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我国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而又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从苗族的始祖蚩尤开始与炎黄集团逐鹿黄河流域开始,至今已愈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苗族先民虽然屡经战争创伤而四处流离失所,但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独特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却始终得以继承和弘扬,尤其是作为我国当今乃至世界苗族大本营的贵州省黔东南州,时至今日仍然是歌的故乡和舞的海洋,是人类回归自然精神家园的宝地,而以黔东南州为其杰出代表的贵州广大苗族地区,民族民间的岁时节日更是多姿多彩、异常丰富。除了全省性的节日如春节、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以及重阳节等之外,全省各地苗族中区域性的节日如苗年、姊妹节、踩花山、跳花场、芦笙节、吃新节、采花节、爬坡节、腊八节、立花杆、玩花房以及跳鼓、跳月、跳洞、跳场、跳花、踩桥、踩坪等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共有各种民族节日集会1046次(处),其中仅苗族就有651次,然后依次为布依族171次、侗族84次、水族43次、彝族23次、回族13次、仡佬族11次和瑶族2次。而在这1046次民族节日集会中,参加人数在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节日有511次、万人以上的有224次。同时,在这1046次节日集会中,活动范围在县内的836次、数县群众集会的185次、数省交界的群众集会的25次,每年全省参加节日集会活动的各族群众达800多万人(次)。[1]当然,这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不完全的统计,若是现在的统计则远远不只这个数。
整体而言,对苗族岁时节日的研究是与对苗族历史文化等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溪蛮丛笑》和《荆楚岁时记》等历代史籍对苗族等的岁时节日民俗有过一些零星记载之外,从历史上看,现当代对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最早应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汉族学者对苗族社会的调查研究开始。而对苗族岁时节日的大规模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新中国建立后的全国范围的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的影响,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苗族许多传统的岁时节日活动也被当作封建遗余而遭到禁止和取缔。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苗族传统岁时节日的研究活动才回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贵州苗族岁时节日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以道路交通建设为主体的基本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全省建设旅游大省战略的逐步实施,全省的旅游产业可以说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而且,和全省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随着全省以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苗族民族民间传统岁时节日习俗的挖掘、整理、开发和理论研究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然而,纵观当前全省苗族岁时节日的研究状况,仍有不少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其中所呈现三多和三不足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一,挖掘整理多,理论研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理论的概括与升华,我们对苗族传统岁时节日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田野的调查和收集整理上,而缺乏对其实质内容的分析、探讨和理论上的归纳、概括与总结,更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岁时节日文化研究理论。第二,个别探索多,系统研究不足。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也是缺乏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所导致。由于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我们对苗族(同时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民族民间传统岁时节日活动的研究,便只能停留在田野调查的收集整理和表面现象的描述之上。这样我们就很难跳出单一岁时节日活动事象的局限,并以更高的视角在更宽更广的范围之内进行比较和描述。第三,就岁时节日研究岁时节日多,与现实紧密联系并为现实服务的研究不足。应该说,这其实也是我们当前在很多研究领域中的通病。由于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相脱节,我们的很多研究便成了无病呻吟。(www.zuozong.com)
(三)贵州苗族岁时节日研究拟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至于对全省苗族岁时节日活动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也应该是以民族学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主,力求用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民族志的记录描写方法,结合历史方法和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方法进行归纳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此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我省更多苗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服务,为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为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而言之,苗族作为我国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民间的传统岁时节日文化事象非常丰富,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的富矿。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我们对苗族民族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还很肤浅,研究还很不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田野调查的力度,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科学的归纳与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