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绩效考核潜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绩效考核潜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各种潜在效应皆可能造成绩效考核的偏失,为避免或降低任何单独考核方式可能出现的偏失,考核者可采取以下两种途径:1.考核标准多元化:标准多元化旨在防止受评人因某种特殊考核标准而获益,或因无法合乎某些特定的工作条件要求而受害。

绩效考核潜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绩效考核的方式可能是客观的或主观的,也可能是采取混合的方式。客观评估方式根据实际的数量来计算,主要被运用于以结果为绩效评估重点时;主观评估方式基于个人的知觉,据以评估特征、行为和结果。尽管客观的评估较具公平性,然而,社会服务的成效若要全然以客观结果论成效,有其实际上的困难。主观的评估则可能会因对他人的错误知觉、偏见或曲解而造成偏失。许多学者指出,主观评估可能导致不正确绩效考核之个人知觉的问题和偏失,包括(Dessler,2009;Griffin,2013;吴复新,1996;张纬良,2012;林灿萤等,2013):

1.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若部属在考评者心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获得的绩效评估会比他所应得的来得好。

2.晕轮效应(haloeffect):考评者易于因受评者在某项工作或行为上有杰出的表现,而将它类推至其他工作或行为的评估上,而产生高估的现象。亦即,正向的“以偏概全”。

3.尖角效应(horn effect):指考评者因某种特殊事件或工作上表现不理想,而对受评人能力产生低估之偏失。亦即,负向的“以偏概全”。

4.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指对人的看法很容易凭我们对其所属团体的印象而作判断,如种族、性别或年龄。因此,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易因员工是属于某一个团体,而提高或压低其成绩。

5.自我相似效应(similar-to-me effect):人们倾向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故往往也会(通常是无意识的)产生较好的印象。因此,考评者对于和自己的心态或特质相似者,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嗜好等,会出现一种“像我”(like-me)的类似现象,而给予较高的评价,容易造成考评结果的失真。

6.盲点效应(blindness effect):与自我类似效应相对的盲点效应,指考评者很容易因自己的某些缺点,而在考核时对受评者类似的缺点不予理会,或故意予以忽视,而造成考核失真的偏失。(www.zuozong.com)

7.宽严不一(harshness,leniency and average tendency biases):指考评者在评定受评者的绩效水准时,会因其个人的知觉倾向过度严格、过度宽松或集中趋势,而给予大多数人很低、很高或普通的成绩,导致无法真正评判出受评者表现优劣的偏失。

8.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指考评者很容易因为将受评人与别人相比,而产生对此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若比较者很差,便容易显得受评人很好,反之亦然。

9.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考评者容易凭最近受评者的绩效表现作为判断依据,而造成“以今日之功,而忽略其长久之过”或“以今日之过,而忽略其长久之功”的偏失。

上述各种潜在效应皆可能造成绩效考核的偏失,为避免或降低任何单独考核方式可能出现的偏失,考核者可采取以下两种途径(吴复新,1996;林灿萤等,2013):

1.考核标准多元化:标准多元化旨在防止受评人因某种特殊考核标准而获益,或因无法合乎某些特定的工作条件要求而受害。例如,可将服务的个案量、每个个案花费的时间或成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等列为考评的标准。

2.考核方式多元化:指利用其他考核方式,以消除直属主管单独做考核可能产生的偏失。例如,可通过“360°回馈法”来预防主管单独评估绩效上的主观缺失,并从多人的回馈得知不同的期望与需要注意事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