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彝族节日民俗特征研究

贵州彝族节日民俗特征研究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彝族的岁时彝族在历史上曾使用过三种历法:十月太阳历、农历和公历。彝族最盛大的两个节日都是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的,斗柄指上时过火把节,斗柄指下时过十月年。用天干地支来记年、月、 日、时。解放前在大汉族主义的歧视下,贵州一些彝族村寨,曾长期停止过火把节。

贵州彝族节日民俗特征研究

(一)彝族的岁时

彝族在历史上曾使用过三种历法:十月太阳历、农历和公历。元代之前使用太阳历,元代以后,使用农历,解放后使用公历兼用农历。道光《大定府志·白皆土目安国泰所译夷书九则》记:“其历法类古《宣夜家言》,而闰皆于余。 自元以后,奉行正朔,其法遂无传。”而这“其法遂无传”的历法就是十月太阳历。解放前它还保存在凉山彝族人民之中。云南大学历史系的江应梁教授1940年曾在凉山做了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在他的《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一书中记载了这种历法:“大小凉山中统一地实现着一种历法,非阳历也非阴历,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固定为三十六日,用十二支来记日。十二支的名称及排列次序均与汉地相同,但没有十干,所以只单纯地称呼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轮转三周,便是一个月,每轮转三十周,便是一年,计三百六十日。三十周轮完后,另有五日不属于任何一周,称为过年日,夷人便在这五日中,由毕摩(巫师)任择二日(各部落的日期不必一定),杀猪、饮酒,亦为汉地之过新年。每隔两年,也把这过年日多加一天,这恰合闰年之数。据说,历法及十二支代表的日子,都是由毕摩来排定的。”十月太阳历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历法,它具有结构科学,简明易记,使用方便的特点。其回归年的长度为每四年平均为365·25天。十月太阳历在月份的划分上每个月都是整齐划一的36天,不像公历那样分大月,小月和平月;过年日不属于任何一周,每四年加一天,就是“闰皆于余”的体现。公历的元日并不与任何天文点相对应,而十月太阳历却根据北斗星斗柄指上为大署,斗柄指下为大寒来确定元日。北斗星作为天文星象,早已被人们认识。《鹖冠子·环流》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可见北斗七星是记岁时的一座时空巨钟,其构造是以斗勺为轴,斗柄为指针,以上下左右四方为刻度盘。

彝族最盛大的两个节日都是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的,斗柄指上时过火把节,斗柄指下时过十月年。

元代之后,贵州彝族普遍使用农历,这主要是彝族是一个以山地农业为主,畜牧为辅、耕牧并举的民族。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十月太阳历没有这样明显的节令划分。同时农历又是朝廷推行的历法。便取代了十月太阳历。

其农历的回归长度为365.25天。将一年分为十二月,单月大三十天,双月小二十九天。设置闰月为大月。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天干地支来记年、月、 日、时。干支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记录年、月、 日、时的符号,古人将它们比着树干与树枝。天干有十位,东部方言水西土语彝语与汉语的称呼分别为:热(甲),赤(乙),毕(丙),舍(丁),扣(戊),球(己),署(庚),赫(辛),道(壬),堵(癸)。地支十二位,哈(子),女(丑),扭(寅),琐(卯),鲁(辰),舍(巳),和(未),糯(申),阿(酉),启(戌),外(亥)。干支与年、月、 日、时配合时,因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互相搭配,便成了六十甲子。每一个天干都有六种配合方式:称为六甲、六乙、六丙、六丁……直到六癸。在彝族使用的农历中,以地支固定代表每年的十二个月份,这与农历相同,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它是以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的斗柄摇光所指的方位而建立的。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于寅位,故称斗柄回寅(北斗七星中:枢、璇、玑、权四星为斗勺,玉冲、开阳、摇光三星为斗柄)。纪时也用十二地支固定地代表每天的十二时辰,从二十三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开始,正子时为零点,正丑时二点,正寅时临晨四点,依此类推。

使用农历之后,特别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移民来到贵州,贵州彝族与汉族发生了文化交流,受到汉族的影响,便开始过春节

(二)彝族的年节

1.十月年

金风送爽,咂酒飘香,农历十月初一是贵州彝族人民欢庆十月年的日子,临近过年的前几天,人们就停下手中的农活,到集市上去购买香烛和备办其他年货。过年前夕,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宰羊,打糍粑,推豆腐,准备好咂酒,水花酒和白酒,迎接节日的到来。老人们则把家里的神龛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神龛上插上几桠松枝,在堂屋地上铺上厚厚的松毛,点上香蜡纸烛,摆上供品,表示接祖宗亡灵回家过年。初一清晨,家族中的族长和老人还要到祠堂去,大家把祠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祭台上摆上酒,肉,饭等供品。接着燃放爆竹,向祖宗叩拜,献祭。节日期间人们都喜欢盛装打扮,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游乐宴饮,亦舞亦歌,并开展荡秋千,摔跤,赛马,打篮球等体育活动。

2.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白天人们要杀猪宰羊,还要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斗牛、斗羊、赛马、摔跤、荡秋千、打磨磨秋、拔河等竞赛活动,并发给优胜者以奖品。到了晚上,火把点燃了激情,亢奋汇集了人流,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点起了用青柴、松柴、干竹子等材料扎成的火把。先烧掉自己家的屋角,墙上的虫子,举起火把在房前房后绕一圈,然后便走出家园,奔驰于田间阡陌之中。大人们高举着熊熊的火炬,希望让火光照得更远。儿童们则举着小火把,将早已准备的松香末频撒其上,使火光更加明亮。山野中,千万火炬回旋,犹如一条条飞舞的火龙,宛如星斗动荡。故前人曾用“云披红日衔远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夜市,一天星斗下人间。”的诗句来形容火把节的这种热闹场面。照完了田土之后,大家便按预先约定的地点,把各人手中的火把分别堆成几个火堆,围着火堆吃肉、饮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着意打扮的小伙子和穿着艳装的姑娘,往往在这节日的气氛中相识,相恋而喜结良缘。

解放前在大汉族主义的歧视下,贵州一些彝族村寨,曾长期停止过火把节。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人们又恢复了节日的欢乐,现在贵州彝族普遍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火把正越烧越旺。(www.zuozong.com)

3.春节

贵州彝族过春节年有着自己民族的特点。从腊月三十的晚上起就要开始拜祭祖先,届时,每家在屋后的神房前插上一对桴烟木叉,再用一根桴烟木横搭于叉上成门状。在门的两端悬挂扁竹叶,俗称敬门。将酒肉饭菜,香蜡纸烛等供品经过打醋坛的洁净仪式后(即用燃烧的煤或木炭放在有青蒿的水中,将供品放在其形成的蒸气上熏过)从敬门中走进去,将供品摆到灵位前祭奠祖宗,在向祖灵献酒时,还要念《献酒词》其内容是乞求祖宗和年神、月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饭前,在家中的大门前,中柱下,神龛前等处也要先打醋坛,表示驱除了邪气。然后燃点香烛,在堂屋中摆放桌子,放上杯盘,碗筷,酒肉饭菜和一碗清水,供奉神灵,家长点上灯后,向神灵烧香,奠酒,叩头,求神灵保佑,然后将祭品各分一部分倒入水碗中,端到十字路口泼向四方,意为施舍与过往的孤魂野鬼,使其吃饱后不要来祸害乡邻。回到家中后才开始正式吃团圆饭。在初一至十五期间,人们还要走亲串戚,互相拜年,联络感情。

在威宁县的板底彝族乡等地还要进行撮泰吉的傩戏表演,旨在驱邪除疫,保佑人畜平安、祈来丰年。表演时间在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戏中的主要人物有惹嘎阿布(彝语意为山林边的老人家)阿布摩(老爷爷)1700岁、阿达姆(老奶奶)1500岁、马哄摩(苗族老人家)、哩布(兔唇1000岁、)阿嘎(小娃娃)另有4人耍狮子和牛。演员用布将头顶缠成锥形,全身用布裹紧,以象征裸体,惹嘎阿布戴着一顶古怪的帽子,戴眼镜、有胡子;阿布摩、阿达姆、马哄摩、哩布,戴不同的木刻面具。他们手持木棍,除惹嘎阿布用现代人的发音说彝语外,其余人全都用吸气冲击声带发音说彝语。他们在惹嘎阿布的带领下,先向天父地母、祖先、四方神灵和各种谷神献酒,以取悦他们并跳起祭祖的铃铛舞(彝称凯和呗),然后到各家去由惹嘎阿布领头念咒词、四位“撮泰”跟着念,其内容是让疾病和一切不吉利的东西由“撮泰”们带走,吉祥和福禄留在主人。主人家要交给撮泰们一个象征不吉利的鸡蛋和一束麻。然后转入下一家重演。结束之后要将麻和鸡蛋烧掉,以象征除掉邪祟。然后撮泰阿布等又向惹嘎阿布要种子,惹嘎阿布封赠他们,其种子由云南到贵阳,再到威宁、再到板底。一粒种子种下去,收到千万粒,让他们吃不完、用不尽。随后教他们用牛耕地。四个撮泰回去精耕细作,有耕地、播种、薅锄、收获、归仓等表演。最后以庆丰收仪式(舞狮)结束。

4.赛马节

彝族喜欢赛马,每年的五月端午是彝家赛马的节日,这天,许多彝族聚居的乡镇都要到赛马场上举行赛马活动。附近各乡镇的彝族骑手也会赶来参加赛马,其中以威宁百草坪的赛马场面最大,最为壮观。除彝族之外,周围的苗族、白族等其他民族也会来参加。清晨,附近的农民就要把马和牛羊等牲畜放牧到百草坪附近的山上,认为当天的草都是药,牲畜吃了当天的草,就不会得瘟病。到了九、十点左右钟,骑手们个个身着民族服装,英姿飒爽牵着自己的马来到了比赛场地,有的马头上扎着红绸,有的在马颈上挂着铃铛,有的将马鬃梳成各式小辫。彝族赛马的民间惯例,按男女骑手分组,不必预先报名,谁都可以临时报名参赛,比赛时只能骑光背马,不能佩鞍具。参赛的马必须是骑手自己喂养放牧的马。比赛多由乡镇府或村寨组织,只见裁判一声令下,骑手们如一枝枝离弦的箭,纵马前奔,特别是女骑手们更是花团锦簇,扬鞭跃马,巾帼不让须眉。比赛结果,对优胜者要披红和发给奖品。获胜的青年男女骑手则会获得异性的倾慕和敬佩。赛马节也是男女青年举行歌舞活动,互相认识、定情、恋爱的大好时光,因此彝族男女青年多着节日盛装,到这里来相会,一些商家也前来出售商品或收售土特产。赛马不仅是骑术的较量,同时也是马的较量。

彝族是古代氏羌系统中的一支,从遥远的年代起,由甘、青高原南下到达川北牦牛徼外(今四川汉源县一带),后向川南、云南、贵州西部、广西隆林一带发展,融合了部分古僰人、古濮人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彝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经济生活逐渐由早期的随畜迁徙、狩猎向定居的农牧并举过渡。由于马在社会生活中用来打仗、乘骑、祭祀、驮负重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彝族很重视对马的选种、育种和喂养。《西南彝志·烈蒙能马的叙述》中描写烈蒙能马上阵时“如獭行水中,鱼儿不安详。白雁惊树梢,林海万花飞,此马在阵前,势强无伦比,五次出攻阵……每次都取胜。”《马的来历》中叙述了彝族最早的种马名叫哪妥遮,其后又有了罕妥遮和妥格勒这两种种马,这三种种马不断发展,就繁殖了许多名马。《乌撒二十四匹骏马》则述了乌撒君长的二十四匹骏马的来历和功绩。贵州西部是良马之乡。著名的有水西马和乌蒙马。田雯在《黔书.水西马说》中记:“水西、乌蒙、濒于西,故多良马。上者可数百金,中亦半之,其鬻放外者,凡马也。而其上者,蛮人爱之不肯鬻,亦不频骑,惟作戛,临阵乃用之,蛮死则以殉。水西之马状甚美,前视鸡鸣,后瞯犬蹲,膈阔膊厚,腰平背圆。秣之以苦荞焉;啖之以姜盐;遇署渴,又饮之以齏浆焉。体卑而力劲,质小而德全,登山越岭,逐电歘云,鄙螳螂而笑偃蜓也。龙髭凫臆,肉角兰筋,志倜傥而精权寄也。有马如此,可谓良也。然而未若乌蒙之异也。乌蒙之马,体貌不逮水西而神骏之,食苍茛之根,饮甘泉之水。首如碓,蹄如盂,齿皆黄区,耳则桃记,以平涂试之,尽然弗屑,反不善走而志在千里,隐然有不受羁之意,所以英雄之才不易测,而君子之道贵养晦也。”水西指鸭池河以西,今大方、黔西、织金等地。乌撒在今威宁一带,乌撒马属乌蒙马,至今,《中国马品种志》仍将贵州黔西马列为良种马。而黔西马就是水西马中的一种。从宋代开始,水西、乌撒、芒布、阿旺惹、播勒等彝族酋长都与朝廷市马或易马,元代曾在全国建有一十四道牧地,水西就是其中之一。至元二十年(1283年),“俄又命皇孙铁木儿不花驻营亦溪不薛(即水西),置牧厂于其地。(《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上)明代还给西南彝族土司定下易马指标,《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载:“又定茶盐布匹易马之数,乌撒岁易马六千五百匹,乌蒙,东川,芒布皆千匹。凡马一匹给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盐如之。”奢香夫人曾将一匹名马进贡,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为飞越峰,并命大学士宋廉作《天马赞》,文中曰: “西南自昔出良马,而产于罗鬼国者优良。……天驷荧,蛟龙升,灵渊澄,神马升,祥飚瑞霭尽杳冥,太一翕聚通精灵。龙胡盈,凫臆轻,竹披耳,镜悬睛,花雪捲毛光照夜,汗沟有血霞流頳。振鬣鸣,万马惊,闪流电,逐飞星,九霄仿佛从龙行,但闻潇潇风雨声……”罗鬼国是宋、元时期对水西彝族地方政权的称呼。而良马的产生正是彝族先民长期选种,配种和采用特殊方法饲养的结果。

马是彝族人民的朋友,彝族人民将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扬鞭奋进,在西部开发中,马到成功。

5.杜鹃花节

百里杜鹃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是贵州西部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花区呈环状分布,横跨大方黔西两县,周长156公里,总面积95.7平方公里。每当暮春三月,其花铺山盖岭,争奇斗艳。品种有马樱,树型,露珠,水红,团花等20多种品种。其色有红、黄、紫、白诸种。高者丈余,繁花万朵,矮不盈尺疏落一二枝头。有“天然大花园”之美称,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此探奇览胜。到了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周围的彝族群众都要身着盛装,相邀上山来过杜鹃花节。畅饮欢歌之后,人们还要采摘杜鹃花,插在村旁道口以及自己家中,以兆示幸福和吉祥。男女青年之间则互相赠送杜鹃花,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彝族在姑娘出嫁时,新郎家要请歌手到新娘家去对歌,其中第一个程序叫《玛诺》就是问杜鹃花开放的情况,要用杜鹃花枝蘸水泼向接亲人,以示吉祥。杜鹃林中还有红军长征是在皇家把重创郝梦龄纵队五十四师、新八师的纪念碑,人们也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的业绩。1985年,大方县八届人大常委会将杜鹃花定为县花,后又规定每年公历的四月六日为“大方百里杜鹃花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