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写作的全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现象,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中学生写作心理结构一般包括:情感结构、思维结构、审美结构。
1.情感结构
初中生心理结构中,已存在着情感结构,但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一般还称不上十分完善,因此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并作科学的指导。情感是人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比较深刻持久的体验。情感是学生心理结构的一种外在形式,从情感中我们可以发现或体会学生心理结构构建的程度。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情感结构既是出发的渊源,又是目的和归宿。情感结构在写作中对各方面的协调起着特殊的作用,各种能力也由情感结构协调才能参与写作,并且互相取长补短。所以,要对中学生的写作心理结构予以完善的构建,就必须首先重视情感结构的构建。在与外界接触中,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但他们不再像小孩那样把情感理解成某些外物的产物,而看作是自我内心的一种状态,他们以自己的情感自豪,这种“发现自己”的变化,等于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们发现了“太阳”,发现了“自我”。对学生个人而言,这种情感结构向内在方面发展中总是处在不同的阶段,学生之间往往很不平衡有先有后,优秀的或较优秀的作文,无不在“发现自己”方面有独到的亲切的感受。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强调学生“写自己”是十分明智的,也是促使情感结构的内在发展的手段之一。
2.思维结构
作文训练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写作能力,能自由、完整、准确地表情达意,宜事明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力,其中先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思维结构包含了发散思维、聚敛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及灵感思维。作为思维结构,离不开它的内省性。因此要求学生加强其自制力,不仅有利于健康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思维结构的内化。学生写作思维结构在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在运用时总是以综合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不仅要重视学生单一样式的思维进行训练,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样式的训练。没有前一个过程,思维训练就要落空,没有后一个过程,思维结构也不能得到强化,思维能力也不能得以表现,当然写作能力的训练也只会流于形式了。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靠提高认识、靠热爱生活、靠敏锐的观察、靠知识的积累,同时要不断锻炼,才能收到效果。(www.zuozong.com)
3.审美结构
青少年对美有着本能的追求,然而他们不能比较清晰地说出美的所以然,对美的形态很朦胧。学生对美的追求从某种角度说是个人形成的,从教师那里得益也不少,教师向学生谈美,对作文中学生的美感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如在以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为例文指导写作时,让学生欣赏“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用鲜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让学生从平凡中、从生活中体味出其中的美——对广大北方抗日的军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让学生在借物喻人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
在审美过程中,美感经验在审美主体(学生)的心理结构中逐渐形成并积淀,这种审美积淀又为以后的审美提供依据,靠它进一步认同客观对象的美,评价客观对象的美,这种审美的积淀,就构成主体(学生)的审美结构。审美结构与情感结构、思维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情感结构是心理结构的一种外化表现,那么思维结构便是心理结构的内化表现,而审美结构又是这两种结构的综合,是心理结构和谐完整的体现。在审美结构的培养训练中,形式与内容、审察外物与写作是密不可分,交融在一起的。起点是学生审美结构的完善,落点是学生的实际写作。写作训练本身是一种艺术,注入一些审美的内容,那么活力一定能体现,教师指导作文的经验也一定会变得更有普遍意义。
以上是就写作理论方面对写作心理及中学生写作心理作了一定的分析,但要提高作文教学效果,还得理论联系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