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琼州海黎图》揭示岐黎和美孚黎的文化差异

《琼州海黎图》揭示岐黎和美孚黎的文化差异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琼州始设于唐代贞观五年,元代天历二年改为干宁军安抚司;明代改为琼州府,治所在琼山,辖境扩大到了海南全岛。图4-26《琼州海黎图》局部杞人被汉族称为岐黎。润人也被称作本地黎。美孚人被称为美孚黎。但男子椎髻唯有在侾黎中盛行,该图中的男女皆有椎髻的形象,与侾黎关系最为密切。

《琼州海黎图》揭示岐黎和美孚黎的文化差异

《琼州海黎图》详细地描绘了清代海南岛黎族群众的生活,上面的文字说明基本源于《琼州府志》,因而可以推断这是清代晚期的一部黎族画史。《琼州府志》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修撰,主要是在明代的隆庆、万历年间,还有就是在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间进行过5次修撰。从各种《琼州府志》的内容上看,《琼州海黎图》所引用的文字与乾隆时期的较为相符。这个时间也和乾隆十六年下令各地绘制疆域及民族图像的时间基本一致。所以,根据推论,《琼州海黎图》可能是在乾隆晚期才出现的,最迟也不会晚于清代的道光年间。

琼州始设于唐代贞观五年(631年),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改为干宁军安抚司;明代改为琼州府,治所在琼山,辖境扩大到了海南全岛。因为清代是沿用了明代的规制,所以在《琼州海黎图》的文字说明中,许多语言与清代《琼州府志》的文字更加接近。同时也要看到,因为图册的绘制者不是文人出身,画中的内容重画不重文,尤其对黎族的介绍不是很明确。

清代的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生黎一般都是居住在海南岛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高山深谷之间,而熟黎则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海的、与汉族地区接壤的地方,表现出来的衣着、经济文化、习俗都有不同。该图册所描绘的形象基本上都是生黎,这为研究明清时期的黎族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图4-26)。

黎族是大的民族划分,其内部也有若干个支系,一般认为黎族是以“五大方言区”的方式存续。具体表现为:

侾人(哈方言区)也被称作侾黎,主要分布在乐东、三亚、陵水、东方、昌江、保亭等地。哈方言区的黎族先民传统上都是男子上身赤露,下穿遮羞布(也叫兜裆布、包卵布),黎语中叫作“持诗辫”。哈方言是黎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哈方言区的内部还有哈应、抱怀、罗活、哈南罗、志强、只贡、尼亚、抱由、抱曼、抱湾、否显等细分区域。哈方言区服装款式比较多样,图案也很丰富。除了哈应、抱怀等小支外,其他小支的服饰一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上衣为对襟无领无纽短袖衣,前摆长,后摆短,饰边繁简不一。她们的筒裙一般都是中长款式,花纹图案丰富,色彩也很艳丽。个别的小支有大而重的项圈及大耳环,一般都不佩戴头巾。哈应、抱怀等小支的女上衣为圆领对襟长袖,下身为长筒裙,习惯头缠黑色的、两端刺绣有少许花纹的长头巾。

图4-26 《琼州海黎图》局部

杞人(杞方言区)被汉族称为岐黎。杞方言区主要分布在保亭、乐东、昌江、陵水和琼中等区域。杞方言区的男子通常都会留有长发,把发髻结于额前,头上缠有布巾。他们的上衣无领、对襟、长袖,下身穿长到膝盖的两块布,这两块布也被叫作“扁辫”。杞方言区的女子是会文面的,她们把头发束成发髻拢于脑后。杞方言区的妇女上衣无领、对襟、长袖,下身一般都穿短裙,长度不超过膝盖,佩戴小耳环。

润人(润方言区)也被称作本地黎。本地黎的说法是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最早来到海南开发和居住的黎族人。润方言区一般分布在白沙、东方、昌江等一带,润方言区的妇女包黑头巾,插骨笄,上穿无领不开襟的贯头衣,下着短裙,戴中耳环,文身。

赛人(赛方言区)也被记载为德透黎,一般分布在保亭、三亚和陵水一带。赛方言区的服饰汉化比较早,表现为妇女不文面,穿圆领的包胸衣,梳的发髻都拢于脑后,脖颈上戴银色项圈和小耳环。

美孚人(美孚方言区)被称为美孚黎。美孚黎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等地区,美孚黎的男子穿对襟无扣上衣,下着短裙。妇女们头缠黑巾,黑巾两端有白色的条纹,下着长筒裙,文身,其中以蛙纹图案比较流行。(www.zuozong.com)

《琼州海黎图》图上的黎族又是哪个方言区的呢?

如果将《琼州海黎图》与上述支系作一些比较研究,就会发现该图所描述的对象正是侾黎。理由是:

第一,从生产工具看,牛踩田在各支系都普遍流行,但是牛车主要流行于平原地区,包括美孚黎、侾黎。美孚黎的粮食加工方法主要是在地上舂米,而侾黎、岐黎和本地黎中则用木臼舂米,这一点与该图中展现的木臼舂米是一致的。

第二,从武器上看,该图上的独木盾牌盛行于侾黎之中。侾黎人口众多,也比较善于征战,血拼复仇相当流行,又有妇女调解械斗的风俗。由此看出,该图与侾黎关系较大。

第三,从乐器上看,铜锣在各支系都有使用,但是独木皮鼓仅流行于侾黎、岐黎和本地黎中。这种鼓是以独木挖制,两头包有牛皮,在牛皮上绘有古朴的绘画或雕刻小鼓皮边缘以蛙纹装饰,该图中独木皮鼓的形象显然与侾黎或本地黎有关系。

第四,从文身上看,黎族各支系的文身部位,纹样都不相同。《琼州海黎图》上的妇女有纹身形象,虽具体纹样不明显,但部位清楚,主要是在面部和下肢。黎族各支系均有文面的习俗,但腿部文有图案者,仅在侾黎、岐黎、美孚黎、本地黎中。

第五,从装饰品上看,黎族的发饰种类较多,女子椎髻流行较广,如在侾黎、本地黎和美孚黎中均有。但男子椎髻唯有在侾黎中盛行,该图中的男女皆有椎髻的形象,与侾黎关系最为密切。

第六,从服饰上看,黎族各支系皆不相同。《琼州海黎图》上的人物服饰,基本是男子上身赤露,下着遮羞布,戴耳环,这种男子服饰唯独存在于侾黎之中。黎族妇女皆穿筒裙,但侾黎基本都穿较短的筒裙,上穿无领对襟上衣,这些与该图上妇女形象相一致。由此看出,《琼州海黎图》的人物形象,基本是侾黎的形象,但不排除有其他黎族支系的某些文化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