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锦历史考析:海南黎族妇女5000年石纺轮传承

黎锦历史考析:海南黎族妇女5000年石纺轮传承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中就海南黎族妇女使用石纺轮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段文字表明,海南黎族妇女使用石纺轮纺纱的历史不但距今有5000年之久,而且至今还在延续使用。而能够在漫长的黎族纺织史中,跨越千年时空,见证海南史前纺织历史的就是5000多年前就开始出现的、新石器时期的石纺轮,石纺轮堪称黎锦最为古老的纺纱工具。依然没有海南新石器时期发现石纺轮的证据。图2-7海南岛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纺轮

黎锦历史考析:海南黎族妇女5000年石纺轮传承

2015年7月13日,《海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记者蔡宁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黎族石纺轮——新石器时期流传至今的纺织‘活化石’”(图2-6)。

文中就海南黎族妇女使用石纺轮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他首先就石质的纺轮进行了陈述:“一个个圆形的穿孔石,承载见证五千多年前的手工纺织史。”对海南黎族石质纺轮的出现给予了明晰的时间界定:“五千多年前”。对于石纺轮,记者蔡宁的采访定位是这样的:“作为海南黎族早期纺织历史的重要物证,是一个纺织时代的古老印记。石纺轮的工作原理,传承了下来,至今仍在演奏着动人的纺声。”这段文字表明,海南黎族妇女使用石纺轮纺纱的历史不但距今有5000年之久,而且至今还在延续使用。

图2-6 庄严肃穆的黎族三月三黎祖大殿祭祖盛典一隅

首先来看看文章中对海南黎族石纺轮来自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表述:“海南黎锦堪称中国棉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这段话的定位缘由,本书已在前面明确提出了见解。随着历史的演变更迭,黎族的纺织技艺得以保留下来,然而我们在海南省博物馆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发现陈列的麻棉织品实物中,年份最早的纺织用品只推定至明代,也就是说,麻棉织品作为以植物纤维为原材料的生活饰物,由于气候、温度及有限的保存条件,在黎族民间已很难找到一套能保存500年以上的麻棉织品。而能够在漫长的黎族纺织史中,跨越千年时空,见证海南史前纺织历史的就是5000多年前就开始出现的、新石器时期的石纺轮,石纺轮堪称黎锦最为古老的纺纱工具。

据史料记载,在大约两万年前,海南岛上开始有频繁的人类活动痕迹,从三亚落笔洞到昌化江支流南阳溪史前文物调查中,考古出土了石核、砍砸器等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晚期遗址,是中国最南端的人类早期活动点。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石器工具也从打制过渡到磨制,在今人看似非常简单的手工劳动变化,古人类却需要经过上万年的跨度。可见,人类智慧的累积过程是何等漫长。

1954年,由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海南岛考古调查工作组,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曾进行过为期半年的考古调查研究工作,在琼南地区不同市县地点先后采集了八十七件新石器,其中就有古老的纺织用具——石纺轮。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对海南陵水桥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使用过的纺轮。

1954年的这支海南岛考古调查工作组在“琼南”采集到了石纺轮,但在报道中并未附图也没有详细的述评,恰恰忽视了和文章题目相关的最为重要的证据,这似乎是缺乏资料实证和有意忽略为之?

“海南省博物馆涂高潮研究员认为,纺轮是新石器时期手工制作绳索或丝线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早期用于抽纱捻线的纺织工具,石质纺轮是用天然石料经磨制成型的,因其形状像个车轮,故名石纺轮。关于人类手工制衣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当时人类利用树皮来制作衣服,直至今天,海南昌江地区还有个别黎族群众沿用了这一古老的制衣技艺,用见血封喉树皮来手工制作树皮衣,这代表了人类早期衣服的雏形。从树皮简单制作到麻纤维的精工细作,同样也经历了从石拍“打制”到石纺轮的“磨制”过程,这可以说是黎族先民制衣技术的一大变革。而石纺轮开始出现在纺织麻衣的时代,充当了这一重要的角色。”这段话中,博物馆的专家也没有回答海南新石器时期出土石纺轮的关键证据,而是引用了黎族制作树皮衣的说法,有点避重就轻。(www.zuozong.com)

再来往下看:“据有关考古资料介绍,古人使用的石纺轮一般利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加工,先把石头表面去皮,再磨成圆形,同时在两边打孔,两边的孔由外大及内小,然后将孔洞中间的汇接点穿通,一个石制纺轮终于完成。”依然没有海南新石器时期发现石纺轮的证据。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黎族文化研究专家林开耀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黎锦专门研究工作。对于石纺轮的发现,他认为:工作石纺轮又称为“纺缚”(纺缚由纺轮和纺杆组成),这种纺织技术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新石器时期就产生了这种技术。这种纺织工具虽然很简单,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很科学,使用也很方便,很值得人们加以关注。它的使用方法、造型等和我们现在的纺织生产车间的纺锭工作原理是一致的,所以说,尽管其结构简单,但是在纺纱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在过去“男耕女织”的时代,黎族妇女在农闲的时候,广泛使用这种方法来纺纱织布,石纺轮的出现,给原始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科学原理,一直沿袭到今天。

行文至此,记者的调查和两位专家的说明,都没有表明“海南省在各种考古发现中,出土或者发现了5000年之前的石纺轮”!所以,这篇文章的严肃性也就无法保证。

本文作者在海南的南部确实看到过黎族妇女采用石纺轮纺纱的场景,但黎族妇女5000年前采用石纺轮纺纱的确切证物、出处都还只能是臆断而已。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海南省博物馆的陈列当中。图2-7是作者在海南省博物馆的展厅中看到的唯一一个展示的石纺轮!展柜上的标牌上写着“新石器时期”!遍查博物馆的类似陈列,最少也会标注具体的发现时间和地点,但这个重要的、能够说明海南岛黎族妇女5000年前就能采用原始的石纺轮纺纱的技艺实物,就这样被记者、学者、专家和省一级的博物馆通通忽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本书对石纺轮以及因为石纺轮的出土可以说明海南的纺织历史前置的重要物证亦难以为继,调研工作就只能到此为止。

图2-7 海南岛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纺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