听到的情况与术后的不适联系起来),医护人员要给予指导,帮助患者减少“角色行为”,告诉患者术后不适是暂时现象,伤口愈合后不适就会消失,以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
(3) 正确指导术后患者的活动:术后患者的康复离不开术后的适当活动,因此,护士应正确地指导术后患者的活动。如鼓励肺部手术后的患者多咳嗽、咳痰;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应要求其保持功能位和加强功能锻炼;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则应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由于适当活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故护士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现场示范,以熟练、规范的动作,当面给患者提供模仿练习的机会,有计划地协助患者进行术后活动,用直接的关爱行动,使患者得到切实的礼貌服务,取得康复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