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其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展与深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岁时节日文化的挖掘、整理、理论研究等活动也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整个贵州节日民俗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还有待加强与提高,某些学术观点值得商榷。
绝大多数专著中所涉及的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研究,更多的是倾向于节日表象的记述,而对节日文化内核的深层次探讨却远远不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应作为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
大多数研究只针对一个民族或一个节日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一个节日的跨民族或跨文化研究。例如,许多学者只针对苗族四月八进行研究,却忽视对其他民族的四月八的研究。所以我们必须跳出单一岁时节日文化活动的局限,以更高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比较和描述,从而探索出民族文化间异同点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
近几年来,贵州省境内举办的较重要的地方文化艺术节就有几十个之多。但对新型节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中国贵州(遵义)神秘赤水河旅游节、安顺油菜花旅游节、贵州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等等。还有一类节日是在当地传统节日的基础上,由政府加以改造、包装、放大,从而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或用以作为一个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或者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这类节日如台江姊妹节、凯里国际芦笙节、贞丰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这些节日以民俗和本地自然风光或文化为基础, 目的是提高地方文化知名度,推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这些新型节日,应如何界定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从而使文化与经济达到双赢,一起向前发展,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往往与现实的需要相脱节。
我们往往缺乏宏观视角,忽视了对一个民族节日的整体框架和一个地区节日的整体观照,也忽视法定节日与传统节日之间的互动与并存关系。这势必会人为地阻断一个民族众多节日与一个地区不同民族节日的内在联系,从而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而我们所忽略的,恰恰是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的核心层面。(www.zuozong.com)
在当今跨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文化思潮相互撞击与影响,使得本民族传统节日发生了重大变迁,甚至呈现衰弱态势。因此,民族传统节日变迁的取向如何?有些传统节日呈现衰弱态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复兴民族传统节日?等等,这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人去关注。
我们已经对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或深或浅的研讨,但对于岁时民俗的研究却关注甚少。岁时民俗和客观自然条件变化有着很强的黏着性,贵州的各世居民族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岁时民俗事象,而对这些民俗事象进行深入研讨,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于作为岁时民俗独特表现形式的节日民俗研究也大有裨益。
总之,贵州世居民族节日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这就为广大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博的探索空间。对于已经开拓的领域,我们应进一步挖掘,而对于研究中的盲点,我们更应具备理论创新的勇气,无畏追寻,用心领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当然,对于民族节日文化的研究,我们必须借助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让它们交融、互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易接近节日文化研究的本质层面,从而促进贵州世居民族节日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语境中的健康发展,为提升贵州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杨昌儒 陈玉平 龚德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