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人口40万余人,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借端、吃端)、卯节(借卯)、额节(借额)、苏宁喜(借宁喜)、敬霞节(敬霞、拜霞)、春节(借荐)、清明节(挂青、挂社)、端午节(借王)、铜鼓节、洗澡节(六月六)、黄饭节、花椒节、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春牛粑、拜庙(拜菩萨、拜哥善、拜善)、宇魉(韵娘)、吃新节(借咬里、借熬利)等等。其中仅年节就有端节、额节、卯节、苏宁喜、春节、七月半等六个之多,依照水书择日过节的复杂过程,过节时间累计几乎有半年之久,而且个性特征十分明显,在中国以致世界上都显得十分特殊。水族岁时节日之繁多,特色之浓厚,个性之鲜明,实属罕见。水族纷繁多彩的岁时节日,与水族悠久的历史、历法、农耕文化、原始信仰、居住分布等紧密相连,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
水族岁时节日民俗发展到今天,叠加了各个历史时段的文化信息和人们的观念,形成一种极其复杂的、逐步包容多种文化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一年之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人们随着时序的推移,劳作的变化,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民族心理,形成和传承多彩纷呈的节日民俗事象。
对于水族岁时节日的介绍,早于及多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对水族节日的介绍,在不少的出版物中出现,国家民委主持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水族简史》、《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尚停留在一般性介绍。在1983年的《黔南水族简介》、1992年《水族民俗探幽》、2002年《贵州省志·民族志·水族》,在介绍中略涉及研究内容。在1986年的《黔南民族节日概览》中,对水族端节、卯节、敬霞节、苏宁喜节等有了翔实而珍贵的调查资料。1991贵州民族出版社的《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中,载潘朝霖的《水族的“借端”》、《水族的“卯节”》、《水族的“敬霞”》、《水族的“苏宁喜”》。 1988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的《贵州节日文化》中,载李凤山等《基场乡水族端节》。2001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发元的《水族——富源古敢乡都章村》,对当地节日也作了介绍。2004年罗春寒经过深入研究在《中国水族文化研究》丛书的第六卷《水族民俗》中,比较全面系统地做了介绍。200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世彬的《中国水族文化散论》,对水族岁时节日赛马、鱼崇拜、粽子、药市等做了研究。
对于水族岁时节日民俗故事的搜集整理,始见于1981年《石马宝》,此后有198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水族民间故事》、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水族民间故事选》,以及1990年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三都县卷》。1991年,黄桂秋的《水族故事研究》,对特色浓厚的水族端节、卯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2001年商务印书馆的《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载《水族年节至珍菜肴鱼包韭菜》。如果没有上述这些基础资料,水族岁时节日的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水族岁时节日研究的人士有黄桂秋、李凤山、徐国安、韦忠仕、罗春寒、韩荣培、潘朝霖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水族岁时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91年,黄桂秋出版的《水族故事研究》,从水族几个重大节日故事入手进行研究,视角较新,分析较深入。作者从民族学角度探索端节的实质是:“端节源于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们群本的民间宗都祭奠活动。”“水族是由若干不同血缘的小共同体(或部族)在同一地域长期生息之后所组成的大共同体。过端则是水族中具有同一习俗或同一血缘的小共同体的遗风。”“从传说提供的信息知道,水族端节最早形成于古代部落联盟时期,至少可以确定是迁徙定居以后的事。”“水族端文化就是以端节为载体,以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为主要性,兼有图腾崇拜和娱乐、竞技、民俗等文化内容,旨在以团结自强,尽情欢乐为目的的综合性文化现象。”
黄桂秋在《卯文化与卯节传说》中认为:卯节的时间也选在插秧上坎,禾苗返青的时候。这种时间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渴望丰收的祈愿。“看来‘敬霞’与‘卯节’之间具有某种渊源和联系。‘敬霞’以宗教祭奠为主,而‘卯节’侧重于娱乐。由此看来,卯节是农耕社会自然崇拜的产物,卯文化具有鲜明突出的稻作文化特征。”
关于敬霞,黄桂秋研究指出:“这是以血缘家庭为单位,各村寨联合举行敬供水神霞,祈祷风调雨顺,年岁丰稔的民间宗教祭奠活动。”反映了水族迁徙的愿望,以及经济类型由渔猎转入稻作之后,对雨水神崇拜的原始信仰。
关于苏宁喜节,黄桂秋认为:“创世女神牙巫是水族远古母系社会崇拜的偶像,随着父系社会的出现,女神地位虽逐步衰落,但是现实社会中尤其是种的繁衍又确实少不了女性,因而女神牙巫由原先至高无上的地位转化为主管人类降生的生育女神。”水族的苏宁喜节和壮族的花王节有着惊人的相似。
罗春寒在撰写《中国水族文化研究》丛书第六卷《水族民俗》时,引用了水族岁时节日研究的较新成果,对水族特殊的四个年节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介绍与研究,就总体而言其成果达到新的高度。
例如,在对端节评述时,指出端节是“年,谷熟也”的欢庆,揭示水族历法与端节的关系与古代水族先民部落谷熟庆典的遗风。并从《鱼为祭祖珍肴——奇特的吃素》,揭示水族鱼崇拜的内涵,过年节借端必须有鱼的奇特习俗;从《登高跑马——古代征战的遗风》,揭示水族源于中原的古俗;从《额节——散落端节的遗韵》,探索端节因不同地域及血缘氏族而产生的嬗变。
例如,在对卯节评述时,用精炼的标题,揭示卯节活动的历史根基与深刻内涵,《卯节——讴歌生命的律动》,《绿色生命的旺盛季节——水历十月的欢笑》,《卯节释“卯”——命门,生发开启与青春的呼唤》,《祭祖树、祭稻田、祭卯坡——古代社祭的遗风》,《奔者不禁——封建禁锢下的自主婚姻追求》。
例如,在评述敬霞节时从《霞神的劝告溯流迁徙——从骆越母体分流解体》、《等额猪肉献祭——原始共产社会平均主义遗风》,将民族迁徙与稻作农业对雨水祈求的内涵予以揭示。
例如,对水族历法四月丑日节苏宁喜,用言简意赅的标题下评述,《苏宁喜——奇异的妇幼节》、《少年结队唱歌讨年饭——赐福消灾》、《敬生母娘娘席——母系社会没落的挽歌》。
李风山《水族的“借端”和“过卯”所反映的水族历史文化遗迹》,从过节批次顺序不能混淆颠倒看出:“两大节日都反映了血缘纽带关系载水族社会生活中的历史文化遗迹。”从过端节祭祖要忌荤,但不忌水产鱼虾类,而必须以鱼为主祭品,真正体现年年有鱼的内涵,“两大节日在水族历史发展中所起的社会维系作用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陈国安《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区水族节日调查》对该地区水族的拜霞、拜善、借端、借卯、挂清、借咬里、拜缪、借荐等15个水族传统岁时节日进行了较详细调查。并将这些节日功能分为祈求农业生产发展获得丰收、供祭祖先求保佑和供祭鬼神求人丁兴旺发展等几个方面。最后,作者归纳出九阡地区水族节日的特点主要有四个:第一,水族节日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水族节日活动与原始宗教活动往往融为一体;第三,水族节日受着水书的支配;第四,水族节日供祭中很重视对岩石的供奉。
韦忠仕在《论水族节日的文化内涵》中,通过分析水族最富有特色的端节、卯节、苏宁喜节、霞节、洗澡节、吃新节等,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水族节日的文化内涵。作者认为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拜神祭祖,井指出它是水族节日的核心内容、农事安排、人际交流、娱乐交流、水族人民朴素的善恶观和原始公平观。同时指出水族节日文化内涵各具功能。拜神祭祖以其巨大的黏着性把水族人们这个共同体紧紧地纽成一个团,同时又把诸如天文、历法等等文化知识千秋万代传承下来;农事安排对于以农为本的水族而言,不仅是过去,而且是现在,乃至将来长时间内,对水族地区农业生产都具有积极意义;人际交流这一文化内涵,使男女青年们自由恋爱,蕴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娱乐交流不仅使人们生理、心理得到舒畅,有所发泄,而且传承、发展和繁荣了水族的文化艺术;朴素的善恶观和原始的公平观,丰富了水族的伦理道德思想宝库。但作者也指出了其文化内涵中消极的一面,认为对于水族的节日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其合理内涵,弃除其糟粕,使其开放得更加丰富多彩。并且进一步强调: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流逝,水族节日的文化内涵由当初的单一性逐渐走向多元化。
赵军在《依托民族节日打造民俗景区——以贵州三都水族卯文化景区规划为例》中,以卯节景区开发为例,强调景区要发展四季旅游,还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配套发展。他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卯文化景区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卯坡和红豆杉为核心的民俗体验片区,让游客通过观看并参与对歌等活动,体验独有的水族风情;一是以水族各大寨为核心的民族村寨片区,通过村落和建筑向游人展现水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了解水族古老而神秘的卯节文化内涵。
但是对于水族端节、卯节、敬霞节内涵的研究,在潘朝霖的几篇论文中有了更深刻的剖析。(www.zuozong.com)
潘朝霖在《水族历法与端节一诠释“年”的本义》中,将水族历法端节与《说文解字》对汉字“年”的本义进行探索,解开端节的深层次文化意蕴。中国的历法滥觞于物候,水历就是典型的稻作物候历。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个周期,因此以谷熟为特征的年,实际上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时间单位,“首先是从稻谷成熟亦即物候变化的周期得到的”。这样,“年”的概念由“谷熟也”引申为时间的计量单位,即现代汉语常用的指代含义。
端节是水族古代部落谷熟庆典遗风,准确诠释了“年”的本义。水族在谷熟期间举行最盛大的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预祝来年丰产的端节活动,历史悠久。
古代,中原称正月为端月,正月首日为端日,或云始于秦代,或云源于春秋,水族至今依旧如此称呼。端节跑马的开道仪式,司仪者高呼“开端、开年、开道”之后,拔去祭标,赛马才正式开始,是古代履端的遗俗。端节批次与水族社会政治势力民间化有关。
水族盛大的谷熟庆典的年节端节与水历相统一,千古传承。正因为水书水历与端节的紧密关系,每年端节具体过节日期的择定,都由水书先生和寨老认真推算。
端节的名称最早见于清《贵州通志》:“水家苗都匀有之,有韦蒙二姓在内外套与花苗杂居…每岁中秋月首戌日赶场,亥日过端节,以是之晴雨主是年之丰歉。”水族总结出各批端节之日晴雨对农业影响的朴素经验。
民国《荔波县志稿》对端节有比较详细记载:“九月节,本属三洞、恒丰等乡之水家,于每年九月至十月之交,逢亥日过节,名曰过多(注:端节的另一种音译)……在前一日戌日即将家中一切用具洗涤洁净。下午四五时,陈设鲜鱼果品衣服鞋袜等于堂上,恭祭祖先。亥日,青年子弟着鲜衣,骑肥马,到年坡赛跑。观众以千万计,极一时之盛。午后回家,大宴宾客,连日饮酒作乐,并击铜鼓助兴。月四五日客散尽始止。”
潘朝霖在《水家祈雨活动“敬霞”试探》中指出:水家拜霞与血缘氏族社会结构联系紧密,活动中与母猪有关的诸多巫术行为,“是人们认识到雌雄交媾繁育后代原理之后,借此举把母猪旺盛生育能力,使禾苗分蘖,获取更在丰收”。
阿闹任睢、潘淘洁《卯节——天神散落的情种》中认为:“卯节是‘食色天性’的古老节日”,“作为催化爱情和稻作丰收的水族卯节,人们把它誉为东方的情人节,天神散落的情种。”
“水族的卯节、端节,与水书和水族历法紧密联系,属互补性的节日。水历是以稻作物候周期为主要依据制定的历法。”“端节在稻谷成熟的水历年头岁尾两端欢度,而卯节是在夏收夏种稻作中期时段过节,二者正好印证古籍记载。追求人口增殖与粮食生产丰收,是水族先民的头等大事。卯节开放数日‘令会男女’,并企盼运用巫术原理,使青年男女热恋的激情和旺盛的生育能力转嫁到禾苗上,实现人口与物质的双丰收。这便是卯节的深层意蕴。”
潘朝霖在《水家“拜霞”与母猪崇拜》中,从文化学的本质上揭示了水族稻作文化对雨水的祈求,产生了“拜霞”崇尚母猪的神秘内涵,并与神秘的水书有关。“猪是‘水畜’,是求雨献祭的最佳祭品,能施雨水保雨水。《毛传·郑笺》云:‘豕之性能水。’《郑氏注月令》:‘彘,水畜也。’《说文解字》释:‘彘,猪也。’”
“水家的‘霞神’当与‘遐’有关。《说文解字》释为‘遐,牡豕也,从豕,遐声,古牙切’。‘遐’即猪,音xia,与水家所拜祭的‘霞’读音相同。”
“猪的阴性,主要表现在色彩、方位、顺序、牝性等方面。《新刻江湖切要·鸟兽虫鱼类》载:‘猪,亥官、黑官、线留官。’亥位居北方,止于玄武,主黑色,属水,属阴。’所以,《汉书·董仲舒传》有‘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之说。水家‘拜霞’选择黑色母猪,牝性雌性皆属阴,加上选用的属水的祭日,又让参祭的主要成员着青布衣衫,摇黑色的鹰翅羽扇,又让‘猪婿’和众人打泥水仗或到稻田中摔跤娱乐,都是调动一切手段来泄放诸阴的表现。”
“‘拜霞’的目的是‘粮水好,人丁旺’,‘年年丰产’。这与中原古代的雩祭相似,其目的也是‘以祈甘雨’,‘以祈谷实’。”
“‘拜霞’崇尚母猪,更显示了浓厚的原始意识并集合了诸多原始宗教巫术因子。水家将幻想的、联想的、抽象的自然崇拜对象加以物象化、具体化,这是较为少有的现象。而雨水神‘霞’以猪首神石为偶像,这是对猪存在诸多原始崇拜意识的集合、叠加的结果。这种观念与中原早期的一些文化现象极为相似,几乎属于一个历史层面的文化产物,只不过礼失散于诸野,礼失可求于诸野而已。”
传统文化,还有猪化龙,龙降水,猪是雷神的化身,雷是雨水神等传说。加上母猪旺盛的生育力可促使庄稼丰产,水家先民在举行拜霞活动,正是运用巫术相似律的原理,使用高产多子的、阴性水畜的、有雷神之韵的黑色母猪作相关巫术,就是把它和超自然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认为可以诱发雨水调匀,水稻丰产。
另外,高发元主编《水族——富源古敢乡都章村》书中,对当地水族节日作了介绍。
对于水族岁时节日的研究,汉族史料稍有记录,且语焉不详。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水族的岁时节日的调查才引起较多的关注。但是呈现个体调查、一般性调查与表象介绍的较多,深入并联合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很少,全面研究并对内涵有深层次揭示的不多,在理论方面观照以及为现实旅游开发服务研究的更少。这是下步调查研究需要注意与加强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