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至元通宝钱之前,我得先啰唆几句,有元一代的通货是以钞币为主的。虽然也曾有过钞钱并用,这只是断续之事。所以铸制古钱在史志中只有两见:一是元武宗海山在至大年间,铸有汉文的至大钱和八思巴文大元钱。再一就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至正年间,铸有汉文的至正钱。然而以往无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元代古钱,自元世祖以来,无论是哪位当朝的帝王,都铸有各自的年号钱,并无一例外。如此繁多的古钱,加之史志中未载,所以对于研究和收藏元代的古钱来说,并非易事。
近十多年来,我在赤峰市内的古玩地摊上,也曾购得一些元代古钱,由于品类不全,数量有限,所以只能是手里有什么钱就介绍什么钱了。
至元通宝钱,这里的至元是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号。“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为至元……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①
(一)汉字至元通宝钱。
钱为铜质,铸制良好,面背肉好具周郭。古钱的表面,布有草绿色锈蚀,地张上的锈蚀色泽较重。在周郭及钱文的顶部,已露出了铜红色的光泽。
钱文排序为直读。钱文书体为真书体,端庄规范。钱文结体,“至元”二字与周郭无连接。“寳”字只接轮郭。“通”字不仅与周郭均有连接,而且走之上的“甬”字,其中间一竖笔画,并未做到贯通两横笔画。
钱径为2.7厘米,穿径为0.7厘米,郭厚为0.13厘米;重为6.8克。该钱当为折二钱。
背文光素。(附:钱拓A)
这枚至元通宝汉文钱,应为纪念类古钱。
(二)汉文至元七年钱。
钱为铜质,铸制良好。面背肉好具周郭,郭钱与钱文清晰规整。古钱的表面布满墨绿色锈蚀,只是在轮郭的边缘上有些暗红色铜质光泽。
钱径为2.3厘米,穿径为0.51厘米,郭厚为0.1厘米;重为3.5克。
钱文排序,为直读。钱文书体,为真书体。钱文结体,“至元”二字与周郭无连接关系。“七”字和“年”字,均与周郭连接。“至”字,自上而下的第二横笔画末端的一点笔画并不明显。“年”字正中的一竖笔画,其末端的收笔处不为垂直而书,而是向右微弯而书。这枚至元纪年钱,确为元世祖至元年间之钱,当为供养之钱。
背文光素。(附:钱拓B)
(三)八思巴文至元通宝钱。(www.zuozong.com)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封授吐蕃萨斯迦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正式颁行,称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②用八思巴文来铸制至元通宝钱,这是在元代的钱文中最早使用八思巴文践行之例。我存有三品八思巴文至元通宝钱。
钱均为铜质,铸制良好。面背肉好具周郭,其中只有平钱的周郭为阔缘狭郭式。古钱的表面,布有灰褐色的锈蚀,且均可见有微红色的铜质光泽。均为光背。
钱文排序,为直读。钱文结体,端庄方正。四钱文,不与周郭相连接。
折三钱,钱径为3.1厘米,穿径为0.8厘米,郭厚为0.1厘米;重为7.8克。(附:钱拓C)
折二钱,钱径为2.7厘米,穿径为0.7厘米,郭厚为0.1厘米;重为5.6克。(附:钱拓D)
平钱,钱径为2.5厘米,穿径为0.5厘米,郭厚为0.15厘米;重为6.8克。(钱拓E)
上述古钱,应为官铸之钱(官责寺铸),是纪念类之钱,是元世祖的至元年号钱。
此外,我还有一枚八思巴文小平钱。面文上的文字,与上述八思巴文至元通宝的文字多有不同。因为以往的钱谱,已将它界定在八思巴文的至元通宝钱谱之内,我尚未请人赐教。今也将其钱拓附后,并将有关的数据记述如下。
小钱为铜质,铸制精良,面背肉好具周郭。古钱的表面,布满黑褐色锈蚀。
钱径为1.8厘米,穿径为0.4厘米,郭厚为0.13厘米;重为3.5克。(附:钱拓F)
注释: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蒙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