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浅出职场心理学: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深入浅出职场心理学: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作出色的人大都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如果你因为工作把身体搞垮,或者整天忙于工作,而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那么工作和生活不是双赢,而是双输。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工作,我们还要懂得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有人提倡要享受工作,可是这是需要享受生活作为前提的。小芬是IT界的精英,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和男人打交道,工作压力很大。

深入浅出职场心理学: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工作出色的人大都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如果你因为工作把身体搞垮,或者整天忙于工作,而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那么工作和生活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这样一来,工作的生活就都失去了意义。

要知道,人是可以全面发展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向来是不矛盾的。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工作,我们还要懂得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人就像一个陀螺,每天围着工作团团转,结果,钱包越来越鼓,可是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空虚。

随着时代的发展,激烈的竞争已使大多数人成为与时间赛跑的人,很多人恨不得把睡觉、吃饭的时间都省下来用来工作,以致忘了享受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只知道工作、不懂得生活的人比比皆是。

有一位品位高雅、境界非凡的女性,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才情横溢,气质优雅,谈吐不凡。后来她随时代的变化而顺势发展,创办一家广告公司,由于她具有出色的审美和创意能力,公司发展很快,业务蒸蒸日上。她每天白天在公司忙碌,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在交际场所应酬。

久而久之,家中的钢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油画颜料也渐渐干枯,她也没有时间阅读诗歌或聆听音乐。内心之中典雅幽深之情愫也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她而去,她变得坚强、果敢。数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都说她变了,没有了以前的恬静和温柔,这让她有点怅然,若有所失。这种内在的销蚀是如此可怕,令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但工作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把工作作为生活的全部,变成工作狂,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打工者,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你,而你也失去了丰富生活带来的乐趣。

有人提倡要享受工作,可是这是需要享受生活作为前提的。想想看,如果你每天加班到深夜,吃饭顿顿都是凑合,不到30岁,就已经秃顶了,每天无精打采,经常感冒,还有颈椎病肩周炎,那样谈何享受工作呢?只有学会享受生活,然后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www.zuozong.com)

小芬是IT界的精英,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和男人打交道,工作压力很大。业余时间她的同事大多都更愿意选择计算机和网络来打发时间,但小芬不一样,她有许多爱好和兴趣,从小喜欢运动的她把高尔夫网球变成业余时间里的两大内容,也因此交到更多朋友。她说:“女人要有情趣,要有爱好,这样你才不容易偏激和单调,才可以更好地调节工作的情绪。”

生活总是平淡而真实的,工作是紧张而枯燥的,小芬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我总是在想办法给自己减压,没有人逼着你非要做到那一步,是你自己在逼迫自己。换一种方式跟别人讲话,换一个角度处理问题,一切就会改变。如果你什么都喜欢,都乐于参与,你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每个人都不是机器,不可以“连轴转”,有句话说:“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整天忙于工作的人并不一定工作效率就高,工作效果和花费的时间不一定成正比。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的都市人群,有43.6%的人生活重心是工作,以配偶为重心的有8.8%,以父母为重心者的仅为4.7%。由此说明,在当今都市人的生活中,以工作为主体的“工作文化”相对于以家庭为主体的“家庭文化”已经处于强势地位,很多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放弃了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和机会,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利。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列侬描绘的其实是一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病。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

反对快节奏生活的倡议最早产生于1986年的罗马,是为了抗议在著名的西班牙广场纪念碑的台阶旁建立快餐店。相对于“快餐”,反对者们以“慢餐”命名自己的组织,提倡放慢脚步,享受生活,慢慢品尝食物的美味。现在,这个协会已经在世界上42个国家拥有7.5万名会员。

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同时也更要注意调整工作节奏,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完美。时间是我们仅有的一切,它使我们在地球上享有一片空间,我们不必为了消耗它而去填补它。时间不是金钱,是不能积蓄的,是无法替代的,要学会去享受它,才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