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锦:龙被的极品,历史考析及传承调研

黎锦:龙被的极品,历史考析及传承调研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被面料的织造主要是采用脚踏织机完成的,目前已失传。织绣完后也要举行仪式,感谢神灵保佑龙被如期完成。在历代文献中,尚无黎族“龙被”这一学术概念。龙被在黎族社会生活中,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它是历代黎族进贡朝廷的贡品。龙被是黎锦中的极品。

黎锦:龙被的极品,历史考析及传承调研

对于龙被一词的出处和龙被是哪一个民族的织锦,争议很大。有些人认为龙被是汉民族的织锦;有些人认为龙被是黎族的织锦。历代文献中没有龙被一词的记载。

虽然历代史书均未出现“龙被”这一特定概念,但是从目前在海南黎族村寨收集到各类龙被的款式、颜色、质地、纹样看,黎幕(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名曰黎单)、黎饰(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以为幕者,名曰黎饰)、鞍搭(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幛(幛题上词句的整幅绸布;用作祝贺或吊唁的礼物)等,都具有龙被的特点。

图3-54 黎锦双面绣技艺介绍展板

(来源:海南省“非遗”成就展)

图3-55 符秀英和她的双面绣作品

龙被因产地主要集中在古崖州地区,也称为崖州被。龙被在海南黎族民间被叫作大被、寿被、用被。顾名思义,龙被的主要是在丧葬、祭祖、升梁等重大民族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上使用的。“龙被”这个名称的使用,主要原因是在相对大幅的幅面上、展示的主要纹样是以“龙”出现的,故称“龙被”。

龙被的另外一种解释为“黎贡”,也就是历史上海南岛黎族进贡给封建朝廷的贡品。黎贡这种说法虽有记载但缺乏相应的佐证,目前是存在争议的。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中最为璀璨的一朵奇葩,是黎族原始手工艺品中的精品,在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宗教和社会政治的双重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样式,是黎族织锦艺术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难度最为高超的织锦艺术,堪称黎锦的精华(图3-56)。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助纹样。五联幅龙被由五幅彩锦连缀而成,长2~3m,宽1.1~1.5m。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

龙被面料的织造主要是采用脚踏织机完成的,目前已失传。龙被的织造是个复杂的过程,从摘棉、脱棉籽、纺纱、染纱到织绣出龙被,耗时5~6个月,甚至是1年多的时间。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不能参加龙被的织制,技术高超而且身体健康的人才能承担织绣龙被的工作。在织绣前要请“三伯公”(道公)来“割红”,请神灵保佑织绣者眼明手快,早日完成织绣任务。织绣完后也要举行仪式,感谢神灵保佑龙被如期完成。从开始起织到完成织绣工作,每天织绣工作不能间断。不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得坚持织绣龙被,如果忙不过来,也要象征性地动一动织物,或者绣一绣,否则龙被就不灵,老祖宗不认。

图3-56 黎族龙被(崖州被)

1.龙被概念的界定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住民。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正式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海南岛是一个移民岛,特别是宋、元、明、清以后,闽、广、桂地区人民大量移民海南岛。黎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汉文化,把汉文化的龙、凤、麒麟、人物、花鸟、诗词等,绣到龙被上,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在历代文献中,尚无黎族“龙被”这一学术概念。那么“龙被”这个概念是何时出现的?我们来看学术界对“龙被”概念的界定。

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解释:龙被是黎族丧葬文化习俗用品,流行于海南黎族地区,主要为盖遗体用的被子,因被面上绣有龙的纹样而得名。旧时,多为黎族富户人家使用。

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中解释为:“龙被,也称崖州被,有些地方叫作大被,素有‘广幅布’之称。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也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珍品之一。”张俊豪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黎族卷》对龙被的解释为:“龙被也称大被,史书上记载崖州被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间艺术品。”高泽强、文珍合著的《海南黎族研究》对龙被的解释:“龙被是黎锦的精华,是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美术工艺品。因绣上的龙纹图案特别突出,故被黎族称为龙被或大被,又因产地为古崖州(今三亚、乐东一带),所以又称崖州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龙被”这一概念是现代产物,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研究的概念。宋代之前,黎族棉纺织工艺品就以其制作精良、细密莹白、色彩鲜明、图案新颖、形式多样而文明当世。虽然史书对宋代黎族棉纺织工艺品有所记载,但海南岛地处热带,高温、多雨、潮湿,不利于棉纺织品的保存,宋代黎族棉纺织工艺品没有传世品,我们找不到它们的遗存。

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史书汉字记载的黎族纺织工艺品,大多没有图片佐证:“四幅相连为黎幕,亦曰黎幔”“单幅、双联幅、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等类型的黎幕、黎饰、鞍搭、黎幔、黎锦、黎单等黎族传世棉纺织工艺品,统称为龙被”。

龙被一词,黎语称为“淝荡”。“淝”是被子,“荡”是龙,即绣龙绣凤的被子。龙被在黎族社会生活中,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它是历代黎族进贡朝廷的贡品。龙被是黎锦中的极品。

2.龙被的形态

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黎族和海南岛汉族以深蓝色棉纱为经纱,用深蓝色、黑色、褐色、黄色和白色等棉纱,间隔织造长约200cm,宽约35cm,画心长约96cm的条纹布匹。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条纹布匹的画心上面,用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绣成龙、凤、麒麟、人物、花鸟、诗词等纹样,有单幅、双联幅、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等类型,此种黎锦统称为龙被(图3-57)。

被子是睡觉时盖的东西,一般有棉被、毛巾被等。但龙被不是睡觉时盖的被子,而是悬挂的纺织品,把龙被归类为被子系列有点牵强。织龙被的布匹长约200cm,宽35~40cm。龙被有单幅、双联幅、三联幅、四联幅和五联幅,以三联幅为多。龙被的画心底色为深蓝色或蓝色,天和地为黑色、深蓝色、褐色、黄色等条纹。踞腰织机和水平织机都可以织龙被的布匹。龙被用白色棉线整经,经线有粗有细,整经的方法与踞腰织机织布的整经方法相同。整经的时候,用浅蓝色的双经线整经,织造的时候为双经单纬织造,在织造的过程中,用打纬刀把纬线打紧,以免浅蓝色的经线浮出表面。

龙被,是黎族传统织锦中的一种,是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吸收了汉文化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手工技艺织绣品,其质地为棉(草棉)蚕丝。可以说,它是刺绣技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艺最高超的工艺美术品(图3-58)。

图3-57 蛟龙出海龙被

图3-58 龙被的形态

3.龙被的织造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记载:“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这里描述的“黎幕”,有点像黎族的龙被。龙被有单幅、双联幅、三联幅、四联幅和五联幅。“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说明龙被的布匹是用棉花织造而成。龙被上面的花纹图案(纹样),用色丝刺绣而成。黎族也采集柞蚕丝刺绣,但是刺绣龙被的丝线,是黎族女性得中原汉民族的“锦彩”,拆取“色丝”刺绣而成的。

《文献通考·四裔考八·卷三三一》,引《桂海虞衡志》:“女工纺织,得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所谓黎锦、黎单及鞍搭之类,精粗有差。”传统的黎锦,用木棉和草棉染色后织花,中原的“彩帛”和“色丝”对黎族而言,非常珍贵,她们仅在衣服上零星绣一些花纹图案,在筒裙上,仅用来绣织花的边线和零星刺绣一些花纹图案。

《岭外代答·服用》记载:“吉贝……雷、化、廉州及南海黎峒富有,以代丝纻……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以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其长者,黎人用于缭腰”,“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女工纺织,得中土绮彩,拆取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有些人,把单幅和双联幅的龙被称为“黎单”或者“鞍搭”。

宋《诸蕃志·海南·卷下》记载:“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宋代方勺《泊宅编》记载:“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作细字杂花卉,尤巧工,古所谓叠布也。”清代和民国有刺绣诗词和花卉的龙被。元代王逢《梧溪集》卷三《黄道婆祠并序》载:“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更被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家。”记载了黄道婆用木棉花纺纱,织崖州被。

以上讲的“木棉花”,到底是木棉属木棉,还是锦葵科草棉,古人没有讲清楚。

明罗曰褧《咸宾录·卷八》记载:黎人,“女工纺织,得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所谓黎锦被服及鞍饰之类,粗细有差。”明代对黎锦的描述与宋代大致相同。

清《广东新语·货语·卷十五·绵布》记载:“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浓丽可爱。白者为幛,杂色者为被,曰黎单。四幅相连为黎幕,亦曰黎幔,以金丝者为上,又有花被假被。”“崖州多织锦,儋州多织生丝。崖州织锦线如布帛状,绣人物花鸟其上,有十金一具者,名曰帐房,俗称儋、崖二帐。”“布帛则攀枝吉贝,机杼精工,百卉千华,凌乱殷红,疏稀尔暑,密斜弭风,盖谓琼布也。”“布帛则攀枝吉贝”讲的是木棉属木棉,把木棉属木棉和锦葵科草棉区分了开来。

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中记载:黎女“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清代黎族纺织品品种繁多,黎锦、幛、被、黎单、黎幕(黎幔)、花被、假被、琼布、账房、锦等,账房“十金一具”。

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历代黎族的织锦风格与织锦品样式。清代黎锦做工精细,颜色姹紫嫣红,精美绝伦而且价格昂贵,远销中原,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商贸产品。

龙被的纺染织技艺,与黎锦的纺染织技艺大致相同。

(1)龙被纺纱技艺。

黎族女性用棉纺纱,纺纱的技艺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再复述。龙被的纺纱,有纺粗棉纱和纺细棉纱两种,粗棉纱织造的龙被布匹比较厚,细棉纱织造的龙被布匹比较薄。

(2)龙被染色技艺。

织造龙被,使用白色、浅蓝色、深蓝色、黄色、褐色和红色棉线。用假蓝靛或木蓝造靛,把棉纱染成浅蓝色和深蓝色;把姜黄的茎块捣烂,把棉纱浸染成黄色;煮锥木的树皮,加草木灰碱水和蚬壳灰,把棉纱染成褐色;煮苏木的心材,加草木灰碱水和蚬壳灰,把棉纱染成红色。

(3)龙被织造技艺。

龙被由单幅、双联幅、三联幅、四联幅和五联幅布组成。单幅龙被的布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间部位,为深蓝色或红色画心(多数为深蓝色画心,少数为红色画心);第二部分为画心的两侧,画心的上下两侧为白色的棉布;第三部分为白色棉布的两侧,白色棉布的两侧为深蓝色底色和不同颜色的条纹;第四部分为深蓝色底色和不同颜色的条纹的两侧,即为浅蓝色布匹的布边。

由于受织造工具、织女织造技艺的娴熟程度等原因的影响,每一联幅龙被的尺寸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现象。单幅龙被的布匹长2~3m,宽32~45cm。单幅龙被布匹的宽度不超过50cm。三联幅龙被拼接在一起,龙被的画心长约96cm,宽约102cm。白色棉布长约11cm,深蓝色底色和不同颜色的条纹长约9.5cm。浅蓝色布匹的布边长约22cm。

黎族女性用两根浅蓝色棉纱在整经架上整经,或者栽地桩整经。用一根棉纱织纬纱,即双经单纬织造龙被布匹。双经单纬织造龙被布匹,织造的时候,浅蓝色的经线不会浮出表面。

根据龙被布匹花纹图案的需要,第一步用一根浅蓝色棉纱当纬纱,织一段浅蓝色布匹,长约22cm;第二步用一根深蓝色棉纱当纬纱,织一段深蓝色条纹,在深蓝色条纹里面,用一根红色棉纱和一根白色棉纱,间隔织2mm红白相间的条纹,条纹为三组,每组三条,共九条,深蓝色和红白相间条纹长约9.5cm;第三步用一根白色棉纱当纬纱,织一段白色布匹,长约11cm;第四步用一根深蓝色棉纱当纬纱,织深蓝色龙被画心,其中画心上下0.5cm处用一根红色棉纱和一根白色棉纱织一条2mm红白相间的条纹,用于当画心的外框。第五步和第三步、第六步和第二步、第七步和第一步相同。由于是手工织造,龙被布匹的条纹往往长短不一,参差不齐。

4.龙被刺绣技艺

龙被的刺绣与黎族服饰的刺绣原材料不一样,服饰用彩色棉线刺绣,极少用丝线刺绣,龙被用丝线刺绣。黎族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换取汉族的丝织物,拆取色丝,刺绣龙被。龙被的花纹图案完全是汉文化的龙飞凤舞、兰桂齐芳、平安如意、吉星高照、福寿万代等。

一幅幅龙被的花纹图案,都是汉文化的艺术品,汉民族把纸摹本描绘图给黎族绣女。黎族绣女把一张绘制好的图纸纹样铺在龙被布匹上,再在图纸上按照绘好的样式进行刺绣。刺绣完成后有的将图纸揭掉,多数不留下图纸痕迹;有的在龙被纹样上还残留部分图纸。

历代汉族商人或官府需要,按照其事先绘制好的图纸,拿来给黎族绣女刺绣,于是就出现了单独的图纸纹样文本。三亚市博物馆收藏着一本绘制于清末时期的纹样。从纹样的内容看,有牡丹、花卉、龙凤等花纹图案,明显是汉族的风格。这是黎族龙被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之一。

在白色布匹上面,用红色丝线平针绣花卉的枝,用粉绿色丝线直针绣花卉的叶子。在画心的中间,用红色丝线和粉绿色丝线平针绣回纹的边框,用红色和橘黄色丝线平针绣回纹,回纹宽4.5cm,外框长约67cm,宽约76cm。

在回纹画框两侧的中间,用粉绿和红色丝线平针绣两组回纹。在回纹画框的底部和两组回纹的下面,用橘黄色丝线直针绣和平针绣缠枝花的藤蔓;用红色和粉绿色丝线缎面绣叶子;用红色和橘黄色平针绣和钉针绣花柱,用红色、白色和紫色丝线先缎面绣花瓣,然后再用白色和红色丝线在缎面绣的花瓣上直针绣花瓣的纹理。

在两组回纹的上面,用红色丝线直针绣花瓶的边,用红色和粉绿色丝线直针绣和钉线绣花瓶的菱形纹,用紫色、橘黄色和白色丝线直针绣,绣满菱形纹,用粉绿色丝线直针绣花瓶的外围。在花瓶的上面和回纹的上面,用橘黄色丝线直针绣和钉线绣梅花的枝。在梅花枝上,用紫色丝线长短针绣枝上的纹理,用红色和粉绿丝线绣梅花的叶子,用白色丝线直针绣梅花,用红色丝绵梅花的花眼。(www.zuozong.com)

龙被画心中间绣一幅画,为双凤在缠枝花丛中朝阳。太阳在中间位置,用粉绿色的丝线,直针绣太阳的边框,用红色丝线缎面绣太阳,用白色丝线在太阳里面绣一个“日”字,用紫色和粉绿色丝线绣太阳的光芒。太阳的下面,一只凤凰仰首,喙对着太阳。用红色丝线直针绣和缎面绣喙和头,用白色丝线直针绣凤凰身子的边框,用橘黄色丝线缎面绣身上的羽毛,再用红色、紫色丝线在身子的羽毛上长短针绣羽毛的不同色彩。用粉绿色丝线长短针绣凤凰身子旁边的羽毛,用红色、紫色、粉绿色和白色丝线缎面绣和长短针绣凤凰的翅膀,再用白色丝线在翅膀上平针绣斑纹。用紫色丝线直针绣尾巴的羽毛。用红色丝线直针绣爪,再用白色丝线直针绣爪的斑纹,用白色丝线直针绣利爪。太阳的上面一只凤凰俯瞰太阳。用橘黄色丝线缎面绣头部,用紫色丝线平针绣头部的轮廓,用粉绿色丝线平针绣眼睛,用粉绿色丝线长短针绣喙,用粉红色丝线长短针绣冠。用白色丝线平针绣身子的轮廓,用橘黄色丝线缎面绣身子的羽毛,再用红色和紫色在羽毛上面长短针绣羽毛的花纹。用粉绿色丝线长短针绣身子轮廓的羽毛,用粉绿色丝线平针绣尾巴的羽毛。用红色、粉绿色和白色丝线缎面绣和轮廓绣凤凰的翅膀。

(1)龙被的刺绣图案内涵。

龙被上面的花纹图案,由汉文化的吉祥图案组成。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的运用,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龙飞凤舞纹样内涵:在龙被上面出现最多的为龙和凤的纹样,龙和凤又与其他吉祥物配合,寓意吉祥绵长。

龙纹样内涵:在龙被上面,出现最多的为龙的纹样。龙的纹样出现在龙被的画心,有双龙戏珠、蜥龙闹灵芝、龙鹤图、龙凤呈祥等(图3-59)。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不过是一个象征性动物,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龙形象的出现,兼具象征意义、艺术价值和实际效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元素。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神物,几千年来,它从无一刻离开过我们的生活,朝野士庶都尊它为动物之长乃至万灵之长。它的影响源远流长,渗透到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国际上,它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凤凰纹样内涵:凤凰是我国传说中的瑞鸟,在百鸟中雄居首位。《宋书·符瑞志》载:“蛇头燕颔,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它与龙一样杂糅了许多动物的特点,是想象而来的动物。龙被画心,常常出现凤凰和龙的图案。凤凰与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凤凰纹样的龙被有凤凰来仪、凤凰于飞、凤鸣朝阳、百鸟朝王、龙凤呈祥等。

图3-59 龙凤呈祥龙被

麒麟纹样内涵:有些龙被的画心,也会出现麒麟、凤凰和龙的纹样。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和走兽。古时关于麒麟形象的描绘极多,麒为雄,麟为雌,麇身,马足,牛尾,一角端有肉等。麒麟纹样的龙被有麟凤呈祥、麒麟送子等。

鹿纹样内涵:鹿形体比较奇特,四肢细长,牡鹿生有枝状的角。据传,鹿是长寿的仙兽,鹿作为吉祥物,更多的则是与尘世的君臣百姓相关联。首先,鹿是帝王之位的象征,鹿经常与寿星为伴,祝福长寿。鹿因谐音而表达的吉祥意义最为广泛。鹿音谐“禄”,在吉祥图案中常用鹿来表示禄(福气或俸禄的意思,是民间五福的一种),鹿和蝙蝠在一起的纹样称福禄双全或福禄长久,鹿和福、寿二字搭配叫福禄寿。鹿还音谐“路”,两只鹿的纹样,称路路顺利;鹿音谐“陆”(六),鹿与鹤的纹样称为六合同春或鹿鹤同春,用于祝贺新春,祝福青春常在。

羊纹样内涵:羊为六畜之一。“美”字即是借用羊字而创造出来的,即大羊为美。古代的祭品,太牢、少牢中都有羊。“千岁之树精为青羊”“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古代“羊”与“祥”通用,“吉祥”多写成“吉羊”。“羊”与“阳”通用,有三阳开泰、九阳启泰。

兔子纹样内涵:兔是一种玲珑柔顺的动物。最初为野生,驯化后为瑞兽,成为祥瑞之征。民间蛇和兔为两个吉利的婚配属相,“蛇盘兔,必定富”。

蝙蝠纹样内涵:民间传说,蝙蝠是老鼠变化而成——老鼠吃了盐,就变成了蝙蝠。蝙蝠的头和身子像鼠,所以又有飞鼠、仙鼠之称。因为蝙蝠形体及其习性的奇特,古人便视其为神异。据传,蝙蝠为长寿之物。蝙蝠吉祥寓意的由来在于其谐音,即“蝠”与“福”的谐音。由于“福”的吉祥含意,因而蝙蝠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一般以吉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龙被上面有的刺绣单蝙蝠,有的刺绣双蝙蝠,有的刺绣五只蝙蝠。五只蝙蝠寓意平安五福自天来。蝙蝠的纹样常常与其他吉祥物组合,蝙蝠和古钱搭配的纹样中,两只蝙蝠拱着古钱,一只蝙蝠与古钱相对,寓意福在眼前。

鹤纹样内涵:鹤是鹤科鸟类的通称,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是一些美丽而优雅的大型涉禽,鹤是羽族之长,被称为“一品鸟”。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丹顶鹤,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被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为“仙鹤”。在传统的花鸟文化中,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仅次于凤,传说鹤是长寿仙禽。鹤为仙鸟,它与道家神仙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它有仙风道骨。相传仙人多跨(骑)鹤,被称作鹤驾、鹤驭,后又用来指称神仙、道士,有驾鹤归仙。鹤与松配合,称为松鹤长春、松鹤同春、松鹤遐龄、鹤寿松龄,鹤在云中飞翔的纹样,称为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样被称为指日高升。

鱼纹样内涵:鱼是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品种很多。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传说中能神变,常飞跃江湖。古时候有鱼化龙、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鱼化龙为神变传说,鲤鱼跃龙门比喻高升,或者祝颂高升、幸运。鲤鱼翻跃波涛,涛中有象征龙门的图案。民众把鱼当成吉祥物,大多是从谐音而来。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的吉祥图案,寓意生活富裕美好。刺绣双鱼纹样寓意双鱼吉庆。

蝴蝶纹样内涵:蝴蝶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普通昆虫,也深受人们喜爱。它彩翼斑斓,飞翔轻盈,又与春光、鲜花同在,完全具备受人重视、被人赋予文化意蕴的条件。蝴蝶被视作吉祥物,途径是谐音取意,即“蝶”与“耋”的谐音。耋泛指年高,特指八十岁。蝴蝶与花卉配合,寓意彩蝶纷飞和繁花似锦。

雄鸡纹样内涵:鸡是普通的家禽。母鸡生蛋,雄鸡打鸣,在传统观念,尤其是神学政治观念领域,雄鸡占据着显著的位置。雄鸡作为吉祥物,作用之一是辟邪。龙被上单刺绣鸡的纹样,寓意英雄斗志。雄鸡鸡冠高耸、火红,而且“冠”又与“官”谐音,寓意官上加官。

喜鹊纹样内涵:在龙被画心的两侧和上面,同时会出现喜鹊和梅花的纹样。鹊,俗称喜鹊,古时候曾被叫作“神女”。俗传喜鹊为喜鸟,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喜”表现在许多方面。喜鹊鸣叫报告客人到来,即报喜了,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打上了许多鲜明的印迹,它那透着喜气的身姿、明丽清亮的鸣叫,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在龙被上面,刺绣喜鹊踏梅梢的纹样,寓意喜上眉梢。刺绣两只喜鹊相对的纹样,即双喜、喜相逢。刺绣喜鹊在瓷器花瓶上面踏梅梢的纹样,寓意日月见喜。刺绣喜鹊和铜钱在一起的纹样,寓意喜在眼前。

龟纹样内涵:龟是水生动物的一种,属我国古代动物分类中的“鳞介”类。它的生物特点是腹背都有硬甲,头尾和四肢能缩入甲内,耐饥渴,寿命很长。龟被人们视作长寿的象征物,源于它的自然特性。相传龟的寿命大都在百岁以上,所以人们用“龟龄”比喻高龄。龟的吉祥寓意是从贵、闲、寿这三个方面展开的。龟是中国古代的神物、灵物、吉祥物之一。吉祥图案有龟鹤齐龄,为龟、鹤的纹样,龟作为吉祥灵物,龟背上的纹理和卍字纹样,会刺绣在龙被白色棉布的上面。

虎纹样内涵:虎是活食性的食肉动物,是山林中的猛兽,向来被称为“百兽之王”和“百兽之长”。虎的威猛有力常常被用来象征、比喻各种人事,如“虎贲”比喻英雄好汉,“虎步”比喻威武雄壮的步伐,“虎子”比喻儿子雄健奋发。民间视虎为神兽,借用它的威猛勇武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除了镇祟辟邪之外,民间传说虎还益于女性怀孕、子孙升官。

(2)“比德”类植物纹样。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维,人们常会把某种植物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相类比,这便是“比德”说。

松纹样:松是数千年来文人墨客所咏赞、图绘的对象,在我国传统的植物文化观念中,松被视作百木之长。在以松为素材的吉祥图案中,有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纹图)、松柏同春(松和柏的纹图)、松菊延年(松和菊的纹图)、仙壶集庆(花瓶中插着松枝、灵芝、梅花、水仙,旁边配合草和萝卜的纹图)。

柏纹样:柏与松并称,也是百木之中的佼佼者。伯为“公侯伯子男”五爵的第三等,松为公,柏为伯,正说明松柏地位的相近。“柏”读音同“百”,谐音取意,便有了另一层含义。在吉祥图案中,常可见到柏与柿的纹图,取意“百事”,再加如意则成为“百事如意”,加大橘子(橘与吉音近)或灵芝(形似如意)成为“百事大吉”。

梅花纹样:梅是蔷薇科落叶果木。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古今文人雅士喜欢栽植,或作盆景,或作庭木。有“琼肌玉骨,物外佳人,群芳领袖”的赞誉。因此,梅常被比作美人,或者多与女性关联。现在人们推选国花,呼声最高之一的也仍有梅花。可以说,梅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品格的自然体现。喜鹊在梅枝上高鸣的纹样,寓意喜报早春、喜报春先、喜上眉梢。梅花在龙被上出现较多。

竹纹样:竹为木本植物。以竹的高洁品行为主题构成的吉祥图案也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之中。“竹”还谐音“祝”,表示祝颂的意思。竹与梅相连,寓意青梅竹马,指称夫妻,是用于贺婚的吉祥图案。竹喻夫、梅喻妻,用来祝贺新婚。

灵芝纹样:灵芝本是芝科多年生草本隐花植物。但是,中国古人视其为神物,有灵芝、瑞芝、仙芝、神芝之称,并演绎出了许多神仙传说,赋予其丰厚的吉祥寓意。吉祥图案中的“君子之交”,就是灵芝和兰花的纹图,它的主要寓意在于祝福,祈愿健康长寿。它常被取来用作祝寿的素材,天竹、水仙、寿石、灵芝的纹样,称为芝仙祝寿、天仙寿芝。

葫芦纹样:葫芦是藤本植物,又称蒲芦、壶芦、匏瓜、瓠瓜等。葫芦作为植物,在人们的观念中,“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其籽粒众多,数而难尽,因此被取作绵延后代、子孙众多的象征。同时,葫芦蔓葱茏茂盛,缠绕绵长,人们又取其滋长、长久之意,用来表示吉祥。此外,葫芦蔓之“蔓”与子孙万代、千秋万代的“万”谐音取意,寓意万代绵长。

水仙纹样:水仙属石蒜科,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水仙的得名,在于它性喜水。相传水仙为水中仙子所化,高洁脱尘,备受世人爱重。人们认为水仙有辟邪除秽、给人间带来吉祥如意的神奇力量。此外,水仙之“仙”与神仙、仙境之“仙”同音同形,甚为吉利,常被用来祝吉利、讨口彩。在吉祥图案中,寿石和数株水仙的纹图称为群仙拱寿,花瓶和水仙表示仙壶,仙壶即方壶、蓬壶、瀛壶,是仙人所居之处。

莲花纹样:莲花为睡莲科水生宿根植物,别名荷花、水芙蓉、芙蓉、菡萏、藕花、水华、水旦、水芸、水芝丹等,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古人称莲花为花中君子。并蒂同心为两朵莲花生于一藕的纹图,莲中有并蒂莲,一个花蒂上开两朵花,是男女好合、夫妻恩爱的象征。一品清廉为一茎莲花的纹样,以莲的高洁比喻为官的清廉,因“青莲”和“清廉”同音。连生贵子为莲花与莲子的纹样,莲与别的植物不同,花和果实同时生长,所谓“华实齐生”,所以莲子被用来比喻贵子、早生贵子之意。佛教与莲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佛教中有所谓“莲花三喻”,以为莲故华、华开现莲、华落莲成比喻佛理的发展和兴盛。因此,莲花纹样便成为佛教的一种标志。

(3)平安如意纹样。

八宝纹样:八宝就是八种宝物,这是运用多种宝物综合表意的宝物组合,意义丰富,适用非常广泛。民间、佛教、道教都有八宝,相互间也不无交叉、影响。八宝中的宝物,大多也可以单独的形式作为吉祥物而存在,因此,它们的组合就可以看作人们诸般心愿的集大成体现,八宝也就成为集大成性质的吉祥物了。佛教的八宝也叫八吉祥,包括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八吉祥是佛家的法物,各有各的寓意和作用。道教的八宝,其实是八仙手中所持之物,所以也叫暗八仙。暗八仙分别是: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花篮、紫板、芭蕉扇和荷花。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能卜卦占星、灵验生命;玉笛,韩湘子所持宝物,有妙音萦绕、万物生灵之能;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有天遁剑法威镇群魔之能;葫芦,铁拐李持宝物,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篮内奇花异果能广通神明;紫板,曹国舅所持宝物,仙板神鸣能令万物无声;芭蕉扇,汉钟离所持宝物,玲珑宝扇能起死回生;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出泥不染,能一养身心。道教暗八仙的运用。大体上与佛家八吉祥相同。龙被上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暗八仙纹样。

中国结纹样:中国结大多是用一根彩绳编成,首尾衔接,一气呵成。编结时,运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技巧,章法循环有致,连绵不断。中国结寓意吉祥,祈祝国运绵长、民生美满。

古钱纹样:古钱是古代的铸币,人们最熟悉的形制是圆形方孔的铜铸钱。钱财是财富的象征,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东西。民众取钱为吉祥物,并非仅仅着眼于钱的财富之意,用意要宽广很多。“钱”与“前”同声同韵,铜钱上的孔又称眼,二者组合,成为“眼前”之意。由此,钱与其他事物相组合,成为喜在眼前,蝙蝠和古钱的纹样叫福在眼前,喜鹊面前有古钱或古钱与喜字的组合叫喜在眼前。此外还有金玉满堂,是树枝上挂古钱的纹样。钱,古称泉,“泉”与“全”同音,两枚古钱意为“双全”,十枚则称“十全”,与福寿组合则称为福寿双全。

(4)吉星高照纹样。

吉星即吉祥之星,民间最常见的吉星有三种,即福、禄、寿星。“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我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把天空中的星辰与地上的事情联系起来,地下的分野与天上的星区对应,人间的治乱祸福与星辰的明暗显晦相关。而日月星辰又是运动着的,因而人世的命运因星辰的运转照临而有不同;所谓吉星高照,就是说吉星运转到上方,星光照临,会交上好运。

福星纹样:三吉星中,首屈一指的是福星。就福星而言,传统上认为它是天空中的岁星(木星)。岁星一年运行一圈,所以叫岁星。相传岁星所在的地方有福,岁星的照临能够降福于民,所以也叫福星。吉祥纹样三吉星中的福星就是天官的形象。天官的形象均为大官的模样,一身朝官装束,朝冠高耸,朝服鲜红,腰结玉带,脚蹬朝靴,长髯飘飘,和颜悦色,雍容华贵。天官是道教三官中的一个(另外两个是地官、水官),是道教中的紫微帝君,在三官中地位最高,职掌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在道教创立不久就存在,后来民间也以天官为神,与禄、寿并列,三者同时出现的时候,天官也就被称作福星了。

禄星纹样:禄星也是三吉星之一。禄的一般意思是指俸禄,即做官所得的薪水。俸禄多少又与职位高低有关,因此禄也指禄位,也就是官位。而禄最原始的意义是福,百禄就是百福。文昌宫的第六颗星叫司禄,是掌管人间禄食的星辰。如同福、寿二星一样,禄星也形象化、人格化了。三吉星往往一齐出现,其中禄星的形象为怀抱婴儿或者手牵婴儿。而在众多表示有“禄”的寓意的吉祥图案中,禄星却很少出现,大多是以“鹿”谐“禄”之音,由鹿来表示禄的意思,即加官进禄,飞黄腾达。

寿星纹样:寿星本来是一组星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两星,后世人们所奉祀的寿星实际上专指南极老人星。寿星的职掌,最初是国运的长久或短暂,也就是国家的寿命。后来,寿星的职掌有了很大的扩展,不仅是国家、君主的寿命,也包括每一个百姓的寿命。由此,寿星成为人间寿命之神。现在的寿星一般都是在其掌管人间寿命的意义上使用的。寿主被称作寿星,长寿之人也常以寿星称之。福禄寿星寄寓健康长寿之意。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5)福寿万代纹样。

福字纹样:中国的吉祥符号,最有名、最常用的为福字纹样。福禄寿的吉祥纹样,就是禄(鹿)和福、寿二字组在一起的纹样(图3-60)。福除了以吉祥字符的形式出现外,也以象征物的形式出现。最常见福的象征物是蝙蝠,有五福捧寿、纳福迎祥、翘盼福音、平安五福自天来等。

寿字纹样:寿本来是一个平凡的汉字,但由于人们祈求长寿的观念,它的寓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汉字,不仅字意延伸丰富,字体变化多端,而且成为人们吉祥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五福,其中占据第一位的就是寿。五福捧寿是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的纹样,寿占中心。万寿团由卍字和寿字组成。许多蝙蝠和寿字的纹样为多福多寿。龙被上面,有的分开刺绣福、禄、寿三个字,也有的把禄、寿两个字刺绣在福字里面。

卍字纹样:卍起初不是汉字,而是梵文,音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以后的佛经中便将卍写作“万”。皇室帝家可以用它象征,祝颂天下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来祈盼子孙绵延、福寿安康。吉祥图案中有万字流水,是借卍字四端的连续反复而绘成的各种连锁花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意为绵长不断。龙被上面常用连续反复的方法绘成各种连锁花纹,作为龙被画心的内框。卍字纹样和龟背纹样会刺绣在龙被白色棉布的上面。

图3-60 福禄寿龙被

祥云纹样:云是自然界常见的自然物象,但在古人的观念中,这种自然现象被加以神秘化,称某种情形的云为“祥云”;同时,云行天空,谈云亦即谈天,故而又以云代天。这样,云就从双重的角度被视为吉祥。吉祥图案有题“福运”二字的,是蝙蝠飞于云中的纹样。青云直上、平步青云等,都是祝颂官运亨通之辞。

缠枝纹样:缠枝纹是以花草为基础综合而成的一种写意纹样。缠枝纹的原型是各种藤萝、卷草,诸如常春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藤蔓绵长,缠绕不绝,或枝干细软,细叶卷曲,直绕枝干凌霄去。寓意吉祥的缠枝纹就是由这些植物的形象经提炼概括、变化而成。缠枝纹纹样委婉多姿,富有流动感、连续感,优美生动。因其纹样结构韵律之连绵不断,故而寓有生生不息、千古不绝、万代绵长的意义。这种纹样小可以寄托人们期冀长寿的心愿,进而表现家族世代绵长不断,香火不绝的愿望。大可以显示民族和国家,寓意千秋万岁、青春永驻的含义。缠枝纹大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以及其后的各个朝代。

回纹纹样:回纹是我国传统纹样,所寓之意福寿吉祥、深远绵长。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云雷纹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其中圆滑的也称云纹,方直的单称雷纹。因为它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似“回”字,故称回纹。回纹形式有单体、一反一正相连成对以及连续不断的带状形,二方连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有四方连续组合的。龙被上面,经常用二方连续的形式纹样作为龙被画心的内框。

十二章纹纹样:它由十二种图案组合,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后九种也叫九章(纹)。日(日中有三足鸟,彩云烘托),取其照临;月(月中有玉兔捣药,彩云托护),取其照临;星辰(三星并列,以直线相连),取其照临;山(山岳一座),取其稳重,取其照临;龙(五爪龙一对,身披鳞甲),取其应变;华虫(彩羽雉鸟一对),取其文丽;宗彝(祭祀酒器,上绘一虎一雌长尾猴),取其忠孝;藻(丛生水草),取其洁净;火(如光炎状),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花纹),取其决断;黻(亚形图案或绘两兽相背),取其明辨。

太极图纹样:以黑白两条游鱼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在我国传统的吉祥图符中,象征了宇宙本原的生成发展,其意蕴要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解释。太极图、八卦图就是这样的图符。太极图寓意高深,具有道教色彩,龙被上面,有许多纹样是按照阴阳鱼的结构原理设计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

八卦图纹样:八卦图由八卦符号组成,一般为八角形,八等分后的每个部分各绘一种八卦符号,围绕中间呈圆周形排列,因而八卦符号都略呈圆弧形、放射状。八卦纹样有单独出现的,更多的是与太极图一起,组成太极八卦纹样。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来又被用作卜筮符号,并加以神秘化,逐渐附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八卦图纹样寓意深刻、丰富,古人常用它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进而成为驱凶辟祟、趋利向善的吉祥符。每一幅龙被,都刺绣各种汉文化的吉祥图案纹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