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但在其文化中又有其浓厚的原始采集和狩猎意象。故而仡佬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与汉族和其他以农耕为特征的少数民族一样,也建立并一直使用干支的纪年、纪月、纪日法排列年、月和日,以此既作为吉日或祭日的依据,更用以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但仡佬族也有自己的原始的岁时记忆,在一年的岁时中,特别注重春季和秋季,孟春三月的祭山节、七月上旬的吃新节就是。这是一种源于更为自然性质的岁时观念,比之他们在一般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干支的纪年,其原始意象要古老得多。
仡佬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一般使用的是干支的纪年,但在其民族意识中,仍然有强烈的十月历的纪年岁时观念,比如在黔中等地区的仡佬族中,年节中有小年之说,即既过干支的纪年的年节春节,他们称为大年,也过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历的纪年年节,他们称为小年。干支的纪年是月亮历,而十月历的纪年是太阳历。太阳历是夏历,与采集文明和狩猎文明有关,而月亮历是商历,与农业文明直接相关。为什么在仡佬族这样的民族中既有干支的纪年的岁时观念,又有十月历的纪年的岁时观念?一是仡佬族的先民濮人在商以前就与中原文化有来往,商以前就存在的十月历已经影响到濮人的岁时观念,而今天的仡佬族人继承了这种原始的岁时观念;二是与黔中仡佬族有密切关系的彝族的原始岁时观念亦是十月历,现今仡佬族的十月历岁时观念有可能是受彝族的十月历岁时观念影响所致。从其十月历岁时观念在仡佬族中的残存状态来看,我以为是前一种原因所致。
仡佬族人就是在这两种岁时观念的交错影响下,和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及其自身需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岁时节日民俗事象。
(二)贵州仡佬族的年节
在贵州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活动应该说并不丰富,但比较依存于自然物候的变化。春、秋、年是仡佬族岁时节日的主要表现时间。仡佬族居住分散和支系较多,并深受居住区其他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其节日活动基本表现为村落性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区域性活动的节日。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受其他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有不少的仡佬族地区存在的节日活动与本区域其他民族节日相同,但仡佬族有三个节日活动是在所有的仡佬族村寨中普遍存在的,一是农历三月的祭山节,二是农历七月的吃新节,三是年节。
年是一年辞旧迎新的关口,是每个民族都十分重视的节日,这在仡佬族中也不例外,不过,仡佬族人把以十月历纪年的年称为小年,把以干支的纪年的年称为大年。并且大年在各地的仡佬族中还有不同的名称和内容。
1.大年
大年实际上就是我们许多民族都在过的年节春节,但仡佬族因为有自己的小年,所以又称以干支纪年的年节春节为大年。
现今的绝大多数仡佬族人,都已经完全认同春节为自己的年节,包括黔中地区的披袍支系的仡佬族,也是认同春节为年节,也是要过年的。
仡佬族人的大年在时间上与春节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安排和名称上又有自己的特色表现。
在《贵州省志·民族志》中,对贵州省所有的关于仡佬族过春节的岁时节日资料进行了汇编,把仡佬族人的(大年)春节概况为:“过年期间祭祖,除夕烧柴火全家守岁,但有自身特色。各地仡佬族除夕须打糯米粑祭祖,各地所供粑的大小数量不一,有的用一个大的,有的除一个大的外再加3个或4个小的,有的是3叠,各有3、5、7个。以粑供祖的时限不同,或供至初一,或供至初二,或供至十四。平坝大狗场仡佬族,除夕各户于堂屋神龛前方桌上摆年饭、点香烛,献祭祖宗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饭罢围燃着树圪蔸的火坑守夜陪老祖宗。神龛油灯通宵不灭,鸡叫时放鞭炮,用一带四耳的粑放桌上,再于大粑中央放凸形小粑,上插香三炷,开门迎祭祖宗。正月初二上午,各家在井边燃烧香纸,挑新鲜水回家煮供饭。下午,全寨男子集体送祖,打一斤六合糯米粑,发相同数量的黄豆芽,装筛内为祭物。男子们各带镰刀、锄头、钉粑,在锣鼓向导下到寨前夜合山水杉树下摆出祭物,按长幼序跪拜祭祖。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摆布塘用粑粑祭祖时在正月初一至初三。各姓数量及摆法有别,李姓13个,一个比一个小,叠为塔状;田姓14个,2个大的放在底,上放分为4叠的12个小粑;张姓10个相叠为塔状。大方仡佬族,除夕祭祖是以三个碗各盛一个粑粑放中柱前桌上行祭,逢鼠日或马日才送祖。贞丰县仡佬族除夕先带饭菜到寨边祭山神,回来后才吃年饭,用粑供祖。遵义仡佬族在腊月三十日,各家须将平时供奉于神龛上的葫芦移挂大门后,再陈列祭品供祖。织金潘姓各家平时喂有一对鹅,到过年时须杀鹅祭祖。正安、道真、务川等地有孩子抱寄给石、树等的人家,过年时须持供品去祭献所拜寄的石或树。”
在另一些仡佬族地区,对年节又有自己的称呼和安排。在仁怀县茅坝区哑塘乡仡佬族中,将过年称为灯杆节。每年末,仁怀县茅坝区哑塘乡仡佬族的各姓族长召集各户家长商量,拟定寨中参加人数、活动规模,然后按其各家贫富情况,酌情要求每户准备一定数量的菜油(少则5两,多至5斤)和坛坛酒。灯杆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每年约两千仡佬族男女老幼,收拾打扮,穿戴节日盛装,络绎不绝赶到灯杆堡,用绳子把大灯笼升上杆去。仡佬人说灯光象征仡佬人团聚、奋进、前途光明。灯光从正月初一亮到正月十五晚上, 日夜通明,不准中途熄灭。广大群众在灯杆下进行打篾鸡蛋、打秋千、对唱山歌、跳芦笙舞、祈神祷拜、饮坛坛酒等各项活动。在遵义、仁怀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仡佬族歌节亦称唱太平灯。仡佬人进行歌节的主要目的是祈愿,祈愿人民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每年节日期间,首先在本族中选出优秀的歌手和一批会唱歌会跳舞的人来,利用晚上时间走村串寨,一直唱跳到通宵。在整个节期中男女老幼穿戴一新,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来到现场,看热闹的多达千人。赛歌之后,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去打磨磨秋,打篾鸡蛋。仡佬族的人说歌节能免人祸天灾,歌节能保佑人畜太平。
2.小年
小年是黔中地区,主要是披袍支系仡佬族的年节。他们在这种小年时,其时间上也并不统一,在六枝的披袍支系仡佬族中,过小年有两种时间,一是冬月的第一个虎场天开始,或者说冬月的某一天,即祖先到达这里开荒辟草的这一天开始,前后一共过3天。二是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过小年,其后是过大年3天,即小年先过,接着过大年。这几种过小年的时间都有自己的说法,在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过小年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黔中地区披袍支系仡佬族过小年的主要内容是祭祖。小年的三天都要祭祖,祭品是粑粑、牙猪肉、山药、酒、米饭等,除祭祖外,在过年的三天时间里,青年男女打磨磨秋、滚龙秋和打秋千、踢毽子、斗鸡儿棒以及唱歌,成年人喜欢喝酒,吹唢呐,唱酒令,没有婚配的青年都喜欢上山对歌,谈情说爱。
在《安顺府志》中,谓仡佬族“以十月为岁首”。这样的小年虽然是一种遗存,但也可以说明黔中地区披袍支系仡佬族的小年是有深厚的民族岁时节日文化底蕴的。在《安顺府志》中还说,清代以来,渐仿汉族于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这也说明这里披袍支系仡佬族小年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珍贵性。
这样的小年在黔中地区披袍支系的仡佬族中,至20世纪90年代时仍然如此,在他们中间,有小年为大的说法。笔者在此地的披袍支系仡佬族中过年时就有深切的体会,这里的披袍支系仡佬族也过大年,但不注重大年。不过客观来说,这种过小年的年节习俗,在贵州省其他的仡佬族地区中,基本没有表现,这些地区仡佬族人的年节,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岁时观念上基本与汉族人的春节融为一体。
类似这样的小年,被称为仡佬年的,还有仁怀县仡佬族的仡佬年。但它的时间是每年的三月三,届时要具备酒肉饭菜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当地仡佬族的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带着五管芦笙,以及酒,饭、菜、碗、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祖宗)坟墓附近的草坪上。“由族中自然领袖(类似族长)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接着三人一群,五人一伙,青年男子跳芦笙舞,表演芦笙技巧,姑娘们则喜欢荡秋千,儿童爱打包谷叶毽。节日中,仡佬人还喜爱对歌,通常是老年与老年对唱,互祝健康长寿,子孙孝顺,姑娘和小伙对唱,互倾爱慕选择配偶,妇女和妇女对唱,互贺家庭和睦,丈夫称心,儿童和儿童也对唱儿歌和童谣。娱乐活动进行到下午两点时,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墓前祭祖。祭祖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自然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母各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带来),杀死,将鸡血滴在酒中,洒地祭奠祖宗。祭奠时,用仡佬语歌颂祖宗,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祭毕,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郁郁葱葱的森林,敬奉山神和土地。祭词中,祈求山神和土地保佑仡佬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祖完毕,大家便忙着张罗吃年饭。先由几个人在草坪边沿挖起几个临时土灶,安上3口大铁锅,把祭祖的10只鸡砍成碎块,放在一口大锅中掺水炖成鸡汤,然后再把各家带来的菜混放在一口铁锅中,饭混合在另一口铁锅中,名叫百家饭和百家菜。吃年饭时,每桌10人,不论年纪大小,也不分姓李姓田,只要辈分相同便可编在一桌。辈分高的在前排,辈分矮的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异姓间的辈分按当地习惯。进餐时,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人围正中,每人再互放一杯酒,便开始吃年饭。”
这里的仡佬族把三月三的祭山节,视同自己的年节,并被《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国科学院编印)一书记述。这样的心理岁时文化的表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农事节日
农事节日也称生产性节日,它是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农事节日的最初形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仡佬族中的祭山节和吃新节都可以称为这样的节日。其中尤其是吃新节最具有农事节日的特点。
1.吃新节
吃新节,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
普定仡佬族吃新是在七月初七,一户出一人在寨老带领下到寨附近田地里摘取新熟谷物瓜果各自带回家祭祖。在灶房的吊板(篾笆)上铺谷草一层,草上放直径为1.5尺的大粑一个,又以26个小粑叠放大粑上,另放有捏成谷仓、牛、犁粑等形的粑,及嫩包谷、酒等。吊板两端各挂谷穗3吊。在香烟缭绕中,按长幼顺序拜请祖宗吃新、护佑。
六枝仡佬族吃新在七月寅日,或闰八月的蛇日开始,共进行三日。第一天,各家摘取自家田里谷物回家祭祖。次日男女盛装到寨附近地里摘取够两天食用的稻谷、小麦和毛稗、黄豆,淘米做饭,磨豆腐,宰牛一头,寨老主持用新米祭祖。第三天,各自祭祖毕,各家摆开长桌,用丰盛宴席款待来宾,宾主痛饮,唱酒歌庆丰收。
平坝大狗场七月逢龙日吃新。清晨,全寨男女盛装集于寨中古树下,听取寨老作节日安排。青年男女集于寨口,在土炮和歌声中以酒迎接宾客。几个男子去宰祭猪,一批青年男女去田间地里采摘谷穗、包谷、瓜菜。各家以新熟作物祭祖。方桌上陈列酒、谷穗、包谷、茄、瓜、豆和糯米粑等。燃点纸烛,念请祖宗尝新,保佑全家清吉平安,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嗣集于古树下将新摘谷物与去毛祭猪和9串肉、24碗酒饭集体按辈分排列拜祖宗。
镇宁仡佬族是在七月或闰八月蛇日吃新。全寨买一头猪供天地后,分给各户祭祖。各家一人集于村外摘谷物,炒干春为米,煮新米饭,连同酒肉摆桌上,用马勺舀少许丢地上表示祭献。
织金县仡佬族于七月初一发麦芽、谷芽挂神龛前接祖过节,直供到十三日才送祖。送祖这天,增添新熟谷物和纸做的金山银山,燃香化纸供奉。
仡佬族吃新节供祖用的各种谷物瓜果可在村寨附近任何民族、任何人的田地里摘取不受阻拦、斥责。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比拱仡佬族吃新摘取新熟谷物的范围是,上起水粉山,下至麻园,东达四棱碑,西抵猫屯头,方圆20里内畅行无阻。一般认为仡佬族来摘新祭祖后,来年庄稼才会长得好。
吃新节明显是仡佬族人在一年生产获得丰收的一种回报性质祭祀的节日,丰收是农事的重要祈求,所以,仡佬族人一般都非常重视这一节日。但这一节日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农事节日,它带有浓厚的纪念祖先开荒辟草的意识,以及在仡佬族先人在失去自己固有土地的文化心理补偿。
2.祭山节
祭山节与其说是一个节日,不如说是一个综合性质的祭祀活动,这其中也包含了农事节日的内容。
在水城县的仡佬族祭山节中就有这样的文字:“祭山祝告完毕,由主持人带领回家。在回来的路上,在路旁两棵泡木树上系上一根绳子,中间系着一个草人,横截在路上。祭山的人们通通都要从草人脚下通过,说是给人们解除病魔,保护安宁。之后,全村所有的人都回到主持人家会餐、猜拳,唱酒令,畅谈年景,总结过去的生产,商议全村的大事。”
祭山节是农事开始的时节,是一年中的重要时刻, 自然在祭祀信仰中要有一年农事的节日内容。但这个祭山节的主要表现内容在于信仰文化方面,故我们在后面的信仰文化节日中来叙述它。
一些仡佬族地区在祭山节中的祭田神,也是农事节日的表现之一。
在黔中的清镇市的仡佬族,以及黔北的一些仡佬族人中,在过年的年节中,有一种喂果树的属于农事节日内容的习俗。在这些地区,每年腊月三十傍晚,吃完晚饭后,就开始给树喂饭。给树喂饭由两人以上进行,一人拿一把刀,端一碗饭,内装一些肉及其他菜类站在果树下面,另一人爬到树上。拿刀的人砍树一刀,便问一声:“结不结?”树上之人答:“结。”问:“闹不闹(即果子未成熟便落于树下)?”又答:“不闹。”再问:“多不多?”答道:“连杆(连枷)打,簸箕接,背篼背,囤箩装。”问答完,就将肉、饭塞进砍过的刀口内。这样在一棵树下做一遍或两三遍,再做下一棵,直到全部做完。他们认为一年满了,应该让果树吃一点饭,希望来年多结果子。喂果树实为给树放水,以免来年因树干蓄水过多,影响果实未成熟前掉落。
(四)信仰文化节日
一般的宗教节日定义为表现宗教文化性质的节日,并把宗教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另一类是现代宗教节日。对于现代宗教的定义一般不会有什么歧义,但把一原始的群体性质的信仰文化活动称之为原始宗教,却是一个引人入歧途的概念。因为原始社会中的信仰,只能是一种表现一个群体信仰、信念的文化,而不可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它虽然也能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但决不能用现代宗教的概念来套用于它。故而我们在这一性质节日上,称其为信仰文化节日,而不称其为宗教节日。
原始的信仰活动肯定源于原始的巫术,是在原始巫术中建立了自己所崇拜的神灵(自然物、图腾、祖先等),人们对他们都怀有一种淳朴、神圣的感情。在原始的巫术意义消失之后,它的某些仪式和与之相关的活动却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下来,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为了表达信仰文化中的那种淳朴、神圣的感情,都要举行祭祀活动。(www.zuozong.com)
作为一个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观念强烈的民族,仡佬族传统的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节日在每年的三月三的祭山节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普定窝子乡仡佬族,每年由6户人家当值,负责挨户凑钱备办祭物。三月初三前夕,由一人推空磨转三转表示惊动山神后,于寨内各巷道喊:“去做客的快回来,我们要做久朵刀罗!”仡佬语久朵刀意即祭山神。并依八寨地、石板寨、窝子、柯拖、新寨等地名顺序呼请山神明日来享祭。初三清晨,轮值人员或挑水、或提鸡、或拉猪上山宰洗,或于寨内大声招呼:“喂,妇女们不要出门,我们要上山祭山了!”男子们纷纷会集于寨旁山神坡的神树前,生火安锅,用盐、花椒叶煮水当茶,用桦树枝扎约8寸的小屋一座放神树脚。取砧板、马勺、尖刀、牛角杯和10个碗(每2个对扣着)放小屋前的石板上。鬼师点燃香、蜡、纸请5位山神入坐,轮值人将猪、鸡、茶、酒、饭等一并陈列供祭。寨老跪对着树,鬼师站着念词祈山神护佑全寨庆吉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粑,女子能纺纱织布,多生子女。祭毕,众人就地食用祭物,饭后在坡上闲谈。下午再祭一次,全体跪送山神后,本届轮值者将鸡腿交给下届轮值者。人们将剩余饭菜酒肉均分各自带回家供祖,嗣后与家人共用。
六枝仡佬族祭山时间定在三月寅日起连续三天,由长房中的长辈主持。中午各家一位男子集于寨外一座岩前,宰白公鸡,用鸡血洒岩,粘鸡毛于岩上。每洒血一次,呼请一座山神。又用鸡血染饭9团。祈祷后,用鸡肉、猪肉混煮,就地饮酒会餐。次日上祖坟,给祖坟一一挂纸。第三日, 各户交鸡一只给主持人,会集神树前,在神树周围撒米,每撒一次呼请一座山神,取二根竹竿交叉靠在神树上,两端各挂鸡蛋一小箩。主持人将鸡捏死,用鸡毛粘血贴神树上,再次祭祈。然后各自带鸡回家煮食,以鸡骨占当年丰歉。用化香树叶包着洒有鸡血的9团饭放于屋后泡木叉上。由一小孩拿着鸡、鸭各一只到各家灶前转一圈,祷念全家平安。最后于神树前将鸡鸭宰杀,连同原祭用的鸡猪一并烹调会餐于神树前。饭团给孩子们分食。祭山期间,不得到神树所在山内放牛,砍柴割草。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比拱村仡佬族祭山神以猪或羊为牲。宰后用血浇神树三圈,取其头尾和蹄埋于树前。鬼师持牛角酒杯呼请方圆十里各山神受祭,护佑全寨平安。在祭山神的三天内,用茅草拦住各巷口,派人守住,不让外村人进入。祭山神期间,有小孩出生的人家,次年祭山神时须出鸡一只谢山神,祭后给大家分享。生男孩献公鸡,生女孩供母鸡。1983年比拱祭山神时,共得吃6只公鸡和1只母鸡。
石阡县仡佬族,三月三这天,各家自备粑、豆腐、酒、香纸,男女老幼齐至山上祭猫猫神,求神驱野兽,护庄稼。
贞丰县仡佬族祭山的头一天,全寨搞卫生,家家做清洁,用拈阄决定主持人,三月三在土地庙前集体祭山神。
正安仡佬族以三月三日为山王会。有山王庙的村寨,各家用羊、鸡、猪头作庙祭。无庙处则改在腊月杀年猪时,端猪头至山坳处祭。
松桃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三月初三由承头人集资买纸烛和肉、酒、豆腐、糯米等,带领男子们到河边集体祭山神。若有外客来观望,遂将祭物就地与之共食,否则均分祭物,各自带回与家人食用。六月卯日,各户集资买猪牵到河对面山上祭山,在神树下用红、黄、白、绿、蓝、黑六色纸各制三角旗二面插神树两侧。树前列酒、粑、豆腐、碗筷等。先祭生猪,宰煮后又熟祭一次。祭时由二位轮值人头戴高冠、身穿长衫与鬼师一并跪树前祈祷。
不管是祭山节,还是祭树节,都是同一内容,即贵州省的绝大多数仡佬族人都要在这个信仰文化的节日中完成自己的信仰文化表述。以求得自己的心灵的文化归属。
仡佬族的信仰文化节日还有贵州仁怀,遵义一带的仡佬族的牛王节。
每年农历的十月一日,居住在贵州仁怀,遵义一带的仡佬族要过他们的传统节日牛王节。牛王节又称敬牛菩萨或祭牛王。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钱,在牛厩门前敬奉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体健壮,无病无灾。据仡佬族老人说,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族人民所作的贡献。凡养牛的人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且要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温水给牛洗澡,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巴,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使它兴高采烈。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的话,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影子、吃糍粑。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钱,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从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这种风俗在当地仡佬族人中世代相传,并且有传说认为十月一日是祭祀牛王菩萨的祭祀日,后来又逐渐说成是牛的生日。
在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中,农历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他们亦过,但他们有一个新产生的叫扎艾狗信仰文化节日习俗。扎艾狗时,到山上去割一些蕲艾,扎成狗的形状,搁在堂屋神龛前,经燃烛、烧香、献酒、献饭祭祀之后,将它挂到大门的门枋或屋檐内的燕子梁上,以保佑人丁平安。
以上是专门的仡佬族信仰文化节日,但在仡佬族其他的节日文化中,还有比较丰富的信仰文化节日的表现,比如云南省仡佬族人的年节中供猪牙巴就是这样的表现。
供猪牙巴是居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一带的仡佬族白仡佬支系的节日祭祀习俗。每逢过年杀猪时,用猪头祭献之后,吃了猪头肉,猪的下颌骨却不能乱丢,要把它挂在神龛旁的木桩上,叉口向下。然后,再燃香、点烛、烧纸钱,献酒饭加以祭供。从此,一年四季都不能动它,而且祭祀别的神灵时,也要给它烧钱化纸,加以祭祀,祈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但每隔两年再杀过年猪时,要把原来祭供的猪下颌骨取下来,送到附近山洞里,选一个干燥洁净的地方,再举行一次更丰盛的祭献之后,将它烧掉。回来后,又将新宰杀的猪的下颌骨,按上述程序祭献后,把它挂到神龛旁的木桩上。
在黔西县、大方县、织金县一带和云南省麻栗坡等处的仡佬族人在年三十供阳沟神也是这样的表现。供阳沟神,其祭献的时间在农历腊月三十日傍晚。其作法是用泡木四根作柱,搭成一个单面斜山式草棚,前高后低。在四根柱子的上半段,再搭成一个平架,架上先铺泡木片,再铺少许茅草。祭献时,要杀公鸡一只,将血滴在茅草上,还要用鸡毛蘸血贴在泡木架上。去毛后,先献全鸡,再将鸡的心、肝和睾丸取出烫熟,加上酒饭、刀头肉(用于祭献的方块猪肉)和豆腐再次祭献。要一连上三次香,奠三次酒,仪式方告结束。三天之后,有些地区要到正月十五,将茅草取下烧了,将泡木架全部收起来,捆成一捆挂在堂屋后的屋檐下,来年再祭时将其烧掉,又用新材料再搭。
在贵州的仡佬族中,正月十四的亮坟,亦是这样的文化事象。
亮坟仡佬族过年节必须进行的一项祭祀仪式。从除夕这天开始,到正月十四日(有的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每天下午都要去祖先坟前燃香点烛并烧纸钱。或每日傍晚都要去祖先坟点烛亮灯,称亮坟,特别是十四日晚的亮坟比较热闹。这天,各家男子带着柴刀去把祖先坟墓上及前后左右的刺草砍割干净,堆在墓前,每座祖先墓前都有一堆,还要砍几节竹子放在里面,天黑之前,拿着香烛纸钱,叩头缅怀祖先。同时对附近无主的坟墓或无人插香的坟墓,都要给插上香烛,烧纸钱,以慰孤魂。天黑后,点燃刺草,光照田野并爆发出震天响声,场面十分壮观。
(五)娱乐性节日
岁时节日中有一类节日是为了娱乐、竞技或社交而存在的,这就是娱乐性节日。这种节日是从传统的祭祀性质的岁时节日中演化而来的,在原始的岁时节日中,几乎都包含了娱乐和社交的内容,但信仰文化中的祭祀功能减弱,其娱乐、竞技和社交成为主要内容时,这样的节日就是娱乐性节日了。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仡佬族几乎没有这样专门娱乐性质的节日文化表现,但在其他一系列的岁时节日中,却有大量的娱乐、竞技或社交的节日性文化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这样的节日也可以说是仡佬族人的娱乐性节日。
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把他们的年节称为歌节,就是这样的例子。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中,年节就是他们的歌节,并以唱歌这样的娱乐性内容作为节日的主要内容。这种亦称为唱太平灯的歌节,娱乐性内容丰富多彩。唱太平灯又唱又跳,且歌且舞,唱的内容很广,有传说、有故事、有历史人物。比如《风亭赶子》、《平贵回窑》、《陈妙赶潘》、《山伯访友》、《槐荫成亲》等。唱的歌词也大都沿用民歌体为多。唱的形式有分有合,有独唱、对唱,也有混声合唱。如在男女对唱时,男方道:“小小学生不多高,人人把我当芝蒿,有朝一日风云动,步步卷云上九霄。”女方唱道:“家住广寒宫,思量下九重,来到槐荫树,配合董相公。”这样的年节极具娱乐性和社交性。
打篾鸡蛋,是仡佬族最独具的娱乐竞技性活动,它在年节和吃新节中都有表现,这也可以说是仡佬族娱乐性节日的一种表现。
在仡佬族人的年节中,诸如打秋千、青年人唱情歌、对歌等也是仡佬族娱乐性节日文化的表现。
(六)贵州仡佬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和特征
民俗是民族文化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岁时节日民俗是民俗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有许多就表现在其中。这里有民俗文化、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历法等文化遗产。岁时节日民俗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这些特征在贵州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中都有极为鲜明的表现,尤其是其独有的一些岁时节日民俗表现,对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特别是研究仡佬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1.时间性和时间的自然意象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年中的时序变化在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直接反映,也是岁时环境对民族文化产生影响的直接结果。对于民族传统的岁时节日来说,时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年中的节日时间与物候的变化时间直接关联,每个自然季节的变化就是民族岁时节日的基本依据, 自然时间与文化时间的结合,就是岁时节日产生的时间;二是这种时间一旦形成,就相对固定。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亦表现的是这种时间性质,并且其岁时节日民俗中的时间自然意象还比较古老和自然化。在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中,以孟春三月的祭山节和秋季的吃新节为主要的表现,没有其他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中的月月都有岁时节日民俗的情况,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只有或者说只注重自然世界中的春和秋,说明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意象比较古老, 自然化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而人文化的岁时节日民俗表现较弱,表现了浓厚的时间的自然意象。
2.地域性中村落性
贵州省的岁时节日民俗中的地域性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岁时节日民俗中会有一个统一的格式,相同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表现更是必然。
地域性自然是贵州省仡佬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中的显著特征。但这种地域性的表现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质,所以我们在地域性中又表述了村落性的概念,即仡佬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的地域性又大量表现为村落性。在现实中,许多仡佬族人的地域性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的。有的地方甚至是以房族为单位的地域性,在六枝的居都村,其三月三的祭山,就是以房族为单位的,而居都这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就有数个姓的房族,就是其中人户最多的李姓,也奇怪地分成了三个房族进行祭祀。他们在后山上各有各的神树。
在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黔北仡佬族年节中的歌节和灯竿节,虽然超越了房族和村落,有较大的地域性,但规模也很小,只有上千人,根本无法与苗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的地域性相比较。
可以说仡佬族人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虽然在贵州省的仡佬族中有广泛意义上的表现,比如说吃新节,但它们都星散式地表现在自己比较小的地域中。
3.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民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在各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外在方面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而内在的第一影响就是民族因素。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中,不可能有超越民族的民俗文化,更不可能有超越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可以说,任何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都是有其显著的民族特征的,没有民族特征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民族性是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事象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种依存关系是决不可变易的。这在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也是如此,没有了仡佬族的民族性特征表现,也就不会有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贵州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民族性是非常鲜明的。仡佬族人特有的岁时观念,使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形式上简约而自然,反过来又表现了仡佬族人的自然观和人文观,所以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形式上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是比较独特的,在其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内容上也有自己独具的民族内容。比如在吃新节中的“夷蛮仡佬,开荒辟草”所表现的民族意识的独有性,应该说吃新节在贵州省的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但一般都不如仡佬族吃新节如此深沉而独特。祭山节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表现,但没有哪个民族像仡佬族的祭山节那样,把祭山节作为自己的主要的祭祀性节日。还有在打篾鸡蛋中表现的独有的民族内容等等。
4.与民族信仰文化的密切性
在贵州省的其他少数民族中,丰富性是其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性,但在这一点上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却不能拥有这样的特性,但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却有一个更鲜明的特性表现,这就是其岁时节日与民族信仰文化的密切性。在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表现其民族信仰文化的仪式,一直是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在三月三的祭山节中,其表现内容的主体是表现仡佬族自然信仰的祭祀山神。在吃新节中,杀牲祭祖也是其主要的内容。在年节中,给祖先供米粑、牙猪肉、山药、野生植物等等,也是其节日活动的中心。可以说,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无节不祭,与自己民族的信仰文化结合是相当紧密的。仡佬族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娱乐、竞技、社交等功能也有表现,但相对是较弱的,这种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功能在黔北地区的仡佬族中表现要好一些,而在黔中地区的仡佬族中其表现就很弱了。至于其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中的商贸功能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总起来说,仡佬族民族民间的各种传统岁时节日文化活动在形式上是比较简约的,但在简约的形式中,各地的表现事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和体现的多种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功能也是明显的。它们的存在,既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个鲜明的外在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仡佬族文化发展进步的运动过程。这既是我们研究仡佬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也是我们深刻理解仡佬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弘扬仡佬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