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的意涵-社会工作管理

新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的意涵-社会工作管理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3 新管理主义下的社会服务输送模式的变革资料来源:修正自Wistow等,1996:6。

新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的意涵-社会工作管理

新管理主义之“管理优于专业”的新策略,使得福利国家的某些领域皆寻求以“契约控制”取代“阶层控制”(Hoggett,1991),这种以“购买者—供给者分离”(purchaser-provider split)的改革策略,将更大的竞争引入公共服务的供给(Bovaird,Dickinson和Allen,2012),使得以往着重于守门人角色的传统服务输送模式被强调顾客选择的准市场模式(如图2.3、表2.2)取代(Steward,1993;Harris,2002)。专业者在福利服务输送所扮演之主导性角色,也因而受到效率、消费主义及顾客导向新典范的挑战;详尽的标准和程序,让顾客可向社会服务提供者施压,以提升其服务品质;不同机构的服务输送也受到绩效指标的监督,并供顾客做选择(Butcher,1995)。

图2.3 新管理主义下的社会服务输送模式的变革

资料来源:修正自Wistow等,1996:6。

表2.2 顾客选择与守门者之比较

资料来源:Harris,2002:149。

在新管理主义潮流的影响下,有些重要趋势已对管理者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竞争、契约化、消费主义、绩效指标、监测、守门人和资源配置等,这些被称为“审核社会”(audit society)的元素(Means、Richards及Smith,2003;Harris,2007;Hafford-Letchfield,2009),已对社工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Hughes和Wearing,2007),我们或许可从Tsui和Cheung(2004)归纳的新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来窥探之,包括:

1.个案是顾客,而非服务消费者:个案的身份不再是一位弱势且需要协助的“服务消费者”(service consumer),而是被鼓励去界定和要求服务品质并为之买单(纳税)的“顾客”(customer)。

2.管理者是组织中最重要的人,而非前线员工:效率和效能的改善可借由任命有效率及有效能的管理者来达成,前线员工仅在执行管理者的想法、计划和决定,更大的效率可借由裁员或契约委外来降低成本。(www.zuozong.com)

3.员工是雇员,而非专业者:专业自主并不受重视,专业的前线员工不再被视为专家,他们只是组织的雇员,专业员工被期待要负起更多管理工作,如规划、编列预算、绩效评鉴和管理预算。

4.管理知识是主流,而非专业知识:有效率的管理者将产生好的结果,管理技术已成为行动的指导原则,管理者相信社会服务的品质和绩效,可通过管理技能而获得改善。

5.市场为环境,而非社会或社区:管理主义视社会为一种竞逐利益的市场,而非具有共同目标的社区,在市场里,供给、需求及价格是重要的因素,而非支持、尊严与平和;市场价值是决策的最终标准,社区的精神和社会的价值遭到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原则—利润极大化。

6.效率是判断标准,而非效能:效率(产出与投入比率)成为测量组织和员工绩效的判断标准,而非关注服务目标是否达成的效能,管理主义虽然强调品质,但品质往往被视同为标准。管理者倾向以计算数字替代判断、以测量替代思考。

7.现金和契约为关系的基础,而非照顾和关怀:在管理主义的支配下,关系是一种法定、有时限性及任务取向的明确列举的责任,即一种义务和短期性的关系,公共网络被商业市场陌生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所取代,互信已随着管理主义的风潮而消逝。

8.品质等同于标准化和文件化:品质与绩效皆为管理主义所强调与重视,但依据一套标准界定的品质很难适用于社会服务,这使得过程中难免会忽略难以被量化的要素,品质等同于书面文件,社会服务的专业者被要求投入文书工作,其投入时间甚至多于直接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