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地名考略与沈信卿先生文集

春秋地名考略与沈信卿先生文集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置卞县,属鲁国。史佚因请择曰[日]立叔虞。汉《地里[理]志》有中都县,后汉志同。服虔云近郑之地。僖二十八年,敛于。汉《地理志》魏郡内黄县,应劬[劭]曰,春秋晋侯、吴子会于黄池,今黄泽在西。

春秋地名考略与沈信卿先生文集

吴 沈恩孚 辑录

卷 一

服虔云:河南有鼎。中观云:置九鼎孟、郏、鄏,即王城之别名矣。王城。

史记》: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贾逵曰:泽,邑名,即狄泉也。僖廿九年,狄泉。

服虔云:阳城,樊仲山父所居,故名阳樊。僖二十五年,阳樊。

服虔以三涂为道。昭四年,三涂。

服虔曰:前读为泉,即泉戎,地在伊阙南。昭二十三年,前城。

贾逵曰:泽,即翟泉也。昭二十三年,泽邑。

班固曰:尸乡,殷汤所都也,故有汤享。昭二十六年,尸氏。

《说文》云:冯,姬姓国,今范阳李泽,中有冯水,即故冯地,古冯夷国。定六年,冯。

冯衍《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黎是也。《史记》;郑公十六年伐韩,败韩兵于负黍;郑君乙二年负黍反,复归韩;《韩世家》:宣惠王十九年,秦拔我阳城负黍;又《楚世家》:悼王九年伐韩取负黍。定六年,负黍。

卷 二

《史记》:武王十一年周公旦于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又《史记》云,从郭出鲁奄中;贾逵云:少昊居穷桑,登为帝。鲁。

《史记》作笙读。贾逵曰:鲁地,句读也。庄九年,生窦。

《史记》:周安王二年,三晋伐楚,至乘丘而还。庄十年,乘丘。

尚书大传》:周初淮浦、徐母并起为寇,伯禽伐之于费,作《费誓》。《史记》作《盻[肸]誓》。贾逵、《索隐》皆以费音同秘。僖元年,费。

《史记·曹世家》:顷公亡,迁于卞邑。汉置卞县,属鲁国。僖十七年,卞。

卷 三

班固曰:海岱临溜之间,亦一都会也。商。

服虔云:蒲姑、商奄,滨东海者也。蒲姑齐也,商奄鲁也。昭九年,蒲姑。

汉有贝丘县,属清河郡。应劬[劭]曰:齐襄公田处。庄八年,贝丘。

《史记》:齐桓公与鲁会柯而盟。庄十三年,柯。

卷 四

《史记》:周成王与弟妹虞削相为珪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曰[日]立叔虞。于是遂虞封于唐。唐在河[“河”字衍]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晋。

服虔谓唐人即刘累。《尚书大传》曰:大而高平者曰太原。昭元年,大夏。

贾逵曰:陉庭,翼南鄙邑名,亦谓之陉城。《韩世家》:桓惠王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桓二年,陉庭。

采桑,《史记》作齧桑。《晋世家》:献公二十五年,晋伐翟以重耳故,翟亦击晋于齧桑。服虔以为翟地。《魏世家》:襄王十二年,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于齧桑。僖八年,采桑。

卷 五

贾逵曰:孟门,晋隘道。襄二十三年,□□[孟门]。

《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后九年伐赵,取中都、西阳、安邑。《六国表》:赵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都、西阳、安邑。而《赵世家》则云:秦取我西都及中阳。一事而互异,盖《世家》误也。昭二年,中都。《史记正义》世家注:西都即中都,中阳即西阳,是矣。

汉《地里[理]志》有中都县,后汉志同。

服虔日[曰]:魏晋地榆卅里名,后谓之榆。《史记》秦庄襄二年,蒙骜攻赵,拔榆次,取三十七城,还定太原,是也。昭八年,魏榆。

汉《地理志》:太原郡有邬县,为司马弥牟邑。《史记》:曹参从韩信击赵相夏说于邬东,大破之,又围赵别将于邬城中。昭二十八年,邬。

汉《地理志》:太原郡榆次有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之邑。同年,涂水。

汉《地理志》:太原郡孟县,盂,晋丙邑。同年,盂。

汉书》:武帝元封四年,上幸太原,赦汾阳、夏阳、太原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无出今年租赋。同年,杨氏。

《史记》:赵献侯徙居中牟;又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定九年,中牟。

卷 六

《史记》曰:桓公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桧卒献十邑,竟国之。班固《地理志》: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桧之地。班固曰:今河南之新郑及荥阳成皋、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之分也。汉志长社县属颍川县。应劬[劭]曰:宋之长葛也,其社中树暴长,因更名;《后汉书》长社县有长葛城。隐五年,长葛。

郑玄曰:自平帝以后,荦泽塞为平地,荥阳人犹谓其地曰荥。宣十二年,荥泽。

水经注》:洧水东迳阴坂,小水有梁焉,俗谓是滴参辰口。

服虔曰:水南曰阴,参与阴声相近而转;又晋居参觜之分,郑处大火之野,军师所次,故滴得望名焉。襄九年,阴坂。

《史记》:秦,嬴姓,其分封有修鱼氏。襄十一年,萧鱼。

《史记》:秦湣王十二年攻魏,围雍氏。襄十八年,雍梁。

《史记》:沛公与秦南阳守庄齕战于犫东。昭元年,犫。

卷 七

《史记》: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康[庚]、管叔,放蔡叔,以武庚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汉书·地理志》曰: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六监。《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邹阳曰,邑号朝歌。墨子回车卫。□[卫]

《史记》曰:商桓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翟,为卫筑楚邱,之[立]戴公弟毁为卫君。班固《地理志》:山阳郡城武县有楚丘亭,商桓公所城,迁卫文公于此。僖二年,楚丘。

司马彪曰:牧野去朝歌十七里,战国为汲。秦纪庄襄三年蒙骜攻魏汲,拔之;又始皇七年骜兵攻汲是也。隐五年,牧[汲]。

《史记》:孔子去陈至蒲,会公叔氏以蒲叛,止孔子出,遂适卫。灵公问,蒲可伐乎;曰可。公曰,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

服虔云近郑之地。桓十八年,首止。

《史记·赵世家》:成侯十年攻卫取鄄。汉置鄄城县,属滴阴郡。庄十四年,鄄。

汉志,共县故国,小山淇水所出。闵二年,共。

《史记》:孔子自匡至蒲。僖十五年,匡。

敛盂,《史记》作敛于。僖二十八年,敛于。

《夏本纪》:鲧纳有莘氏之女。僖二十八年,有莘之墟。

《史记》年表,孝文帝十年,以商相召平之子奴为犁侯。哀十一年,犁。

汉《地理志》魏郡内黄县,应劬[劭]曰,春秋晋侯、吴子会于黄池,今黄泽在西。《史记》曰:伐宋,取黄池;《史记》:韩昭侯二年,宋取我黄池;又《魏世家》:惠王十六年侵宋黄池,宋复取之。哀十三年,黄池。

卷 八

《史记·楚世家》:熊绎五传熊渠,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疵为越章王。张莹曰:句亶,今江陵,盖即郢也;汉地里[理]曰:南郡江陵县,故楚郢都。楚。

汉《地理志》:楚王畏吴,自郢徙若,寻复还郢。定四年,□[若]。

汉志曰: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改名。桓十三年,鄢。

《史记》:周公辅成,封其弟季载于冉。孔氏曰:冉,亦作,或作那,皆读曰然,今那口也。庄十八年,处。

《史记》:秦惠王二十四年伐楚取召陵。僖四年,召陵。

《史记》: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攻楚方城。僖四年,方城。

《史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汉六年高祖伪游云梦。宣四年,□[云]梦中[“中”字衍]。

《史记》:考烈王元年,秦取夏州。宣十一年,夏州。

卷 九

贾逵、服虔并以邓为国。成九年,邓。

《史记·齐世家》:灵公十九年令公子光会诸侯,盟于钟离。又《楚世家》,平王时候之边疆,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钟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攻楚,遂拔钟离、居巢。楚恐而城郢。成十五年,钟离。

《史记》: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汾陉,拔之。襄十六年,汾。

《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昭四年,夏。

《书大传》释《禹贡》大方山,一名章山。即吴人与楚夹汉之豫章也。昭六年,豫章。

《史记》:楚灵王七年就章华台,贾子翟王使,使之楚,楚王夸之章华台,三休乃止,因谓之三休台。东方朔日[曰],楚王起章华之台而民散,是也。昭七年,章华之台。

秦二世二年,遣长史司马欣、董翳击盗,杀陈胜于城父。汉五年,刘贾军从寿春屠城父至垓下,寻置城父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昭九年,城父。

汉志,汝南有吴房县。孟康曰:吴房,本房子国,楚封吴夫概于此,为棠谿氏,以封吴,故曰吴房。定五年,棠谿。

卷 十

《史记·宋世家》云:武王克殷,微子启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牛,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服虔云:相土居商邱,故汤以为国号。郑康成曰:商国在太华之阳。宋。

汉《地理志》:蒙县有获水,首受菑,东南迳彭城,入泗。庄十二年,蒙泽。

汉《地理志》曰:古葛国,今梁国宁陵县之葛乡,正与蒙毫[亳]相近也。春秋皆为宋邑,亦名薄。庄十二年,毫[亳]。

《史记》谓之明都。僖二十八年,孟诸。

汉《地理志》:陈留封丘县,孟康日[曰]《春秋传》败翟于长丘,今翟沟是。文十一年,长丘。

《史记》:楚共王拔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又《韩世家》:文侯二年伐宋,至彭城,执宋君。成十八年,彭城。

《史记·郑世家》,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又秦蒙骜拔魏雍丘;秦二世二年,沛公、项羽自定陶西略地,破秦于雍丘;曹参南攻雍丘,击李由军破之。汉置雍丘县,属陈留郡。哀九年,雍丘。

《史记》:陈胡公满者,帝舜之后也。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郊特牲》云:天子封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郑玄以此谓杞宋为二王之后,蓟、祝、陈为三恪。《史记》: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沩汭,其后因为姓,姓妫氏。武王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陈。

《史记》:汉王败于彭城,还军砀西,过梁地至虞。汉置虞县展梁国。同前。

服虔曰:濮,水名也。隐四年,濮。

《史记》世家、汉《地理志》并云,叔度封上蔡。《史记·蔡世家》云:周公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之于蔡。蔡。

汉《地理志》:新蔡县,蔡平侯徙此。昭十三年,蔡。

服虔云:蔡使楚,进疆于故江国与汝水之间。哀元年,蔡。

《史记》:成王封周公旦子靖渊为邢侯。邢。

卷十一

《史记》:秦之先柏翳佐禹平水土,赐氏嬴氏;后有大骆生非子,非子居犬丘,为周孝王主马汧、渭之间,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又《史记》:秦嬴三传秦仲,厉王无道,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宣王时,秦仲死于戎,宣王命其子庄公为西垂大夫,居其故西犬丘,生襄公。周室东迁,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生文公。文公东猎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文公立四十四年,为鲁隐公元年,入春秋。秦。

《史记》:文公五十年卒,葬西山,子净公之长子立,是为宁公;宁公二年徙居平阳,是为鲁隐公九年也。同前。

《史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时鲁庄公十七年也。《史记》曰:平王东徙,赐襄公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卒。文公十六年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乃《诗谱》云,秦襄公横有周西都宗周畿内八百里之地,东至迤山,在荆岐终南惇物之野。同前。

《史记》:厉公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攻大荔,取其王城。徐广曰:今之临晋也。僖十五年,王城。

贾山谓其自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苑囿益广益。僖三十年,具囿。

秦纪,秦宁公出子皆葬衙。《史记》:秦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正义》:彭,戎号也,即彭衙,文公尝于其地置泉县;汉改置粟邑及衙县,属左冯翊。文二年,彭衙。

《史记》:晋襄公三年,秦使孟明伐晋,取晋汪以归。文二年,汪。

汉志,泾水出并头山,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成十四年,泾。

《史记》:秦景公十八年,晋悼公败秦军,追度泾,至棫林而还。襄十四年,棫林。

《史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乃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吴越春秋》:古公病,二子托名采药衡山,遂之荆蛮。古公卒,二子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句吴,荆蛮义之。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川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史记》又曰:太伯无子弟,仲雍立,三传周章,是时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而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

《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季历。吴。(www.zuozong.com)

《越绝书》:吴大成,阖闾所造,周回二百一十步二尺。《史记》:阖闾十五年,越伐吴,败之故苏。《越绝书》: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子胥谏,夫差不听,曰,吾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史记》:子胥曰,抉吾目悬吴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也。同前。

《汉书·地理志》:豫章艾县有修水。哀二十年,艾。

《史记》:越,禹之苗裔,本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守禹之祀。汉地、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其君禹,后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司马迁曰: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韩诗外传》:廉稽告荆王曰,夫越亦周家之列封也,不得处于大国,是已自无余以下二十余世,至允常。《吴越春秋》:勾践归至越,与范蠡谋定国立城。范蠡曰,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缺西北,以示服吴,实欲取吴也。城阮[既]成,而怪山自生,本琅琅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范蠡以为昆仑之象,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门,立增楼冠其山巅以为灵台,起离宫于淮阳,宿台在于高平,驾台在于成丘,立苑于乐野,燕台在于石室,齐台在于襟山。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室于冰厨。《越绝书》:龟山起怪游台,东郭外小城曰冰室,齐于稷山,更驾驰于离丘。《越绝书》:勾践平吴,霸关东,从琅琅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地理志》曰:有禹冢、禹井,本越国也,武帝元鼎五年灭东越,无余绝祀。越。

贾逵曰:书序言淮夷与奄同伐,此徐奄连文,盖商即淮夷也。服虔曰:此徐即鲁公所伐徐戎也。昭元年,徐奄。

卷十二

郑氏曰:曹在济阴定陶,去王城八百里。《诗谱》曰:在雷夏荷泽之野,昔尧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于雷泽,民俗始化,其风厚重多君子,务稼积,薄衣食,以致蓄积,夹于鲁、卫之间。《齐世家》:苏代曰,有陶、平陆,梁门不开。曹。

《史记》:武王求虞仲[“虞仲”应为“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已君吴,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又曰:予读春秋古史,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地理志》:河东大阳县,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虞。

贾逵曰:虢仲封东虢,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史记》:幽王时有虢石父。蔡邕《郭有道碑》文曰: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实有懿德,文王咨之,建国命氏,或谓之郭。班固则又谓之北虢。汉志曰:北虢在大阳,是也。虢。

赵岐曰:邹本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号曰邹。《史记》:吴夫差九年会邹,伐鲁、邾。□[邹]。

《史记》: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那,上邹峰山,诸儒刻石,纪秦功德。文十三年,绎。

《列女传》:齐人杞梁袭莒战死,其妻哭于城下,七日城为之崩。苕[莒]。

应劭曰:淳于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隐二年,密。

《史记·陈杞世家》: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祀。杞。

班固曰:春秋时徙鲁东北。服虔云:春秋前以黜陟之法,进爵为公。同前。

《地理志》曰:故许国,文叔所封。许。

昭四年,浑罕曰,蔡及曹、滕其先亡乎。服虔注曰,齐景亡滕。《史记》言春秋六世楚灭滕。膝[滕]。

《史记·齐世家》:田常执简公子徐州。贾逵曰:徐州,陈氏邑。后汉志;薛县本国,六国时曰徐州。薛。

应劭曰:邳在薛,后徙此,故曰下邳。昭元年,邳。

《史记》: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诗谱》:文王为西伯,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雍、梁、荆、豫、齐、扬之人咸被其德,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之采邑,施先公之教于已所职之国,其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台南。《史记》:武王灭纣,封台公,公[居]北燕。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诗谱》曰: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时召伯是也。《史记》:山戎伐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时。《史记》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张守节《正义》曰:召公始封,盖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蓟之名,则以地有蓟丘。

《燕世家》:王喜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王亡徙居辽东。燕。

汉《地理志》曰:濡水于曲逆城东南曲而西流,入于祁水,故名曲逆。□年,濡上。

卷十三

《潜夫论》曰:申在宛北序山之下。《史记》:幽王以申侯女为后,生太子宜臼,即而嬖褒姒,废申后及太子,而立褒姒子伯服。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幽王骊山下,太子立,为平王,遂东迁焉。隐元年,申。

汉志,东虢在荥阳。贾逵曰:虢叔以封东虢,制是也。

汉志,河南郡荥阳县,应劭云,故虢国,有虢亭。隐元年,虢。

汉《地理志》:沛郡有向县故国,《春秋》莒人入向,即此。隐二年,向。

贾逵曰:极,戎邑也。隐二年,极。

《管蔡世家》称郕叔武,文王子,武王之母弟。《说苑》:孔子游于郕之野。□[郕]。

《地理志》曰:本戴国,莽曰嘉谷,用秦名也。应劭曰:章帝改名考城。隐九年,戴。

汉置新息县,属汝南郡。应劭曰:古息国,后东徙,故加新。年[隐]十一隐[年],息。

临晋,汉县,属冯翊郡。《地理志》曰:有芮乡,古芮国也。枢[桓]三年,芮。

《诗谱》曰: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东,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昔舜耕历山,陶于河滨,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一帝一王,俭约之化,于时犹存。汉置河北县,属河东郡,《地理志》曰:《诗》魏国也。桓三年,魏。

《史记》:黄帝末孙陆孙之后封于黄。桓八年,黄。

应劭曰:邓,侯国也。桓七年,邓。

《魏世家》:文侯六年城少梁。秦纪,秦取魏少梁。桓九年,梁。

汉志,江夏竟县有郧乡,楚郧公邑。应劭曰:江夏云杜县有郧亭,即若敖娶处。桓十一年,郧。

《史记》:楚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汉为州陵县,属南郡。桓十一年,州。

《史记》:沛公攻湖阳,下之,汉为县,属南阳郡。《地理志》曰,故廖国。桓十一年,蓼。

汉置牟县,属泰山郡。《地理志》曰,故国也。桓十四年,牟。

宁陵,汉县,属陈留郡。应劭曰,故葛伯国。桓十四年,葛。

《史记·齐世家》桓公二□[年]灭郯,此误以谭为郯。庄九年,谭。

刘向《新序》:郭为北燕之地,与齐接壤。庄二十四年,郭。

《史记》:始皇二十五年,秦置骊邑,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于丽邑,即骊戎故城也。汉置新丰县,属京兆郡。《后汉志》:新丰,故骊戎国。《史记》周记,犬戎杀幽王骊山下;始皇二十七年作甬道,自咸阳至骊山;又始皇营葬于骊山,役徒七十万人。庄二十八年,骊戎。

公、谷及刘氏、贾氏皆言鄣为纪之边邑。庄三十年,鄣。

《史记》,祖乙迁邢。司马贞曰,邢,音耿。《地理志》有耿乡,古耿国也。闵元年,耿。

《史记》:霍叔处,武[文]王第八子,封子霍。《魏世家》:慎子徙居霍。闵元年,霍。

汉阳都县,属城阳国。应劭曰,故阳国也。闵二年,阳。

潞县,汉置,属上党郡。《地理志》曰,古潞子国。服虔曰,皋落,赤狄之都也。闵二年,东山皋落氏。

安阳县,属汝南郡。应劭曰,安阳有江亭,故江国。僖二年,江。

《鲁颂》曰:戎狄是膺,舒荆是惩,则莫我敢承。郑氏笺曰:鲁僖公与齐桓公举义兵,北当戎与狄,南艾荆及群舒,天下无敌御也。僖三年,舒。

汉轪县,属江夏郡。轪音义。《地理志》:故弦国也,为楚所灭。僖五年,弦。

 汉志,阳安县,属汝南郡。应劭曰:阳安有道亭,故道国。僖五年,道。

西平,汉县,属汝南郡。应劭曰:有柏亭,故柏国也。僖五年,柏。

卷十四

《史记》: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王骊山下。《史记》:夫差七年败齐师于艾陵,道至缯。僖十四年,缯。

汉志,随县,故厉国。僖十五年,厉。

《史记》:皋陶之后,或封英六。张衡赋曰:皋陶迈而种德兮,树德懋于英六。司马迁《英布传赞》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僖十七年,英氏。

汉置南顿县,属汝南郡。汉志曰,故顿子国,姬姓。应劭曰: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故城尚在。僖二十三年,顿。

郑众、贾逵皆以二叔为管、蔡。马融以为夏殷叔世。僖二十四年,雍。

《史记》武王克商入,立于社南,毛叔郑奉明水。僖二十四年,毛。

《周本纪》:武王入商纣宫,周公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史记·魏世家》云: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为毕姓。《史记》曰:其后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裔孙曰毕万,事晋献公。刘向言文、武、周公葬于毕。《诗》郑注,毕,终南之道也。僖二十四年,毕。

《韩诗外传》:成王戏弟,以桐叶圭封之。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应声而对之曰,应侯。《吕氏春秋》、《史记》皆以为叔虞。汉父城县,属颍川郡。《地理志》有应乡,古应国。僖二十四年,应。

汉期思县,属汝南郡。师古曰,故蒋国。僖二十四年,蒋。

《楚世家》:熊绎五传为熊渠,渠长子康早卒,中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弟熊延代立。汉置秭归县,属南郡,《地理志》古夔国。僖二十六年,夔。

汉黔陬县,属琅琊郡,《地理志》故分国也。僖二十九年,分。

《史记》:蔡昭侯十三年,与晋灭沈。汉置平舆县,属汝南郡。应劭曰,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后汉书》曰,沈,姬姓。文三年,沈。

《史记》:楚昭王五年,吴伐楚,取六。《地理志》,六县,古国也。文五年,六。

汉蓼县,高祖封孔裒为侯,邑寻,属六安国。《地理志》故国也。文五年,蓼。

汉锡县,属汉中郡。应劭曰,音阳。师古曰,即《春秋》之锡穴也。文十一年,康锡穴。

《史记》:吴公子光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文十二年,巢。

《史记》:秦昭襄王二年与楚上庸,又三十四年秦与韩、魏上庸地。汉置上庸县,属汉中郡,后汉因之。文十六年,庸。

《史记》:楚文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文十六年,百濮。

《史记》云:黄帝下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一曰元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汉书》曰:黄帝之子青阳,其子孙名挚,是为少皥。汉置郯县,为东海郡治。《地理志》曰,故郯国也。宣四年,郯。

《史记》:楚王无疆谓齐威王使者曰,愿齐之试兵营地,以聚常郯之境。司马贞曰,常,田文封邑也;汉置良城县,属东海郡。师古曰,即晋将会吴处也。昭十二年,良。

《史记》:太公封营丘,莱人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故与齐争国。汉属东莱郡,有莱山。宣七年,莱。

汉志曰,蔡阳县之上唐乡,故唐国也。唐[宣]十二年,唐。

汉壶关县,属上党郡。应劭曰,黎,侯国也,今黎亭是。宣十五年,黎。

汉志,河南新城县曰蟹中,故蟹子国。成六年,蟹氏。

《史记》:魏伐赵,赵与韩共击魏,战于南梁。汉置梁县,属河南郡。成六年,梁。

贾逵曰:羿之先祖,世为先王射官,帝喾赐羿弓矢。襄四年,有穷。

汉嘉光县,属北海郡。应劭曰:古灌国,禹后,今灌城是也。师古曰:,音斟,后汉改属乐安国。襄四年,斟

汉平嘉县,属北海郡。应邵[劭]曰:古寻国后,今亭是也;后又置斟县,亦属北海郡,后汉废。襄四年,斟寻。

汉傅阳县,属楚国。《地理志》故偪阳国也。师古曰:偪,音福,后汉属彭城国。襄十年,偪阳。

元父,秦县,汉因之,属东平国。《地理志》有邿亭,故诗国,后汉属任城国。襄十三年,邿。

贾逵曰,武丁灭豕韦,以刘累之后代之。韦孟述祖诗曰:豕韦之后,衰周尚存。襄二十四年传[“传”字衍],豕韦。

汉鲁阳县,属南阳郡。《地理志》曰:有鲁山,故鲁县,御龙氏所迁,滍水所出,东北至定陵入汝。襄二十四年,鲁县。

刘炫述贾逵之言曰,成王封尧后为唐、杜二国。襄二十四年,唐、杜。

汉置汝阴县,属汝南郡。《地理志》曰故胡国。襄二十八年,胡。

郑氏以为周王夷厉之时,鄠公不务政治,而好衣服,大夫作羔裘之诗以刺之,凡四篇,皆鄶风也。其后郑武公灭其国而处之。襄二十九年,鄶。

汉置畔观县,属东郡。应劭曰,夏国也;后汉建武三年改封周后姬常于此,日[曰]卫国,因为卫国县。《平准书》河决观。昭元年,观。

《史记》云:启立,有扈氏不服,故伐之。汉置鄠县,属有扶风。《地理志》:古国,夏启所伐,有扈谷亭。昭元年,扈。

姺,一作侁,先典切。《说文》云,商诸侯为乱者。昭元年,姺。

《史记》:赵敬侯伐中山,战于中人。两汉志皆云,唐县有中人亭。徐广以为在唐县之东北,是也。昭十二年,中人。

《史记》: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与战于肥下,却之。汉志,肥累县,属真定国。《地理志》曰,古肥子国也,后汉省。汉志,辽西有肥如县。应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之于此。昭十二年,肥。

前汉志下曲阳注,应劭曰:荀吴灭鼓,今鼓聚昔阳亭是也。《史记》,赵攻,文王十六年,廉颇攻齐,拔昔阳。昭十五年,昔阳。

汉吴房县,属汝南郡。孟康曰,以楚封吴王弟夫概于此,故曰吴房。两汉、晋志皆作房字。昭十三年,房。

《史记》:秦迁白起于阴密山,汉置阴密县,属安定郡。《地理志》,《诗》密人国有嚣安亭,后汉省。昭十五年,密须。

汉置司吾县,属东海郡。应劭曰,古国钟[钟国]也,后汉属下邳郡。昭二十八年,钟吾。

汉舒县,属庐江郡。后汉志,舒县有桐乡,古桐国也。《列仙传》桐君族谱曰,楚东小国。定二年,桐。

汉置封丘县,属陈留郡。定四年,封父。

《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郑笺:顾、昆、吾皆已姓,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哀十七年,昆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