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榕江车江萨玛节
2007年7月30日至8月2日,榕江在车江侗寨举办了盛大的萨玛节。
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萨玛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汉译过来就是大祖母的意思。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同时萨玛又是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侗家人认为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赢得村寨安乐、六畜兴旺。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二月、十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祭萨的供品必须有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里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掌管祭祀的老妇人,此时作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黑雨伞是萨玛的象征),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的耶歌,唱耶跳耶,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
本次萨玛节的主要活动内容:神秘、隆重的千人盛大祭萨仪式;神奇的稻草人行乞;庞大的女性纺织工艺展示(百台纺纱机、织布机等纺织系列工艺流程技艺表演);千人踩堂祭萨多耶;妙趣横生的行歌坐夜;古老传统的月也习俗;风情千人长街烛光酒宴;故事王国的歌谣古韵(民间故事说唱);青丝如柳、江上渔舟(江上捕鱼、女性江边洗头、漂布);侗女舞龙;侗女“抬官人”。
节日期间,所有侗族女性全部放假,参加祭祀和游乐活动,所有的家务活都要由男人去完成。
继2000年第一届和2002年第二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之后,2007年10月3日至5日,第三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在黎平县城隆重举办。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堪称侗族精华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贵州省政府、黔东南州政府批准的侗族地区盛大的节日之一。黎平举办鼓楼节的意义主要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展现原生古朴的文化遗产,提高黎平的知名度,切实打造黎平侗乡品牌,推进旅游兴县战略、振兴民族经济。
鼓楼节的整个活动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幕式游行。线路由黎平三中开始,经平街、五开南路、清泉路、黎阳大道,最后至一中主会场。活动内容是以侗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行进节奏的歌曲为行进背景,通过《祖国遗产》、《古越遗风》、《黎平传奇》、《和谐侗乡》四个部分,展示黎平作为“文化遗产胜地,侗族艺术摇篮”的风采,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旅游兴县、振兴民族经济。第二部分是开幕式大型表演《梦幻家园》。全县25个乡镇及县级机关单位的4480名演员参加演出,开幕式表演共分为《亘古天籁》、《喜乐侗家》、《天外弦音》、《和谐侗乡》四个章节,分别展现历史文化深厚的黎平、民族风情浓郁的黎平、发展中的黎平。第三部分是民族风情一条街展演。活动内容有山歌展演,芦笙展演,洪州琵琶歌、尚重琵琶歌展演,侗族大歌展演。第四部分是民族风情、旅游风光摄影展览及比赛节日赛事。活动内容有山歌比赛,斗鸟比赛,民族风情、旅游风光摄影展览及比赛。第五部分是民俗民风节日游。地点在肇兴、地扪、岩洞。第六部分是侗文化论坛。论坛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和《吴越文化与侗族大歌》学术研讨会。第七部分是第一届肇兴芦笙歌会。地点在黎平肇兴侗寨。
(三)锦屏瑶白摆古节
2008年7月14—16日,北侗腹地锦屏县瑶白村的传统节日摆古节在鼓楼前的草坪上隆重登场。瑶白村地处北侗腹地,分别有龙、滚、杨、范、龚等十个姓氏。以前,滚姓家族的势力最大。为强化并巩固自己的权势,滚姓家族要求其他姓氏的家族一律改为滚性。侗族有同姓为兄妹而不通婚的古老习俗,因此瑶白村就遭遇了种族繁衍困难的问题。如果到其他地方去异姓结亲,也因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而带来许多的不便。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瑶白村的寨老们决定破姓开亲,恢复原来的姓氏,彼此间相互联姻。为了表示纪念和教育下一代,瑶白村的寨老决定每年举行一次集会,向子孙们讲述天地的起源来历、祖先的迁徙创业、 日常的行为准则以及婚嫁习俗等,名为摆古,久而成俗,沿袭至今。
14日早上摆古节开始。先是拦路迎宾,然后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肩扛锄头的老者入场。他先后向东南西北和正中挖土,然后焚烧香烛纸钱祭祀祖先,意为在此定居。而后,另一老者荷犁牵牛绕场三圈,作犁土耕种状。二位老者的表演再现了侗族祖先迁徙、定居并农耕的原始生活情景。之后,龙、滚、杨等各家族的代表高举姓氏族旗入场。各姓氏入场的顺序暗示他们的祖先在此地定居的先后。接着,大伙有的吹芦笙、有的担五谷、有的扛农具一起入场展示劳动硕果。顿时,鼓楼前的土坪上芦笙阵阵,人声沸腾,鞭炮震天。
接下来就是汉戏表演,节目有《三星赐福》和《天官赐福》等内容,游戏性和参与性较强。下午的摆古活动为节日的关键所在。土坪上摆起长桌,桌上堆满酒菜、糖果、碗筷及牛角之类。长桌的一头是寨老与歌师,另一头是重要宾客;长桌的一边是寨里的主人,另一边是远方来的客人。四边围着的是身穿银饰盛装的侗家姑娘。四周围观的人群密密麻麻。
摆古以开场白开始,开场白就是交代摆古的缘由。接着插人侗族古歌作起兴过渡。摆古的内容很丰富,从开天辟地到人类起源,从三皇五帝到新中国成立甚至改革开放都有涉猎。特别是对祖先功德业绩的追忆以及对本地区的历史变化、历史事件、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的描述十分详尽。摆古以说唱的形式进行的,这种艺术形式属于民间说唱文学。说的部分,侗语叫腊总,腊是说的意思,总是话之意,这里特指韵文,即侗族的垒词或款词。唱的部分,侗语叫或板,或是做之意,板指能唱的韵文。摆古的说唱者分主人和客人。主方的歌师摆完一个内容后,主方的众人就唱歌。根据内容形式的需要和安排,有时是男众人唱,有时是女众人唱。遇到盘问或夸奖与谦虚的内容时,客方的歌师就接过主方歌师的话题摆,完一个内容后,客方的男众人或女众人就要唱一两首歌。整个摆古就是在腊总、或板交替中进行。在摆古过程中,主客双方互敬牛角酒,以一些恭喜祝福的话语来点缀。(www.zuozong.com)
晚上,有围堂对歌和登台赛歌两项活动。婉转的歌声和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侗寨。
15日早上是赛歌的总决赛,下午是斗牛,晚上是文艺联欢表演。16日早,主人设宴与客人把酒惜别。“慢去久(伴),送虎不到虎的山,送龙不到龙的海,耐烦转去又转来。”悠扬的歌声再次在瑶白村的山山水水间久久回荡。
(四)天柱三门塘七月七侗歌节
2008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天柱县三门塘举行了第二届侗歌节。三门塘是清水江畔的一个小村落,背依巍巍青山,面临浩浩江水,地处古津要道,河道平缓,明代被开辟为水上运输码头,专事木材营销,商贾云集,经济十分繁华,于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现被誉为木排漂来的侗寨。三门塘现存石碑上如此描绘:“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如今,三门塘以古建筑(家祠)、石碑群、树文化、石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七月七侗歌节著称于世。
(白话):“和气庚啊,你出口成章人聪明,事事说来有根因。昔时贤文说增广,诲尔淳淳是贤文,我把学堂门前过,捡得几句不成文。你是孔子坐正位,我是徒众听师传,三千徒众圣人教,七十二贤数颜回。你读诗书多又广,愚弟不得你读多,贤兄读书无数本,今日我弟同你学。贤兄读书千万本,今日我才初开蒙。初读三字经,讲话不通文,勉强歌场把歌唱,拜望贤兄多指引。说了几多相亲话,还是说句话落一。一年共有十二月,隆重只有七月七,一边主来一边客,放下寒暄说三国。历史多少事,三国最有名,百花园中齐开放,不如牡丹开得浓。我俩同心又合意,共同来把三国论。”
(歌):“少年光阴人人爱,歌场相邀摆古人。我俩共同把古摆,鉴古通今好为人。”
歌场上,湘黔边界48寨的侗、苗青年,唱起了《侃古歌》, 42支歌队组成了21个歌堂,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各展歌喉和才华。或唱古歌,或唱情歌,河边调、山坡调、伴略调等各种侗歌调式此起彼伏,歌手们互唱互答,歌声高亢婉转,穿云裂帛。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纷至沓来,古树下、河岸边、山坡上掌声如潮,笑语不断。贵州众多传媒以及一些学者前往报道和采风。
(五)关于节日的反思
1.传统上的不断超越
前文所述,侗族的岁时节日主要起源于祭祀、纪念和农事调节。无论在哪一种节日里,侗族人追寻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一种向往或者是一种愉悦。可以说,侗族的岁时节日,最初的意义是指向精神层面的,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斗牛斗鸡。而当这些与侗族人的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之后,也就构成了传统,构筑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引导人们在既定的轨道里一如既往地追寻。但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变化,侗族的一些岁时节日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比如节日的承载主体、活动内容,这种变化是传统之上的不断超越。比如榕江的萨玛节,最初只是祭祀祖先或者是传说中的英雄以祈求保佑,而今在此基础上包含进了更多的内容,如歌舞表演, 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等等。黎平的鼓楼节,则是依托侗族独特的建筑文化,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芦笙表演、山歌比赛等为展现手段,宣传黎平,引来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节日的主办方由民间自发组织转向了政府单位,在政策上和经济上都进行很大力度的扶植,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从财政中拨出款项支付各项费用, 目的是利用节日进行旅游开发吸引游客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增收。 目前,这种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已成为一种趋势。且不论这种办法的成效如何,从节日本身的角度来说,其担任的功能已是复杂化,不仅能传承民族文化,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
2.渐变中的坚强守护
如果说与时俱进是必然的话,那么守护传统也是一种必然。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侗族有一些岁时节日已经发生变化,但有的节日却在变化中坚强地守护着传统。如天柱的三门塘歌节、锦屏九寨地区的摆古节、桃源节、高坝歌节等。这些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城市,当然很少有游客前往观看。因此在这些地方说是借节日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话可行性不大。但当地百姓仍兴致勃勃地举办自己的节日,他们无拘无束地唱歌对歌(如歌节),或通过节日来教育下一代(如摆古节),或以物娱人来排遣劳作的疲惫(如斗牛)。他们寻求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当由政府主办的节日(举办日期多半在法定的节假日)千篇一律地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不断重复审美疲劳时,那些深藏山中由村民们自娱自乐的节日能够让我们在急功近利的喧嚣中找到回归生命本真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