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姊妹节
姊妹节是黔东南苗族一个享有盛名的传统节日,是黔东南苗族地区一个传统的单一性民族节日。
姊妹节苗族称为努嘎良(Nongxgadliangl ),意为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的节日集会。除施秉、白洗在农历二月十五过外,台江施洞、榕山、老屯、革东、剑河温泉、柳利等地均在农历三月十五过,其中以台江施洞地区的民族特色最为浓厚。姊妹节一般持续三天,第一天为过节,第二、第三天为男女青年集会社交、谈情说爱。节日里,每户苗家照例要做姊妹饭,这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熟后再和在一起的“五彩糯米饭”,有红、黄、白、蓝绿、绿、黑等色,晶莹透亮,清香悦目。过节这几天,未婚姑娘的父母要及早置办酒肉,并准备好一两筐糯米饭,以便给姑娘们款待自己的意中人。而过节前两天,已经出嫁的姑娘们也陆陆续续地赶回娘家来与未婚姐妹共度佳节,并在游方场上探望过去的歌伴。
三月十五日清晨,老屯、榕山、施洞这一带,家家备好酸汤鱼、血豆腐等传统佳肴和芳香四溢的自酿米酒、五彩糯米饭,等待客人们来临。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们各自从家里带来美酒佳肴和姊妹饭,集中到比较宽敞的某一家里,摆上条桌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青年朋友们,从而揭开了姊妹节集会活动的序幕。
第二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到处都是男女青年们在游方、对歌。入夜,江边沙滩上、草地上,成百上千的男女青年也在对唱飞歌、情歌。到深夜里,便是上百男女青年进行飞歌大合唱,场面极为热闹和壮观,歌声可以传至一两公里之外。
第三天,姑娘们提着盛满自己深情厚意和姊妹饭的竹篮,站立在村边路旁,等待着送别自己的意中人。此时,机敏多情的姑娘们往往在送给意中人的饭篮里悄悄地埋藏着自己的心事:有的挂着竹钩;有的藏着松叶;有的藏着椿芽或树桠、蒜薹。其中,挂上竹钩的,就意味着要买一把伞来酬谢;藏着椿芽的,则意味着可以成亲;而包着树桠或蒜薹的,却暗示着断交。然而,包着椿芽也罢,藏上松叶也罢,来年总是要酬谢的。正是通过酬谢活动,使得双方的感情越来越深,即使是得到树桠或者蒜薹苔的也决不会生气,因为不能成亲的,也仍然是相好的朋友。
(二)苗族四月八
在贵州省,农历四月八是不少民族都要过的民间传统节日,但其中又以苗族传统的四月八过得最为隆重,影响也最大。而且,就在苗族内部,由于地区不同,四月八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目前,在贵州省不同的苗族地区,四月八活动主要有黔东地区松桃一带的四月八、黔东南地区黄平飞云崖的四月八和麻江虫蚁坡的四月八,以及黔中地区贵阳一带的四月八。
松桃苗族四月八节是我省苗族传统四月八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独具特色的苗族“花鼓舞”和“上刀梯”久负盛名。节日期间,在人山人海的会场上,鼓声咚咚、人声鼎沸,林荫间、溪沟旁,青年男女成群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尤其“上刀梯”的表演更是令人惊讶和叫绝。在高高耸立的木柱上,36把明晃晃的利刀,刀刃向上交叉,并分别绑在柱的两侧成为“刀梯”,而在木柱的顶端,横木上系的红色三角形旗帜迎风飘扬。一排牛角嘟嘟吹响之后,表演者一边空手赤脚抓住锋利的刀刃,一边同时踩着一把把刀刃逐级而上,爬至柱顶后,解旗凌空向众招展,然后大吼一声表示胜利。之后,在观众惊呼和赞佩中又逐级沿刀梯而下,再由其他人依次上刀梯进行表演。
黄平飞云崖四月八集会是以苗族为主,汉族和其他民族参加的盛大集会,会期三天,规模约3万人左右,活动内容有对歌、赛马、吹芦笙、跳芦笙等。集会期间,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芦笙尽情欢奏,苗家儿女踩笙漫舞。赛马道上马蹄声响,欢声雷动;斗雀场里画眉争鸣,婉转动听。四月八这天,家家户户禁役耕牛并煮上好糯米稀饭喂牛以示谢意。
麻江隆昌虫蚁坡的四月八爬坡节也是黔东南苗族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集会之一,参加集会的有苗、汉、布依以及当地的瑶、畲等各民族群众两万多人。集会内容有苗族传统的跳芦笙、斗雀、赛马,还有汉族、布依族的对歌、赛歌等内容。集会期间,除了麻江、丹寨、凯里等县、市的苗族、汉族以及其他各族同胞涌跃参加以外,距离稍远的都匀、福泉等地的汉族、布依族等的男女青年也会远道而来参加集会,形成各民族青年联欢的盛会。
贵阳地区的四月八节又称“亚努节”,是当地苗族一个传统纪念性的节日。(www.zuozong.com)
按照当地的传说,苗族祖先原来是住在罗格桑(今贵阳附近),并且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因为附近的恶霸垂涎此地并前来抢夺,苗族的首领亚努便率领苗胞抵抗侵略。开始时,在强大的敌人进剿下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但是在后来的一次激烈战斗中,亚努却不幸战败被俘,并于农历的四月初八被敌人杀害而光荣牺牲。从此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逢他的遇难日,当地的苗族同胞总要到他的墓地(即现在的贵阳市喷水池)附近来纪念这位古代苗族人民的民族英雄。并且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如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及其附近的惠水、龙里一带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其他民族如汉族、布依族等同胞也纷纷前往参加,使每年参加节日的人在20万人以上。是日,人们在一起吹笙、跳舞、唱山歌,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贵阳地区已不定期地举行了几次苗族“国际‘四月八’”活动,从而使苗族传统的四月八节日活动更具影响力。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苗族传统的四月八节日活动也是一种跨民族的节日活动。
(三)凯里国际芦笙节
在贵州广大的苗族地区,芦笙节应该是各地苗族分部最广的一项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活动。特别是在黔东南的凯里、麻江、黄平、施秉、丹寨、雷山、台江和剑河等市县的不少苗族地区,可以说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芦笙集会活动。但是,现在已经闻名遐迩的凯里国际芦笙节却是一个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现代民族节日活动。
现今的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全省、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苗都”。在其境内和周边地区,苗族民族民间传统的芦笙节日活动非常丰富。这样,在改革开放政策和民族风情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拉动下,当地的政府部门及有识之士便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资源以促进本地区的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到1999年的8月28日,凯里市和黔东南州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凯里国际芦笙节。
凯里是芦笙的故乡,吹奏芦笙已在苗族、侗族、瑶族等十几个民族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主要的文体活动工具。同时,芦笙又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每个村寨都有大小不一的芦笙队。芦笙的形制也多种多样,短的不足一尺,长的则为五、六米以上。在1999年首届凯里国际芦笙节开幕的时候,上千把芦笙同时奏响,成千上万名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少女则随着芦笙翩翩起舞,彩裙翻飞,银饰叮当闪亮,真是一片歌与舞的海洋。
芦笙节期间,如果说欣赏芦笙舞会已经让您感觉到场面的宏大和气势不凡的话,那么观看斗牛比赛却更让你激情荡漾。凯里及其附近苗乡的斗牛早已闻名遐迩,这里的东方式斗牛别具风情。凯里国际芦笙节期间,凯里也要举行斗牛大赛,届时,上百头剽悍雄壮的水牯牛从四面八方汇集凯里城郊的斗牛场,昂头摆尾,跃跃欲试。斗牛时,两头牯牛角抵着角,狠顶猛撬,在人们的呐喊和助威声中左攻右防,进进退退,互不相让。以至打得难解难分,其场面精彩、激烈,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这些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凯里国际芦笙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多姿多彩的服饰盛宴和民族民间风情。无论是在哪一届芦笙节,来自全州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苗族少女,都会在同一个舞台上尽情展示她们的青春和才华。也只有在那种情形之下,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天女下凡和什么叫美若天仙,也才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人间仙境。
从1999年至今,凯里国际芦笙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办得好,一届比一届影响大。特别是最近的两三届,由于凯里国际芦笙节的举办时间由最初的每年8月改为现在的与每年国庆黄金周并轨,行为的主体也由最初的以政府行为的主导为主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行为的主导为主,不但真正实现了“节日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其规模、影响和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地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