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果反馈结构在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因果反馈结构在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因果关系分析是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也是对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的一种定性描述。箭头线标为因果链,表示A到B的作用。导致行动的决策是企图改变系统的状态;改变了的状态又产生进一步的决策及变化,这即形成了因果反馈回路。图5-7种植业与畜牧业构成的反馈系统3)系统动力学流图因果反馈回路表达了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反馈结构,但这种定性描述还不能确定回路中的变量发生变化的机制。

因果反馈结构在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1)因果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元素组成。在系统动力学仿真法中,元素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可以概括为因果关系,正是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系统的功能和行为。所以,因果关系分析是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也是对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的一种定性描述。通常因果关系用一个箭头线表示,即A→B,变量A表示原因,变量B表示结果。箭头线标为因果链,表示A到B的作用。一般而言,当A变化时将引起B变化。假定ΔA>0、ΔB>0,分别表示变量A、B的改变量。

若满足以下3种条件之一:①A加到B中;②A是B的乘积因子;③A变到A±ΔA,B变到B±ΔB,即A、B的变化方向相同。则称A到B具有正因果关系,简称正关系,用“+”号标在因果链上,即

若满足以下三种条例之一:①A从B中减去;②1/A是B的乘积因子;③A变到A±ΔA,B变到B∓ΔB,即A、B的变化方向相反。则称A到B具有负因果关系,简称负关系,用“﹣”号标在因果链上,即

注意这里只考虑了两两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因果关系分析中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对于“一果多因”的情况,应根据上述假设,分别进行单个的因果关系分析。应该说明的是,简单地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定义为正关系和负关系两种,似乎缺乏科学方法验证的严谨性,好在系统动力学仿真法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变量间的关系,而是设法提供一种协助解决问题的工具,进一步的还有数量化的函数关系式,以取代这些“不那么严格”的定性分析,必要时还可考虑将某些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相关分析,但统计方法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2)因果反馈回路与反馈系统

一般而言,某因果关系中的结果经常是另一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若干因果链串联起来,便形成一个因果序列。

这在一些复杂系统中经常可以找到,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态等系统。然而,一个指定的初始原因会依次对整个因果链发生作用,直到这个初始原因变成它自身的一个间接结果,即这个初始原因依次作用,最后影响自身,这种闭合的因果序列叫作因果反馈回路。在这里反馈的意义就是信息的传递与返回。一组相互联结的反馈回路的集合就构成反馈系统。

了解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是回路分析法(即因果关系和反馈思想)。反馈回路中的因果关系都是相互的,从整体上讲,我们无法判定任意两种因素谁是因、谁是果。社会和个人的决策过程也是这样。导致行动的决策是企图改变系统的状态;改变了的状态又产生进一步的决策及变化,这即形成了因果反馈回路。因此,互为因果就成了反馈回路的基本特征。

例如,对一个种植业畜牧业构成的反馈系统(如图5-7所示),根据因果关系的正负性条件,可以逐个判断出每一个因果关系是正关系还是负关系。由因果链的正负性,可沿着反馈回路绕行一周,看一看回路中全部因果链的累积效果,图中回路1:粮食总产越高,饲料越多,畜牧业发展潜力越大,畜牧数量越多,粪肥越多,粮食生产水平越高,则粮食总产越高。因此,反馈回路的累积效应为正。回路2:粮食总产越高,饲料越多,畜牧发展潜力越大,畜牧数量越多,饲料地越多,在总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粮田面积减少,则粮食总产将会减少。故累积效应为负。确定反馈的正负极性,一般原则是:若反馈回路中包含偶数个负的因果链,则其极性为正,为正反馈回路;若反馈回路包含奇数个负的因果链,则其极性为负,为负反馈回路。

图5-7 种植业与畜牧业构成的反馈系统

3)系统动力学流图

因果反馈回路表达了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反馈结构,但这种定性描述还不能确定回路中的变量发生变化的机制。为了进一步明确表示系统各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相应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将通过广义的决策反馈机制来进行描述(如图5-8所示)。

图5-8 广义的决策反馈机制

在决策反馈机制中,决策总是根据收集、获得并应用的信息做出的,决策控制了行动,而行动又将影响系统状态,有关系统状态的新情况又促使决策得以修正。例如,空调器是根据室温来决定是否启动压缩机来控制其制冷能力;在作战中可以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来不断调整我方的兵力补充;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产品生产等。显然,这种“决策”可以是人做出的决定,也可以是机械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机能,还可以是生物生存发展的自然控制机能。

任何一个决策反馈回路一定要包含两种基本变量,一种是状态变量,另一种是决策变量,也称变化率。所谓状态变量是指能表征系统某种属性的量,一般是一个积累量,如人口数量、固定资产量、污染量、库存量等,这种量表达了一种积分过程,但不是所有的积累量都能作为状态变量。而决策变量是指状态变量的变化速度,在系统中描述的是物质的实际流动,如人口的出生与死亡、固定资产的投资与折旧、污染的产生与消除、库存的入库与出库等都是决策变量。

在系统动力学仿真法中,设状态变量集合X=(x1,x2,…,xn)T,变化率R=(r1,r2,…,rn)T,依据以上分析,有(www.zuozong.com)

或写为

又由于变化率R是状态X、控制量U以及参数P的非线性函数,因此式(5-14)通常不可能有解析解。所以这里采用数值解法,即假定R在[t,t+Δt]内不变,用欧拉法将式(5-14)改写为

在系统动力学仿真法中,Δt用DT表示,X(t+Δt)、X(t)分别为现在时刻状态值、前一时刻状态值,即Level(现在)和Level(过去),R为流入Rin、流出Rout的净流率。有

从系统动力学观点来看,反馈回路只是动态系统的结构表达,而系统中状态的改变,决策的制定却是系统变化的机制。但这一机制的正常作用却是靠两种系统流(Flow)来维系的,即物质流和信息流

物质流:表示系统中实体的流动,用实线表示。例如:材料、产品、劳动力、人口、物种、资产、住宅、国土、资源、能源、污染、订货、需求、货币等。

信息流:表示连接状态和变化率的信息通道,是与因果关系相连的信息的传输线路,用虚线表示。

物质流是一种守恒流,信息流不是一种守恒流。从某一状态取出信息并不使该状态值发生变化,因此,信息可以被多次使用。信息取出的地方需要画一个小圆圈表示信息的来源。

有了这些基本的要素,我们就可以在深入分析、研究系统变量之间的相互数量、确定关系的基础之上,将因果关系图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于系统动力学的定量模型,并用计算机仿真模型建立的图形——流图(Flow Diagram)表达,如图5-9所示。

在流图上,还设置了一种起桥梁式辅助作用的变量,叫作辅助变量。它们在状态变量与变化率之间的信息通道上,或者在环境与内部反馈回路之间的信息通道上,往往具有独特的经济或物理意义。它的引入使系统流的结构和各要素间的作用更为清晰,使复杂的决策过程变得简明易懂。

一个系统的流图是系统动力学基本变量和表示符号的有机组合。流图不仅能表达因果关系图的全部含义,而且能使系统的流、变量及其性质变得一目了然,反映出系统模型是怎样通过系统内部的各种流来沟通的。如果进一步把流图的关系定量化,系统动力学仿真便可以实现了。

在流图中,如何确定状态变量和变化率,一个积累过程用几个状态变量去描述,这取决

图5-9 流图的表示符号

于问题的定义和系统动态性质。首先要强调的是,虽然状态变量相对变化率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变化率是状态变化对时间的导数),但是对建模者来说,要正确区分状态变化和变化率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变量的量纲来判断,而应依据状态变化和变化率的性质,结合下述方法来判断一个变量的类别。可以设想,从某个时刻起,让运动着的系统突然停下来,如果是变化率的话,它的作用就会立即消失,即变化率为0。如果是状态变量的话,它不会因系统停止活动而消失,状态变量的值将会继续存在并保持不变,这是因为状态变量是过去所有变化活动的累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