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探寻心理契约的来源,先要追溯到“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经济人”假设首先是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来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经济人” 假设是这样描述的:“在文明社会中,……人总是需要有其他同胞的帮助,单凭他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他如果诉诸他们的自私之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于他们自己有好处的,那他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不是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我们期望得到自己的饭食,而是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们谈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对他们的好处。”在亚当·斯密看来,所有的人都是“通过契约、通过交换、通过购买” 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物质生活需求的。
如何看待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呢?他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论“经济人”假设的呢?我们知道关于人性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他们力求找出人的本性是什么,并由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亚当·斯密的人性假设与哲学上的人性有联系,但更主要的是,两者探讨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两者所得出的概念也有很大区别。首先,亚当·斯密并不是在谈论一个哲学问题,他的人性假设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在概念的从属关系中,亚当·斯密的人性假设较之哲学的人性是一个更具体的概念;其次,亚当·斯密是在探求某种经济体制运行的人性底线的意义上,去谈论人性假设问题的。亚当·斯密的任务是论证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而人性中的自利与理性的特点正是保障这种体制能够运行的基本条件。亚当·斯密无非是要说明,若要让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在这个体制下生存的人都是“经济人”是其基本条件之一。这与哲学家的研究角度显然有区别。而亚当·斯密这种从底线的角度谈论人性假设的思想,被后来的管理学家所继承。
(2)“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包含了自利人与理性人两重意思。尽管亚当·斯密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又提出了“同情心”概念,并因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并存而留下了所谓“斯密难题”,但是,其理论重点还是“经济人”假设。
第一,自利人。
自利人的含义在于承认人的行为动因在于趋利避害,从理论上讲是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自利人被称为古典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
以穆勒(Mill J.S.)为代表的一些人坚持了关于自利人的观点,并认为自利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抽象假定,虽然在其构成中合理地省略了某些人的品质和特征,但这不会影响所得出的结论。现代科学中,还有学者提出自利有着生物学上的依据,例如,其将经济学中的自利原则与生物基因构成相联系,并将后者看作理论根源,认为人类自利的必然性可以从人类为了种族而繁衍的角度得到验证。(www.zuozong.com)
自利原则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反对,森(Sen A.K.)认为人性、公正、慈爱、公共精神如果被排除,就无法理解理性。森在其《论伦理学与经济学》中评述道:“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只是人类许许多多动机中最为重要的动机,其他的如人性、公正、慈爱和公共精神等品质也相当重要。因此,如果把追求私利以外的动机都排除在外,事实上,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理性,理性的人类对别人的事情不管不顾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许多经济学家对自利原则进行了补充,他们把利他行为与自利原则结合起来,从利他与自利两个方面来解释自利原则。纳格尔(Nagel)认为,与冲突意义上的自利原则相比较,利他主义就更开明一些了,利他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自利,一个人会放弃原来那种赤裸裸的利他行为,而采取一些间接的形式,可能是为了将来给自己带来利益。再者,如贝克尔(Becker)认为自利的含义可能比最初的物质性更广泛一些,例如,它可能还会包括精神性的因素,因此,自利就可能不仅表现为财富上的追求,还包括名誉、身份、地位等精神方面的追求。随着个人偏好、精神需求纳入经济学的范围,“个人利益”不再仅限于财富积累、物质享受等经济利益,还更广泛地囊括了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因素,这些因素显然是不能用纯财富尺度来衡量的“利益”。由此,经济学的发展在逐步向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渗透。
第二,理性人。
亚当·斯密将“经济理性”这一概念定义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会精密计算自己的得失和盈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穆勒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都曾明确提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是人之本性的观点。正是追求个人利益的这种天然而强烈的愿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只要有适当的制度和规范,个人自由地追逐自身利益的行动受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就会有利于实现最大限度地增进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古典经济学就是一种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分析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的行动的理论体系。
在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理性被看作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两者是等同的,人的理性也就表现为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以上这两种有典型意义的理性概念,被此后的经济学家概括为三条基本含义:目标一致性、手段与目标一致性、收益最大化。
随着博弈论的研究被引入经济学领域,学者们进一步扩展了理性概念的外沿。在考察人的自利理性行为、研究人的利益行为特征时,博弈论更倾向于从策略的相互作用来展开研究。博弈论主张,每个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策略必须以其他人的反应为参照物,当他与其他人共同构成一个环境时,他的行为选择更多的是以相同环境中其他人的反应作为自己作出判断的依据。经济人的理性就表现在它们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即每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具有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