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侗族岁时节日类型研究成果

贵州侗族岁时节日类型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贵州侗族的岁时节日概述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侗族是一个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侗族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因此侗族人因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便用五彩缤纷的岁时节日记录了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切。这也构成了侗族岁时节日的基本类型:农事性节日、祭祀性节日、娱乐性节日、汉族传统节日以及现代节庆。

贵州侗族岁时节日类型研究成果

(一)贵州侗族的岁时节日概述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侗族是一个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侗族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上及文化上的互相影响使侗族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岁时节日:一是沿袭或吸收汉族的传统节日和干支纪年的方法来作为自己进行农事安排的依据或界线,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二是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需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周而复始并且与众不同的岁时节日,如侗年、萨玛节、摆古节、乌饭节、林王节、吃新节、赶歌场、多耶等。侗族的岁时节日,记载了侗族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探索与把握,显示了侗族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侗族人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以及企盼人寿年丰、和平安康的人生理想。

(二)贵州侗族的岁时节日类型

侗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上与天斗地斗,极力探索、征服和利用大自然,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和物质基础;政治上与阶级压迫、专制作斗争,以争取生活的权利和生命的自由;思想上与愚昧、落后作抗争,以获得文明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痛苦与欢乐同在、失败与成功并存、失望与希望交错。因此侗族人因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便用五彩缤纷的岁时节日记录了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切。这也构成了侗族岁时节日的基本类型:农事性节日、祭祀性节日、娱乐性节日、汉族传统节日以及现代节庆。

1.农事性节日

侗族是一个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许多节日都与农事生产有关。这些节日不仅含有农事生产经验、模仿农事生产过程,也含有希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心理祈盼,是集生产性与祈祷性于一体的岁时节日,主要有活路节、舞春牛、土王节、播种节、洗牛节、吃新节、种棉花节、杀龙节、洗澡节等等。现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加以介绍。

(1)活路节

活路节又称京节日,每年大年三十早饭后,活路头手提铜锣鸣锣告众:“大家听着,从现在起,封家具,封纺车,封碓窝,停止挖山种地,停止纺纱织布,停止舂碓,……”大家开始过年,直到正月初旬逢戊那天为止。戊日早晨活路头上山挖来一小捆青草,放在田埂上,早饭后男女老少盛装,吹芦笙纷纷来到放青草捆的地方,观看活路头表演下田扶犁耙种地、手拿青草栽秧等动作,然后活路头上田埂,大家放鞭炮、吹芦笙庆贺。当天下午家家户户撕去家具上的封条,分别在自家的菜园地里栽上几棵青草,表示动土春耕,纺车、织布机、舂米的石碓也都响了起来,同时人们把芦笙贴上封条,过节或到吃新节后才开启吹奏。活路节与春节同期,唯增加一般春节所没有的内容。

(2)播种节

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侗族于农历三月初三过播种节,习俗规定三月三吹芦笙,唱山歌,走亲会友,未婚男女玩山。初一,姑娘们下河捞鱼虾;初二上山坡与情人相约,煮鱼虾共食,情人回赠姑娘丝线、布料等;初三过节,村寨互访,放炮,挑酒肉互送,宴请,青年男女围圈跳芦笙舞,晚间行歌坐月,中老年饮酒,热闹至深夜。过节之后封芦笙,全力生产准备播种,秋后(节庆除外)再吹芦笙。关于播种节的来源有个传说,以前报京人要看寨边的一棵桐油树开花之时开始播种,有一年此树竟未开花直到端午节水涨的河中飘来上游秧苗,人们才知道播种季节已过,误了农事,造成当年饥荒。此后人们为了不误农事,决定每年的三月初三为播种节过完节就播种。

(3)舞春牛

舞春牛又称春牛节,在每年立春这天举行。节日当天,家家户户修理、打扫牛舍,在牛舍边摆上鱼肉酒和糯米饭祭祀,全寨组织人用竹篾扎一个牛状的架子搭上白布,贴上充作牛毛的麻线,还要做一条粗大的牛尾巴,由两人或四人钻进白布下面在坪子里绕圈舞春牛,紧跟其后的是一对农民夫妇,男的打开犁或耙,女的提篮送菜饭,最后是一群背着鱼篓捉鱼捞虾的青少年男女跟着春牛载歌载舞。然后一位身着长衫,贴着八字胡的老先生念诵:“春牛来得早,今年阳春(庄稼)好,要想地生宝,耕牛保护好。”念毕表演的人们尾随春牛舞到每家门前,称送春牛,同时向主人念诵以上四句,主人则燃放鞭炮迎接春牛,并给每个人送红糖、粑粑、封包点心敬酒,有的人家还打油茶款待。送春牛到各家各户后,舞春牛的人群返回鼓楼坪跳农事舞,由观众提有关农事问题,舞春牛的表演者逐一回答,并唱农事歌等。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一些侗寨,春牛节与月也,合而为一,表演舞春牛的人们也就是月也队,可到其他村寨去访问、作客。

(4)四月八

四月八又称吃黑糯米饭节,广西三江县的孟江、龙胜县平等一带和贵州省黎平、锦屏等县侗乡农历四月初八给牛做生日,感谢耕牛犁耙土地种下粮食,使人有饭吃过上好日子。这天要拉牛下河洗澡、喂新鲜嫩草,让牛休息,家家户户宰鸡杀鸭、蒸黑糯米饭过节。在都柳江,四月初八这天是种棉花节,从前青年男女于这天盛装打扮,扛上锄头、钉耙,带上黑糯米饭和腌鱼肉,到山上挖土种地,一边劳动一边对歌,午后烧火聚餐,饭后各找情侣双双离群密谈对歌。后来,又变成女婿家若干青年帮助丈母娘家种棉花,同辈亲戚男女一齐上山翻土播种棉花,同时对歌、嬉戏,共进午餐,吃黑糯米饭,有的还吹芦笙,增加热闹气氛,故称种棉花节。

(5)吃新节

节期各地不一,从六月初六至七月中旬期间的一日,有的侗寨则选择此期间的戌日。这时正是田里稻谷出穗之期,侗族人摘谷穗煮食过节,大部分侗寨称吃新节又称尝新节。节日当天各家各户将新冒出的稻谷穗摘来,把新长出的苞谷和高粱也摘些来合在一起煮熟,同时煮好过节的鱼肉一齐拿去祭祖,然后全家老少先品尝煮熟的谷穗、苞谷、高粱,谓之尝新,再吃节日饭。九洞地区还举行斗牛、对歌等活动。节期一天。湖北省宣恩县侗族于农历六月六日过的节叫尝新节,亦有叫晒谱节,都是于当日摘来成熟的苞谷、瓜莱办成宴席祭祖先,然后由长辈先尝再全家同尝并吃酒过节。从黔东南迁来的侗族后裔称此节为晒谱节。这天族长们聚会在一起翻晒家族谱书,晒谱节由此得名。剑河县侗族亦于六月初六聚家族晒谱,称之为敬谱(节)或六月节,节期一天。

(6)洗牛节

贵州省榕江县车江的侗族节日。农历六月六过节一天。传说从前天上的玉皇见人间终年劳动不得温饱,遂令牛王下凡告诉人们一天吃一顿饭(有的传说三天吃一顿饭),可牛王误传为一天吃三顿饭,结果人间没饭吃, 日子更苦了。牛王自知己错,要求下凡为人们干活,因其勤恳拉犁耙耕地,扩大了种稻谷面积,稻谷收得很多,人们吃饱了饭,过上了好日子。人们为了感谢耕牛,每年六月六家家户户牵牛下河洗澡,打扫牛舍,在牛舍门口四周插贴鸡毛,给牛喂好饲料,祈求平安,家家户户杀鸡杀鸭过节。

(7)洗澡节

每年农历立夏这天,贵州省锦屏县平秋地区的侗族人民,会在村头路边、田埂溪旁、寨前屋后架锅立灶,把草药熬煮成热水,待温热后浴洗全身以除疮去病,强身健体。草药主要是九里光、三角枫、金银花、兰花、刺梨、刺老包、大乌泡、马桑、蛇倒退、黄奎、节骨草、四方草、枇杷树等十多种树、藤、花、草。侗族谚语说“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疮咬”,洗澡节这天全寨休息,个个洗澡,外人路过也要洗澡。侗家人向来善良道义,家家户户的塘锅都准备有过往行人用的大木盆和帕子,如果过客匆忙难以全身浴洗,也要洗洗脸、抹抹手脚,预祝客人百病消除,一路顺风。 自立夏洗澡后,不管农活再忙再累,三五天就得洗澡一次,直至秋收结束。平秋地区的立夏药浴习俗,其形成原因是因夏天山里蚊虫毒蛇较多,易受蚊虫叮咬和其他疾病的感染,所以侗族人每至立夏,要熬药洗澡以强健身体,代代相袭便成今天的洗澡节。洗澡节这天侗家人还会宰鸭煎鱼以丰盛的晚餐来祝贺一番。

2.祭祀性节日

祭祀性节日也可称为纪念性节日,是侗族人祭祀自己的祖先,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并继承他们敢于拼搏追求自由的精神性节日。从远古坎坷走来的侗族,不仅要与自然界作卓越抗争,也与人类社会作坚强斗争;不仅要面对自然界的烈日暴雨旱灾水灾以及其他种种变幻无常,也要面对人类社会的邪恶丑陋、剥削专制以及人类自身的种种缺陷不足。而今侗族所拥有的灿烂文化,是侗族的祖先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侗族人民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历史上无数的侗族英雄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现在侗族地区较有代表性的祭祀性节日有侗年、萨玛节、摆古节、林王节、祭峒王。

(1)侗年

侗年又称小年,流行于广大侗族地区,内容是缅怀祖先、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原以打猎为生,后学会开荒种田,从事农耕而获丰收,秋后举行欢庆活动,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传说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因被派远征,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族人商议,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而在锦屏县的九寨侗族地区说是为在民国年间躲避国民党的兵役而兴起的,那时国民党利用春节抓兵派款,侗乡人民深受欺凌压迫,为躲避兵役不使骨肉分离,九寨侗族人就提前过年,每至秋收后一月到十一月,各家各户便准备食物,杀猪打糍粑煮油茶,各姓氏间相互邀请吃团圆饭,亲戚间互相走动等待春节,而待春节将至村里年青后生和强壮男人出门外逃或上山躲藏,以避大年三十晚上的兵役灾难。侗年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榕江瑞里、本里、保里一带选在摘禾后的十月,俗称过禾蔸年或记年高棒;榕江往里选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后的辰、戌两日,如先遇上辰日则以辰日为年(即大年初一)卯日为年三十,如遇戌日则以戌日为年,锦屏九寨侗族地区,过侗年分两个时间,罗姓的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这天,其他姓氏在十二月初一过。

(2)萨玛节

侗族南部方言区最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对萨堂的祭奉。萨堂传说是为侗族人民利益而战斗的女仙,萨堂在侗语中是祖母的意思。实际上侗族人民信奉萨堂,是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是由祖灵信仰上升到神灵信仰的一种古俗。在从江六侗地区,大年初一早饭后,各寨男女老少去各自的萨堂坛前集中祭祖母吃茶,各插一枝千年矮,以示壮胆无畏,护身佑命,男青年手持刀枪,少年们携带鞭炮,排成队伍鸣枪放炮开始游行,然后唱侗歌、演侗戏、耍狮子、抬官人、荡秋千等。九侗地区大年初一这天也要举行类似的祭请萨玛、萨堂活动。侗乡对先祖母所做的一切祭祀活动和一系列有关先祖母的传说,都表现出了祈求萨堂成为顺己、佑己、助己的奇异力量,是侗族人民对吉祥、安乐与幸福的一种渴求。各地围绕着祭祀萨堂活动,还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保持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祭萨活动称祭萨节,在这日家家户户接回出嫁妇女,杀猪宰羊或鸡鸭,将做好的糯米粑、煮熟的肉、酸鱼酸肉和甜酒等供于萨坛祭祀,然后拿回家中全家人围火塘,老人讲述萨堂的故事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有的村寨在萨坛前摆酒宴,念诵祭词、跳祭祀舞(踩歌堂),车江侗寨,当日由一个装扮萨堂的妇女主持,中午众妇女聚于萨坛,三声铁炮之后,饰萨者明灯、烧香化纸、 口念诵词祭萨,然后穿古代武士服装的妇女敲锣鼓、吹芦笙,众妇女举行踩歌堂活动然后出寨春游, 日落始散。萨玛节现在被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摆古节

摆古节是锦屏县九寨侗族地区瑶白村所特有的节日。传说侗族的祖先以前并不住在瑶白,后来有龙姓人家丢失了牛羊,便顺着牛羊的脚印找到这个地方,原以为牛羊可能是被虎狼吃了去,但到这里一看,牛羊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生下了许多小牛崽。龙姓人家认为瑶白是块好地方,便带领族人到此居住,后来陆续迁入滚、杨、范、龚、耿、万、胡、宋、彭等十多个姓氏。为了团结各姓氏和增进相互间的友谊,瑶白村寨老约定在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 日,聚在一起摆谈喝酒,商量如何建立好瑶白、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外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俗,每年到了六月大家都会穿上盛装聚在一起摆谈称为摆古节。

后来摆古节因为战乱以及其他原因被迫停办了七十多年,直到2002年在村委会和寨老们的努力下得以恢复,并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进行,而且决定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摆古节的内容和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拦路迎宾;牵牛踩堂(祭祖仪式);硕果展示;长桌摆古(用说唱的形式讲述瑶白侗族的历史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民族歌舞表演;演侗族大戏(汉戏);举行斗牛、斗鸡大赛以及赛歌等活动。

(4)林王节

流行于锦屏县寨母等处的节日。相传明洪武三十年(1379年),为了反对官府的掠夺和压迫林宽领导侗族农民发动起义,起义军常以粽粑作干粮,因此以后每年的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家家户户都要坐一粗如碗口、长似手臂的大粽粑,并带着酒肉,到林宽栽的枫树下举行祭奠仪式和聚餐,唱《林王古歌》以示纪念,久之沿袭成俗。[12]

(5)祭峒王

农历三月初三示祭祀供奉在当地飞山庙的峒王杨再思的日子。相传杨再思当过诚州(靖州)刺史,掌管十峒,俗称峒王或飞山令公。今飞山庙遍布侗族地区,都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祭祀活动,此外侗族人民也在农历六月初六到飞山庙祭祀,民间相传六月初六杨再思大破飞山或这天是杨再思的忌日,也有说这天是飞山被官兵攻破,杨再思逃离飞山的日子。[13]

3.娱乐性节日

娱乐性节日亦可称为社交性节日,是一种侗族人民在辛劳之后用以调节日常生产、丰富精神生活、加强情感交流的岁时节日。娱乐性节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人人相娱,通过彼此间载歌载舞以及其他竞技性质的比赛活动以达到知识传播、精神放松和情感交流之目的,如芦笙节、月也、赶歌场、花炮节等;另一种是以物娱人,通过动物间的争斗从而使人在精神方面获得愉悦,如重阳鞍瓦节。(www.zuozong.com)

(1)芦笙节

随着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文化也逐步摆脱了迷昧的原始状态。人们用以表达丰收喜悦心情的方式,也更加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节日色彩。芦笙节的风俗体现了侗族社会跨入讲究礼节,互敬互爱的文明阶段。侗族的芦笙节遍布南部地区的每一个村寨和北部的部分乡村。犹以黎平、从江交界处的四脚牛地区赛笙仪式最为隆重。

最享盛名的有洛乡、肇兴、纪堂、古邦、水口等几个赛笙坪,在这数百个村寨中分几个赛笙点,每隔一年举行一次,时间定为中秋前后几天。洛乡、大闭、肇兴、纪堂等为一个赛笙点。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各地的人们汇集洛乡寨。洛乡各分寨的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的盛装,在寨老带领下集合在圣母祠前邀请萨岁英灵同乐。三声铁炮响后,队伍在《进行曲》中走向赛笙坪,到达坪边笙队奏《入场曲》,接着又是三声入场炮,队伍入场时锣鼓喧天、笙曲震地、鞭炮齐鸣、木叶阵阵。人们围着坪中的一根桅杆顺逆绕场三圈,高呼不止,桅杆上端竖一只大米斗上书“万众一心”四个大字,象征农事丰收和民族团结。入场仪式完毕后笙队奏《召唤曲》,各寨笙队闻声在《进行曲》中来到坪边,欢奏《到场曲》,主队吹《欢迎曲》并鸣炮迎客,将上百个笙队全迎进场后,合场奏欢曲,场内数千架芦笙称立,芦笙顶上各色彩旗迎风招展,欢笑声和芦笙乐声震耳欲聋。中午主寨的姑娘们由本寨芦笙手奏着笙曲给客队笙手送甜酒解渴,上百名银花项链、红装青伞的姑娘挑着红木桶列队入场逐队送酒。客人饮了甜酒,买了糖果置于桶内,在笙曲和鞭炮声中向姑娘们表示答谢。比赛开始,先由两队各奏不同的曲调,以淘汰的方式选出优胜者再进行决赛。比赛结束,颁发奖旗,最后全场奏《扫场曲》宣布当天这场芦笙比赛活动告终。第二天各寨笙队又汇集到肇兴去比赛,第三天充满友谊的芦笙会又于纪堂寨举行。

古邦、水口、地坪、德俄、平金等地为另一个赛笙点,赛笙仪式的程序和时间各地基本相同。但古邦于赛笙后的第二天举行的歌会则是男女青年们借以相互交往的盛会。八月十六日这天,古邦各分寨的姑娘们身着盛装汇集在坪子上,三声炮响后姑娘们四方坐定唱起曲调悠扬的大歌,引来四面八方听歌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这时一群穿着破烂的蒙面人欢呼着突然闯入歌坪中,来到一群外村来听歌的姑娘面前用尖细的假嗓音请求她们唱歌,姑娘们知道是寨上的小伙子略一商量就唱起了歌,只要这些蒙面的青年人继续要求姑娘们也就继续唱下去,围观听歌的人们纷纷喝彩,当姑娘们要求对答时,蒙面青年怕被人认识一哄而散。他们回去换了装饰变成一个个标致的小伙子来向姑娘们道歉,感谢她们不嫌他们像叫花子还愿给他们唱歌,于是买了很多糖果糕点送给姑娘们,姑娘们欣然接受馈赠,邀请后生们去寨上作客,吃饭后寨上传来通宵达旦的歌声。

(2)月也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走寨作客,是侗乡春节期间一种独具特色的大型传统社交活动。月也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到另一个村寨作客。前往的人数不拘,少者二三十人,多一二百人,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走访对象一般要事先约定。临出发时,芦笙队在鼓楼坪上吹奏《集合曲》,盛装的男女纷纷走出家门,汇集在鼓楼坪上。芦笙队员们穿着特制的舞衣,衣边缀着小海螺和小蚌壳作为装饰,头上捆着一条二至三指宽的布带,一边插着雉鸡尾羽,另一边插着用银子打制成的羽状银舌。众人列队出发时,德高望重的寨老在前引导,寨老的穿着也较特殊,其头扎一条丈余长的自织青黑布巾,头箍上披银舌螺盖,上插雉尾羽,身披红色毛毯,手撑大红伞,胸前挂一罗盘(作测定方位用);第二位头客是男扮女装的萨岁,她头包围巾,上插着鸡羽和银舌螺盖,身披花格毛毯;第三至第五位头客,则是腰佩宝剑的萨岁护卫人员,他们颈带两副银项圈,身着缀银背心,下着侗锦质地的花带裙子,裙侧分内长外短两层,裙缘均缀鸡羽和串珠;紧随其后的是芦笙队。他们依序持着型号不同的芦笙,即第一人捧着一支六管六音的小号芦笙,随后是中号、大号等;芦笙队后面是众乡客,其中姑娘们佩珠戴银,一律着民族盛装,肩挑一对精致的花篮(有的地方背小包袱),篮内装着礼品,上覆侗锦手帕。

芦笙队在本寨祭完萨岁后吹起《同去曲》,小芦笙再独奏《开路曲》,众人便开始上路。他们沿着山间小路穿过溪河,一路吹芦笙放鞭炮欢闹而行。按照侗乡的礼俗,凡月也队伍沿途所经过的村寨,芦笙队必吹奏《过路曲》,意为表示路过,不烦招待。

到达约定村寨前芦笙队吹起《报信曲》,此时主寨的人已经聚在鼓楼坪上,若准备未妥,芦笙队吹起《道歉曲》请客人稍等;如诸事具备则吹奏《迎客曲》,燃放鞭炮表示欢迎。

听到《迎客曲》,月也队的长老先给每人一根去了尾尖的茅草让他们藏在衣袋里或扎在头巾中,而后率队浩荡入寨。过去客人入寨时,主寨还以鱼筌、鸡笼、纺车、织布机、木柴等摆放在进寨的一石板路上设下一道道路障,主寨的姑娘唱起《拦路歌》,这时客队姑娘须对歌,唱对了一首主寨就撤去一道路障,通过全部路障,客队才能进入到寨中的鼓楼坪。客队进坪先得绕场三圈,带队寨老边转边选定入场路线,当转到子午线方位时他将手中伞一扬,芦笙队便吹起《进地曲》按着寨老指点的线路入场,其他人则踏着芦笙的节奏且行且舞,俗称踩堂。踩堂毕,站在周围观看的主寨男女青年即蜂拥而上,争相去拎客人头上的鸡尾,拉客入家,俗称抢客。以抢到客人多为荣。客至主欢,他们热情地端出早已备好的酸鱼、腌肉、糯米酒、糯粑、糯饭等侗家传统佳肴款待客人,席间对歌敬酒、道思情、拉家常,其乐融融。晚上主客集中在鼓楼坪上举行芦笙踩堂、芦笙竞赛、演侗戏、唱山歌等活动,这时正是年青人施展才能、物色伴侣的好机会,他们双双展开歌喉尽情对唱情歌寻觅意中人。至夜子午时分,上年纪的人相邀入室歇息,青年男女则结伴入屋行歌坐夜。

行歌坐夜也称行歌坐妹或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夜间围坐于火塘(或池塘)边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正如侗族款词中所言“养女坐夜搓麻,养男走寨弹琵琶。我儿走到你的家,老人睡在床上莫说话,你儿走到我的家,我也一样闭嘴巴”,少男少女、你赞我夸、痴言蜜语、山歌对答、塘边排坐、月下戏打、头插鸟羽、耳挂银花、轻轻话语随水流、细细歌声伴琵琶。

侗族的行歌坐妹有诸多传统礼俗,如前半夜的对歌一般不唱情歌,后半夜才唱。男青年须经主家姑娘应允才能进屋,男青年到女家若看到门口有鞋子,说明其家已有男儿来访,便不入内而是另择其他人家。男子到姑娘家,要自带糖送给姑娘或煮糖粥吃。未婚男女行歌坐妹时,姑娘家中的父母及哥嫂便主动避开不加干预,若有长辈者在场不得有过于亲昵或轻浮的举动,否则被视为不懂事理。歌至深夜,姑娘煮糖粥与小伙子共吃夜宵,吃罢继续对歌互诉衷情,有的一直唱至黎明方休,双方依依惜别互约来日再会。

第二天,在鼓楼举行集体宴会,宴前先是主客两寨的青年男女多耶(集体歌舞),一般是主男客女、客男主女分别对唱。这样的多耶被视为为本寨争光,增进两寨团结与友谊的机会,也是青年男女显示才能的时刻,所以大家都竭尽全力,老歌手在一旁献计献策。有时会主拉客或男搭女围成两圈,男外女内以踏步或甩手作拍边唱边舞,如行云流水缓缓而行。宴会时客队推选出一位小伙子讲叙款词,每讲完一段,众人齐声应“是”,款词的内容从开天立地、人的起源、侗族历史、芦笙来源、破姓结亲一直讲到村寨款约,最后是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衷心的谢意。

哆月也是集体宴会实际上是吃百家饭,即主寨各户分别从自家带一盘腌肉(或酸鱼),一壶酒、一笼糯饭等,集中鼓楼聚零为整招待客人。酒过三巡,主寨姑娘以歌对客,客队亦即开喉接歌,从宴席上的碗、筷、酒、菜乃至主寨的男女老少都一一加以赞颂。歌毕客队如入寨时的形式,拿起芦笙挑起花篮在鼓楼坪上围状网圈,手拉手合唱三首耶歌,再三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而后芦笙队吹起《同去曲》,在寨老的带领下列队出寨。此时,热情的主寨姑娘又堵住路口,唱起《拦路歌》,客队姑娘应答《开路歌》,破障出寨。当客队离开寨子,主寨送客寨一个猪头,表示送头缺尾下次再来;猪头上搭一条猪尾则表示头尾已全,以后来往另行商定。

(3)赶歌场

赶歌场是侗族北部方言区如天柱、锦屏、剑河、三穗等地特有的节日集会,其中以天柱的歌场为最多。天柱的歌场历史久远,时间多集于春夏秋三季。其成因由因祈求风调雨顺、纪念民族领袖人物、款场聚议而衍化形成一年一度。天柱歌场遍布全境,时间各有不同,届时歌手云集以歌会友,青年谈情说爱,老少结伴同游,是侗族社交娱乐集会的公共场所。天柱的歌场有莲花坪歌场、注溪交棍歌场、蓝田二十坪歌场、凤阳山歌场、猴子坳歌场、风岩坡歌场、半溪歌场、大灵山歌场、塘稿坡歌场、山阳殿歌场、坪地歌场、白蜡坳歌场、龙神地歌场、坳光歌场、便洞歌场、四方岭歌场、龙凤山歌场、坪芒歌场、天华山歌场、布刀岭歌场、石榴坡歌场、细草坪歌场、十八关歌场、两头坳歌场等,在天柱、锦屏、剑河交界处有著名歌场青山界歌场。

歌场活动主要有歌手对歌,青年社交,通过对歌彰显才学、觅求情侣。歌场对歌,文明礼让,各寨歌手身着盛装,男女分别集体入场活动,人们一听歌声或看服饰就知某寨歌手已到,某寨歌手尚未到场。歌手来到歌场附近,就高歌入场,啷堂(langd dangx圆场游唱)寻找歌手:“青天朗朗射一箭,不知箭杆落那里。哪人检得郎箭杆,捡得光阴多得玩。”“千里不邀歌场相会真难得,万里不约两边少年为花开。人图和气不为山来不为水,歌场相会单为少年花同台。”人群自让通道,秩序井然,若圆场游唱一周还无人接唱则称为压堂,歌手声誉远扬。不过圆场游唱一般都是有歌手接歌,因无人接唱压堂的很少。在历年对歌中,互有了解或有所耳闻,与对方是否棋鼓相当自然心中有数;有的则是事先有约,故入场相遇即围场对唱, 日落方休;若自认难敌对手或自负才高, 自然不与接唱,而另觅知音;初次相会或不认识,接唱后必先用歌词询问对方村寨姓氏,同姓则不歌,必另觅对手。讯问歌词多用隐语,通报寨名姓氏,令人猜度,如“我家门前三棵树”即是“三槐堂”王姓,“我家门前两把锁”即三门塘前著名景观,为三门塘的代称。歌唱对歌,不仅要熟悉歌礼节,还要通晓历史典故、民俗传说、熟悉各寨独特景观、姓氏源流,又要能歌善对、顺口编出、随机应变,实非易事。歌唱对歌为《侃》歌场,内容由双方约定,一般都唱《盘古开天地》、《洛阳桥》、《盘花园》、《盘歌根》之类古歌或唱历史传记故事《封神榜》、《说唐》、《杨家将》、《三国》和近代历史事件等等。歌词平时由歌师传授或据传说抄本,随时练习,但遇高手,临场编唱,非精熟悉者实难应付。对歌形式有男女对唱、男男对唱,双方人数不定,各逞才智,交流歌技,增进友谊。歌手见多识广、口才流利、声调优美,歌海人潮, 日沉始归。青年们隐于树荫之中,情歌绵绵,互诉衷肠。过去歌场日男方要预购数十包礼糖,由商贩运到歌场送给女伴,女方用大布袋背回散发亲友品尝。歌场上有百货、水果、小吃,样样俱全。天柱歌场文化,既有服饰比美、文才抗衡、社交联谊、谈爱择偶,又有观光游乐和经济交流,如今歌场人数虽比以前倍增,但歌手后继乏人,能撑堂的歌师不多,赛歌盛况难比当年。

(4)花炮节

花炮节是黔东南一带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节日前的一两天,远处的亲友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聚会点。侗乡的寨子里,很多人家都住有远来的客人,大家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盼着欢庆时刻的到来。

花炮节主要是放花炮和抢花炮。早上10点钟过后,山坡上、江岸上边已挤满兴高采烈的人群,随着乐队吹着那“哩哩啦啦哩哩啦”的唢呐曲调,放花炮就要开始了。花炮一般放分头炮、二炮、三炮三次,每炮都系上一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包扎。放花炮前,老人们抬着镜屏、彩礼和花炮,在芦笙队伍的簇拥下,穿街游行,然后抬到河滩上或空旷的场地停放。这时,一对男青年像“仪仗队”一样,身穿一色的黑上衣,白长裤扎绑腿,胸前挂着银链,头上插着树叶,准备点炮。燃放火炮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地面上早已等候的一群群青年向前冲去,相互争夺铁圈。有时候铁圈落进了河里的浅处,人们也不怕冷,下河争抢,互不相让。得铁圈者,观看的人群向他鼓掌欢呼,老人便向优胜者颁发镜屏和彩礼。这种抢花炮的活动,不仅是比力气,也是比智慧,往往是智勇双全的人才能夺魁。人们说抢得第一炮是胜利,第二炮是团结,第三炮是幸福。

抢花炮结束后便开始其他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比赛芦笙,青年男女有的比赛射击、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借机寻找对象谈恋爱,老年人则在树下斗雀和拉家常。入夜,人们兴高采烈地看侗戏,座座木楼里传来动听的“多耶”(侗族的一种民歌)声、琵琶声和箫笛声。

(5)重阳鞍瓦节(斗牛)

鞍瓦,侗语,即放牛大打之意。鞍瓦,在整个侗族地区都很兴盛,但因各地情况不同,鞍瓦规模大小、时日的选择和历时的长短也不同。不过鞍瓦大部分都在五谷丰登的秋后举行,如有的地方是中秋节,有的地方是重阳节。贵州锦屏县平秋一带,过重阳节的时候兴放牛打架,鞍瓦三天,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一。

鞍瓦前一个月,主寨要派富有经验、能说会道而又德高望重的寨老和负责筹办鞍瓦的良肖(侗语,意指力气大、特别喜欢放牛打架的男子)至邻寨送请帖,传递希望和邻寨进行斗牛比赛。十天后,主寨还要到邻寨去鸣放鞭炮,把两寨对打的牛确定下来,俗称订牛亲家。面对主寨的邀请,邻寨杀猪宰牛,全村人在鼓楼或寨楼里摆下盛宴招待主寨来客,表示接受。

凡参加鞍瓦的水牯,专门有人饲养护理。不仅牛圈清洁舒适,牛身污秽洗刷干净,晚间常喂夜草,而且常用白饭油茶喂它,甚至用豆浆、鸡蛋、老酒、和蜂糖悉心调料。鞍瓦当天破晓时分,邻寨先牵圣牛出寨,全村其他人家也牵牛尾随其后,快到主寨时放炮示意,主寨早已在路口等候,敲锣击鼓夹道欢迎。邻寨把牛牵进主寨,由主寨分到各家各户精心喂养,直至鞍瓦节结束。

鞍瓦节期间,邻寨只留少部分老人照料家务,其他人倾寨而出为自己的斗牛助威,三日后方能归去。主寨的亲戚朋友和附近村寨甚至百十里外的人们穿戴一新纷至沓来。姑娘们身穿亲手织染的家机布、发扎红丝、额佩银花、髻插银簪、耳吊银环、颈套银圈、胸饰银扣、手拿绣帕、脚穿花鞋、美不胜收,小伙子则头围乌黑侗家帕、身穿乌黑对襟衣、手持精巧芦笙,风度翩翩。

斗牛塘设在四面环山、周围古树参天、中间平坦开阔的大草坪上。参加比赛的大牯牛都有自己的绰号如镇天雷、火雷公、中天雷帅、百战百胜、天下无敌以示威猛。三声铁炮之后,主寨、邻寨先牵圣牛入场。牛额捆有草墩以护牛头;牛背罩有竹条编成的花塔,上饰五色纸剪扎成的花草龙狮图案,系有红绸丝带及绣球;牛腰捆有长串铜铃。为牛如此装扮,一是显示牛的勇猛,二是显示主、邻寨的经济实力以及对斗牛习俗的重视。双方放开牛缰,斗牛开始。两牛牛鼻呼呼喷气,猛然冲向对方各展能耐,或头额死力相抵、或以角挑眼、或以角刺腹,精彩激烈的场面引得四周观众极力呐喊,声音直冲云霄。待两牛一方已呈败状而另一方紧逼不舍时,两旁的良肖们手持麻索,找准机会,捆住斗牛后腿,猛力把牛拉开。两牛决定胜负退场后,其他牛依次上场,成对厮杀,激烈的场面一次次把节日推向高潮。

日落西山,第一天的鞍瓦结束,主寨的村民把远来的客人接到自己的家中,设宴招待。宾主纵情欢歌,内容有盘问鞍瓦的来历,夸奖对方的斗牛,祝贺年成丰收、天下泰平等。寨外则是情歌阵阵,青年男女们以歌为媒、以歌传情,若有情者则互换凭信,订下终身。

三天的鞍瓦节结束后,邻寨的来宾牵牛上路,与主寨村民依依惜别。他们感谢这次重阳鞍瓦受到盛情款待,并邀请下次去对方寨里鞍瓦做客。重阳鞍瓦节,又在牛蹄声里,祝福语中等待着下一次的到来。

4.侗族岁时习俗里的汉族传统节日

明清时期,由于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实行军屯、民屯、商屯、改土归流以及大量兴办学校,汉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思想意识、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在清朝爱必达所撰的《黔南识略》里有简要记载,如镇远府“峝人即土人,风俗与汉人同,妇女亦汉装,惟足穿草履,所织之布曰峝布,细而有纹,婚丧俱循汉礼,耻居苗类,称之以苗,则怒目相向云”、清江通判“洞苗习华风,编姓氏,妇女有改汉装者,多与军联姻云”、黎平府“洞苗向化已久,男子耕凿诵读,与汉民无异,其妇女汉装弓足者与汉人联姻”。受汉文化之影响,在岁时习俗方面,侗族人民不仅过自己的传统节日,也过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中,侗族人所进行的活动与汉族无太多的区别,如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粑、划龙舟,中秋节吃饼赏月等,但春节有些地方却独具特色。每逢年关将至,侗族村寨家家户户打年粑、杀年猪、贴春联、贴窗花、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但在祭祀、禁忌、社会活动方面却各有不同。

在侗族南部方言区,除夕之夜家家燃香点烛,摆设供品祭祀祖先,大年初一零时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传说此时是祖先的斋时,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天做好的,意为上年剩下的,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萨岁祈求保佑,兄弟请已嫁的姐妹回来吃饭,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春节才结束。

在侗族北部方言区,大年三十当天,家家户户要到寨子周围用刀头(肉坨)和酒、香烛之类祭祀土地庙、古树、古井、古碑、古桥,回家后要祭祀灶台、牛圈、猪圈、鸡圈之类,以求神灵护佑。晚上则要守夜至凌晨十二点钟迎接新年的到来,除了鸣放鞭炮外,还要第一时间到水井里担来清水,俗称新水,煮茶祭祀祖先。正月初一至初三,扫地由门口向里,不倒垃圾。初一孩子结伴到各家各户拜年祝福新年发财,大人要以糖果相赠祝福孩子健康快乐,还要到山上砍来一捆柴,名曰新年财,意味日后财源广进,家家户户煮油茶相互请客。初二以后妇女回娘家拜年,腊肉和糍粑是必备之物,信教的妇女还要择日净身吃斋,或携带一壶酒、一盘菜,大家集中在附近的庙中祭祀菩萨,然后一起吃喝与神共乐,男人一般不能参加。初三之后过去还要进行阳戏、舞龙和武术表演,现在多为组织篮球联谊比赛或斗牛、斗鸡。

5.现代节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在思想观念、精神生活、消费水平、娱乐方式等因素改变的冲击下,贵州侗族地区的岁时节日悄然发生变化,有些传统节日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有的则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有的则是在现代背景下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可称为现代节庆,如凯里原生态文化艺术节、凯里国际芦笙节、黎平鼓楼节等等。这些现代节庆以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依托, 除了进行歌舞表演、服装展示、风情体验等之外, 还举行推荐旅游路线、商贸洽谈、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经济开发活动。节日的举办地不是在偏僻的山里或村寨中,而是在交通便利的城市或县城。节日还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第一时间向外宣传,观众不仅是当地居民, 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从传统的岁时节日到现代节庆,在意识形态、社会功能、利益价值等方面都发生许多变化, 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论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