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棉花种植与粗加工技术分享

棉花种植与粗加工技术分享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黎族是我国最先种稻植棉的族群之一。在黎族地区,不仅有人工种植的棉花,而且还有野生的木棉。晒透后把圆柱形的高竹筐拿到树荫或者荫凉的屋子里,以便进入下一道的“弹棉花”工序。因为吉贝种子较小,又呈松散状混在棉絮纤维中,经过晾晒和弹打,这些种子就会与棉絮纤维分离,落在底层。如此反复,直到这些棉花都重新处理完毕为止。晒干后的棉花,有些棉籽自然脱落在露兜草草席上。

棉花种植与粗加工技术分享

从木棉到草棉,是黎锦纺织原料的一大进步,无须赘言。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棉花的种植与粗加工。黎族是我国最先种稻植棉的族群之一。在黎族地区,不仅有人工种植的棉花,而且还有野生的木棉。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载:“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

草本木棉纤维优良,经过采摘、脱籽、弹花、纺纱,便可织造出质地细腻的“吉贝布”。黎族人还将中原地区的优质纤维引入岛内,与黎族地区自产的棉纤维配合使用,既扩充了纺织的原料,又创新织造了新的纺织产品。明人罗日褧在《咸宾录》一书中载:“女工纺织,得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所谓被服及鞍饰之类,粗细有差。”从麻纤维到棉纤维,再到不同棉纤维的合理配用,再到中原色丝、吴绫越棉的巧用,足见黎锦传承的精进发展。

1.吉贝的种植

吉贝(木棉)也叫作“英雄树”,此外还有众多别称。吉贝在海南的种植非常普遍,一般可以生长到20m以上的高度,树皮呈现出灰白色,外形高大挺拔,在开花的季节一片火红,极为壮观。

吉贝开花后结出椭圆形的蒴果,果实成熟开裂后为纵向,五瓣裂,里面有白色的棉絮和许多黑色的种子。当风吹过棉絮夹带黑色种子飘落到潮湿的土地上后,土地上会长出一棵棵小的吉贝树苗。在黎族地区,当他们走在本村的土地范围内,看见一棵棵小的吉贝树苗,便拔几根茅草,打个结在小树苗上,以此说明此树已有主。小的吉贝树大约经过8年后,树上就又能结出椭圆形的蒴果,这些蒴果就归入了自小在树苗上打结的人,这棵吉贝树供打结人和家庭世代受用,其他人是不会采摘的。

如果有人来开垦这片荒地的时候,他们会把已经打过结的吉贝树保留下来。在海南黎族地区的坡地和田埂上,都会生长几十棵大大小小的吉贝树,这些吉贝树并不属于哪一个人,而是根据拥有的主人不同,这里一棵归这家,那里一棵归那家。

吉贝蒴果的成熟有前有后。如果树矮的话,人就站在地上,用竹竿击落成熟的蒴果。如果树木高大,黎族群众就会用勾刀从下往上把树干砍出一个个的凹槽。人就踩着这样的凹槽爬上树去,背部倚在主干上站好,再高举双手,通过绑在竹竿或者是木杆上的勾刀勾下成熟的木棉蒴果。当蒴果纷纷落到地上后,再把这些落下来的蒴果拾进竹筐或藤篓里。当捡满一箩筐后就用扁担挑回家,留下嫩的蒴果等成熟后再来采摘。

2.吉贝的粗加工

采摘回来的蒴果,必须要把宽大的露兜草草席铺在太阳底下摊开,再把收获的蒴果倒在露兜草草席上面摊开晒。等晒过几天后,五瓣的椭圆形吉贝蒴果上面的二瓣会自然开裂,用手把二瓣开裂的蒴果硬皮去掉,里面的棉絮就会剥出来。未干的棉絮由下面三瓣的蒴果硬皮支撑着,太阳直晒蒴果里面的棉絮,等再过一两天的时间,上面的棉絮被晒稍干后就会膨胀和鼓起来,这个时候要赶紧把上面干了的棉絮放入圆柱形的高竹筐里面晒干,避免晒干的棉絮被风吹飞。

去棉籽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十字弹棉竹弹棉花去棉籽。元代王桢在《农书、农器、纩絮门》中记录了:“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的过程。黎族的弹棉花在黎语里面叫作“道”,她们在弹棉花时,是拿着装棉花的圆柱形高竹筐放在太阳底下曝晒,用宽孔竹筛盖住筐口,方便使阳光透射进去。当阳光把覆盖在上面的棉花晒干透后,黎族妇女就会把底下或者里面的棉花翻出来接着晾晒,直到均匀晒透为止。晒透后把圆柱形的高竹筐拿到树荫或者荫凉的屋子里,以便进入下一道的“弹棉花”工序。

弹棉花时,黎族妇女会把十字弹棉竹放在带有棉籽的棉花上面。她们用双手夹住十字弹棉竹后前后搓转,在不断的旋转过程中,竹条依靠弹性把放在上面的棉花弹蓬松,里面的棉籽就落在了筐子底下,棉絮浮在上面,等把表面的棉絮都弹松后再卷筳保存。

收获的棉花经过弹花处理以后变得十分蓬松。因为吉贝种子较小,又呈松散状混在棉絮纤维中,经过晾晒和弹打,这些种子就会与棉絮纤维分离,落在底层。但吉贝的纤维短,又很细很脆,晒干弹松吉贝纤维的过程必须要在可控制飞走的容器里进行。弹松后的棉花是可以直接用来纺纱的,有人手握棉团直接就可以进行纺纱。但吉贝纤维不经卷筳就直接纺纱,会造成棉纱粗细不均、纺纱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因此大多数人都要对弹好的棉絮纤维进行卷筳处理后再用来纺纱。

卷筳也叫作搓条、探条或拘节,黎语也叫“垦贝”。卷筳就是把弹过的蓬松棉纤维卷成细长中空的圆筒状。黎语把这个过程叫作“报论贝”,把卷筳杆叫作“弄告”。由于卷筳时必须用手搓转,所以也叫“搓条”。

卷筳时抓一团晒干弹好的棉花,双手把弹松的棉花摆弄平整平铺在凳子上面。再把卷筳竹放在棉花上面,把棉花卷成长约18cm,直径约2cm的筒状。筒状棉花卷卷好后就把卷筳竹抽出来,把抽掉卷筳竹的圆筒状棉花卷再放入藤萝里,以备纺纱使用。把棉花筐上面晒干弹完的棉花卷筳完后,又拿棉花筐去晒下面的棉花,晒一段时间后又拿回来弹。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潮湿,棉花晒干后如果放一段时间后才纺纱的话,棉花又会吸收水分变潮,那就要重新进行上面的步骤:把剩下的棉花拿高竹筐去晒,晒一段时间后再拿回来弹,晒干、弹松,再次卷筳。如此反复,直到这些棉花都重新处理完毕为止。

第二种去棉籽的方法是用竹子敲打去棉籽。黎女在太阳底下,把一张大的露兜草草席摊开,用山里随处可见的火索麻把三根长约250cm、直径约8cm的木棍的头扎在一起,再把这扎好的三根原木叉开放在露兜草草席上面。她们用一张撒开的渔网挂在三根木棍上面,把籽棉倒在露兜草草席上,用渔网把籽棉罩住,让太阳曝晒棉花。

晒干后的棉花,有些棉籽自然脱落在露兜草草席上。黎女会把渔网掀开一个小口,把一头破开、多个竹片的弹棉花竹竿伸入渔网内,用弹棉花竹竿不停地敲打棉花,使棉籽与棉絮分离。这个工序的作用一方面是把棉花弹蓬松、让里面的棉籽自然脱落,一方面是用渔网把籽棉罩住,防止弹好的棉絮被风吹走。

渔网罩住棉花敲打的时候,棉絮在渔网里飘着但飞不出去。等工作停下后停一会儿,等飘起来的棉絮落下来后,把棉絮装在圆柱形高竹筐备用;或者把圆柱形高竹筐挂在屋檐下,等有时间才用来纺纱。接着再把另一筐棉花倒入露兜草草席上曝晒、再敲打棉花,如法炮制前面的流程。

由于吉贝纤维长度短、强度低的原因,再加上吉贝纤维的表面更加光滑,扭转的刚度大、抱合力差,因此纺纱难度相对比较大。同时,吉贝纤维纺出的纱线质量比较差、可纺性也差,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工,改变吉贝纤维的柔韧性。

吉贝纤维的结晶度在33%,而海岛棉和草棉的结晶度基本上都在54%上下。黎族妇女为了提高吉贝棉纱的成纱质量,往往都会通过“煮棉纱”的工序来提高棉纱的成纱质量。

吉贝棉纱纺出后,要比其他棉花的棉纱多一道煮棉纱的工序。吉贝棉絮韧性差,捻成细纱容易折断,所以一般都是捻成粗纱使用。为了增强吉贝的粗纱韧性,在进入织布前还要煮一煮。煮棉纱时必须煮到用手触摸棉纱有将要“烂”的程度才拿出来晾凉,晾干使用,以此增强吉贝棉纱纤维的韧性。煮过以后的吉贝棉纱,在织布的时候不容易折断。

煮棉纱的具体方法:黎族妇女在三块大小一致的石头上架起铁锅,在锅里加入草木灰碱水,把吉贝棉纱放入锅里煮。等水烧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左右取出(图3-4)。取出的棉纱要拧干,用一根竹子穿起煮过的棉纱,把穿好棉纱的竹竿搭在立起来的两根柱子上。在棉纱的下端还要穿过一根竹子,在这根竹子的两头系上石头或木头等重物压坠,借此绷直棉纱。这样晾晒好的棉纱是绷直的,便于收拢和用于染色、织布。

图3-4 杞方言区黎锦纺纱技艺展示

3.海岛棉、草棉的种植

种植海岛棉和草棉的方法基本上一样,只是海岛棉的成熟周期相对草棉来说要长一些,所以就把这两个品种放在一起加以说明。

因为黎锦的制作周期很长、产品的成品率很低,所以对棉花的使用并不多。黎族妇女往往在种植山兰稻的时候套种棉花,有点“捎带”的意思。

使用种植棉花和海南黎族的土地使用习俗是联系在一起的。1950年前,大部分黎族群众还是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按照黎族人群的早先习惯,他们往往是以山洞的洞穴为居住地,所以,早先的黎族先民是“峒居”的生活方式

“峒”是和山洞的“洞”相通。黎族先民因为采用了“峒居”的居住方式,在集体居住的地方就会有一个管理者,这个管理者就叫峒首。峒首是黎族先民的头领,是海南黎族地区原始居住方式的引领人。黎族的社会组织是以峒为单位的,峒首的社会地位与角色都十分重要。黎族群众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而峒的划分也往往依据河流、山岭、盆地作为界限,峒首往往是一个或者数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相构成,峒首也就是依照其在家庭或者家族中的地位,由血缘集团中的长者或者威望高的人担任。

黎族种植棉花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见,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原始方式相互约定、共同遵守并延续下来的。如果其中有某个或者某些峒出现了违反“规矩”的越红线的做法,往往就会发生争端甚至是战争

明清以后,黎族地区由于铁制工具的大量输入,许多水田被开垦出来,生活相对稳定,他们便在一个地区定居下来。一个氏族或几个氏族居住在一个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有固定的荒山、荒坡,这些土地归全村人所有,每一个村民享有本村土地的使用权。他们对荒山、荒坡的种植采取休耕制。土地种植二三年后,土地贫瘠了便丢荒,再寻找肥沃的土地开垦。等过了几年,落叶、枯枝腐烂后,土地再次肥沃,有人又再来开垦这块土地。

对于土地的开垦,无论是谁,要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事先要在准备开垦的土地范围内用茅草在树干上有间隔地打上结,以此确定计划开垦土地的范围。当别人也在寻找肥沃的土地时,看见树上用茅草打结作了标志,就说明此处已有人捷足先登了,其他人就不会再来开垦这块土地,而是要另外寻找一块肥沃的土地进行开垦。这种土地的使用习俗,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分田到户政策实行才改变。

(1)选地。

要想让棉花的长势良好就必须选地,选地要选择植物生长至少八年以上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地表上残留着厚厚的残枝腐叶,经过开垦后非常疏松肥沃,使用起来效果极佳。在这样的地块上种植棉花的话,就要在前一年的12月底之前选好地,过了12月,就要另外寻找一块十年或八年以上、没有人种植的山地或坡地,人行走在堆得厚厚的残枝腐叶上有一种行走在十分松软的地块上的感觉。找到这块地的黎族人会从腰篓里抽出钩刀,用钩刀挖开一些土,看土质黑而疏松的程度并确定选地的具体位置。他会在选好的地块范围内割一些茅草,在周边的树干或者自行打的木桩上有间隔地打结,以此确定开垦荒山的范围。当别人也在寻找肥沃的土地时,看见了这些树干上的茅草,就知道这种茅草是占用此地的标志符号,说明这块土地已有人占有,就会另外寻找合适的地块。

(2)开垦荒山。

选地好后,就要抓紧时间开荒。一般都是在12月份选地,等到春节后才开荒。1950年以前,黎族人都是砍伐原始森林种植草棉的。到了1950年后,黎族人被要求不得砍伐原始森林了,他们就转而砍伐次生林,在砍出的地块上种植草棉。

开荒的时候,户主会事先约上几位亲戚好友帮忙。一般情况下,原始森林距离村庄都比较远,户主要带上锅和米上山煮饭。在原始森林里,树木直径在30cm以上的材质都比较好,可以用来当棺木,或者是盖房子用的柱子、大梁等。这样的大树一般都会留下来不砍,有些树木粗,长得又高,树叶少不遮阳,就适合留下来。如果树叶遮阳的话,男人们就会爬上树去,用钩刀把树枝削掉,削掉树枝、树叶的树是不会死掉的。

遇到那些树木高大但材质差的,男人们就会用钩刀把树木伐倒。如果树木太大,男人就爬上树去,用钩刀把枝干削掉。

在树与树之间削树枝的时候,如果是爬上了一棵树把树枝削掉,就要从树上下来再爬另外一棵树削树枝,这样的话就比较费时费力。通常黎族人要爬树削树枝的话,就把长木钩挂在树枝上,男人在腰上系一个腰篓,腰篓里插一把钩刀。男人爬上树削树枝后,如果要削临近树木上的树枝,就会使用钩刀钩住另外一棵树的树枝,钩住哪就把人的落脚位置放在那里。他们拿长木钩挂在枝干上后,人就像荡秋千式地荡到另外一棵树上。他们爬上粗的树干上削树枝,等一棵树削好后,再拿长木钩钩住另外一棵树,荡了过去再削一棵。(www.zuozong.com)

在砍树和削树枝的过程中,大家要分开一段距离各砍各的,这样才会让伐倒的树木不至于把临近的人砸伤。倒在地上的树木也要把树枝削掉,腾开计划开垦的土地。倒在地上的树干如果太大,就会整条留着备用(图3-5)。

(3)放火烧山。

到了4月,黎族人看天空上乌云密布快要下雨的时候,就会把地边上的杂草和干柴往里搬,开出一道防火线。到了傍晚,风小后看风向,在风头上点一排火,大火顺着风向烧向开荒后的树木和杂草。早就砍好的树枝和杂草会被烧掉,还有留在地里的粗木柴,经过火烧才更容易晒干。这些干透的大大小小的植物废料,经过这样的燃烧后全部烧成灰烬,灰烬使土地肥沃(图3-6)。

烧过火的土地地下一尺多的地方也被烧熟烧透,躲藏在地下的害虫都会被烧死。等火都熄灭后,黎族人会把未烧尽的木头残骸收拾起来,放到土地旁边当作篱笆墙使用。

1950年以前,黎族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与“砍山栏”,目前,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在黎族聚居的深山区还有个别存在,只是现在他们砍的是次生林,山坡坡度都在25度以下。

图3-5 清代流传下来的黎人耕作的场景

图3-6 黎族人烧山后种植草棉

民以食为天,黎族种植草棉是与“山兰稻”一起套种的。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山兰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黎族人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所以,种植山兰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山兰米是很珍贵的食物,有关资料记载,“其粒绝白”“一家煮山兰饭全村香”。山兰米饭营养丰富,是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用山兰米酿的酒称为山兰酒,由于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茅台”的美誉。然而传统种植山兰稻的方式是以破坏大片的森林、改变土壤结构为代价的。在地广人稀的时候森林可以通过演替慢慢恢复,到了近现代人口增多,给森林和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黎区的生产生活。现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兰稻种植的面积也大不如前。清香扑鼻的山兰饭、香醇的山兰酒也就显得日趋珍贵。

由于黎族女性进行纺织生产使用的棉花不多,所以进行传统手工纺、染、织、绣织造的黎锦就不用开荒种植很多棉花,即使这样,一次收获的棉花也够几年用。她们不会很大面积地种植很多棉花,往往是与其他的农作物一起套种。棉花的种植时间由雨季来决定,4月雨季来临,一场大雨把土地浸透后,就马上开始种植棉花。

(4)播种。

黎族人把草棉棉籽和山兰稻种子放在小藤箩里面,加一些“草木灰”,用水搅拌,把棉籽和山兰稻种子搅拌在一起。之所以要加一些“草木灰”,一则起到杀毒的作用,二则防止蚂蚁和其他昆虫叮咬种子,三则起到增加肥料的作用,四则起到黏固的作用。

过程是这样的:丈夫拿戳穴棒用力把地下戳一个洞,把戳穴棒往前推,洞口扩大,土集中在洞穴的前面,间隔30cm再戳一个洞穴。妻子一只手提着藤箩,一只手抓一些沾着草木灰的棉籽和山兰稻种子,每一种种子,大概是3~5粒,她弯腰把种子放入洞穴里,用一只脚拨土把种子盖上,在拨土的过程中,稍稍把土压实。

烧荒开出的土地播种后,一般过上三五天就会发芽,草棉的发芽和山兰稻的发芽时间大致相同。草棉长到160cm高的时候掐断草棉的芯,草棉就长成一根树干,枝叶少结的棉铃就少,棉花产量就低。草棉长到60cm的时候就掐断棉芯,在主干旁边就长出许多枝条和枝叶,这样草棉结的棉铃多、棉花产量就高。等棉花和山兰稻长到30cm左右的时候,黎族人就会用小铁铲除草,等棉花长到100cm的时候,她们用镰刀割除混生的杂草。

一般情况下,棉花从4月种植到10月采摘为止,她们从不浇水、不施肥,仅除两次草。到了农历10月的时候,黎族女性用手捻刀,一穗穗收割山兰稻,也同时开始采收籽棉。从10月开始采摘棉花,棉花整年都吐絮,只要不把棉花连根挖出来,棉花年年开裂吐絮,但是产量低。如果想棉花产量高,来年春节后,在棉花植株距离地面5cm处,用钩刀把植株砍掉,一场大雨后棉花长出绿叶,除两次杂草后,10月又可以采摘籽棉。

(5)采收。

收获棉花一般要等到10月以后才能进行。因为海岛棉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往往收获的时间会更后一些,大约到12月才能收获。通常情况下,黎族群众要等到棉桃成熟、开裂吐絮以后,才可以采摘籽棉。他们把棉桃摘回家以后,先将壳去除得到籽棉,籽棉也被叫作英棉,籽棉只有去除棉籽后才可以纺纱。

如果棉花开裂吐絮比较少,黎族女性会提一个直径约30cm的藤箩去采摘。采摘开裂吐絮的一朵朵籽棉(无壳的棉花)放在藤箩里面,采摘完后提着回家,把籽棉平铺在一个个簸箕里面,把簸箕放在茅草屋的屋顶上晒干。如果棉花开裂吐絮很多,把直径约40cm的藤箩的绳子挂在双肩上(藤箩在背后),采摘一朵朵籽棉,放在背后的藤箩里面,采摘完后背回家,把采摘的籽棉倒在摊开的露兜草草席上晒,晒干后装在大藤箩里面存放。

4.海岛棉、草棉的粗加工

(1)去棉籽。

棉花加工的第一步就是去棉籽。籽棉只有去除棉籽后,才可以纺纱。因此,去棉籽是棉花粗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在去棉籽之前,要把粘在籽棉上面的杂质除去。采摘棉花的时候,虽然只采摘开裂吐絮的棉花,但是,在采摘和晒干的过程当中,棉花还是会粘上一些杂质。黎族群众在农闲的时候会把装棉花的藤编箩筐搬出来,旁边再放一个箩筐;棉花的粗加工过程一般都是黎族妇女自己来完成。

黎族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抓一把棉花检查看有没有杂质,没有杂质就放入空藤箩里面。如果发现有杂质,就要把杂质除去后才放入箩筐当中。

去除海岛棉和草棉棉籽的方法有手工剥除和使用手摇轧棉机剥除两种。手工剥除的办法比较简单。黎族妇女会抓起一把棉花,把其中的棉籽和棉絮分别出来,把棉絮收集在一起。轧棉机是最为常见的剥除棉籽的机器。黎族地区普遍使用的轧棉机为木质结构,呈“丁”字形,由一根横木、一根直木构成底座。由于横木和直木的底部较宽,所以就具有了较好的稳定性。一般的轧棉机,在横木的两端用卯榫结构进行连接。连接的办法主要是采用平行直立的木柱组成机架,在机架的上方有两根横木轴并列,其中稍有间隙。横木轴的两端有区别,一般情况下,一端稍粗、一端有麻花状木齿,这些木齿可以相互咬合并突出在机架外面。

在轧棉机的木轴上安装有一根用手摇动的曲柄,主要是增加力臂,方便摇动。曲柄的上面安装有一根竹筒套,目的是徒手摇握。

黎族妇女在使用轧棉机时,往往选择把手摇轧棉机放在一张长板凳上,一个人侧坐在轧棉机的直木上,靠自身的体重压住直木,然后再使用右手摇动曲柄,用左手填籽棉(图3-7)。右手摇动曲柄的过程中木轴相向转动,籽棉的棉絮受压并通过咬合的木齿,而棉籽却会因为超过了木齿允许的高度而被阻落,掉在板凳上或者板凳下,轧好的棉絮则通过木轴落于盛放的筐内。

图3-7 黎族妇女的纺棉纱技艺

在操作中,直接采收回来的叫籽棉。籽棉是指由田间棉株上采摘后的棉纤维,还没有与棉籽分离,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籽棉经过轧花处理,棉籽和棉纤维分离后,脱离了棉籽的棉纤维叫作“皮棉”,我们一般称呼为“棉花”的就是皮棉。

轧棉机在脱棉籽的过程中已经把棉纤维弄得蓬松,有些人在纺纱的过程中,还会用手再把皮棉的棉纤维弄得再松散一些,这样就可以直接用于纺纱了。

黎族妇女在进行黎锦生产时,使用的技术手段都比较简单、直接。和其他地区或者民族的纺纱过程略有不同,黎族一些地区的纺纱往往会省略弹花、卷筵的一些工序,并直接进入纺纱过程中,如果技艺不是十分纯熟的话这会造成纺出的纱线粗细不均。

黎族妇女使用手摇锯齿轧棉机进行轧棉。轧棉机通过转动的锯齿对纤维的勾拉和对棉籽的阻留,将棉纤维从棉籽上拉脱。手摇踞齿轧棉机具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轧出的皮棉所含杂质少、短绒率低,纤维整齐度高,便于后面的工序操作,在黎族地区大量存在。

(2)弹棉花。

要弹棉花的时候,黎族妇女会把棉花放入一个藤筐里,用竹筛倒扣盖住藤筐,以免风吹飞走棉花。她们把藤筐搬到太阳底下曝晒,等棉花干透后再把棉花倒入铺在地上的露兜草草席上。弹棉花的时候就拿弹棉弓到装谷糠的藤筐上面,抓一些谷糠擦抹在藤弦上,再让谷糠回落到藤筐里面。经过谷糠擦抹的藤弦,藤弦上面的细毛就被擦抹掉了,藤弦上会粘上一层光滑的油脂,弹棉花时就不容易裹弦。

当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后,黎族妇女就会拨出一些棉花,一手握着弓背把弹棉弓放在棉花上,将弦伏在棉花上面。她们一手抓着竹管,用竹管拉动藤弦,通过藤弦的振动将棉纤维弹蓬松。需要注意的是:弹弓弹棉要均匀用力,要使弹弓的振幅、频率比较一致,在棉纤维上的作用点需要多个联动进行,避免受力不匀。弹棉弓的藤弦要很光滑,这样弹出来的棉纤维才能不绕、不粘、少裹弦。这样的弹棉过程特别适用于弹海南的棉花。

黎族妇女使用的弹棉弓比较小,所以弹棉花的效率也比较低。

(3)卷筳。

海岛棉、草棉的卷筳和吉贝的卷筳是一样,只是相比于吉贝,海岛棉和草棉的卷筳要稍细一些。

加工好的棉花就可以进入纺纱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