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阜昌通宝钱漫笔:解读史载文字,考察阜昌钱币

阜昌通宝钱漫笔:解读史载文字,考察阜昌钱币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再次阅读这段24个言简意赅的史载文字后,感觉在研讨阜昌钱币前,最好应该先弄清如下三个问题。③“天会十五年,诏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遂迁豫家属于临潢府。皇统二年,进封曹王,六年薨。”④阜昌钱币,就是“豫称大号凡八年”此间所铸制之钱。阜昌通宝钱,在一些方家们的谱录中,已知有真书体和篆书体,为真、篆两种,我只购得真书体一品。

阜昌通宝钱漫笔:解读史载文字,考察阜昌钱币

我在赤峰市内的古玩地摊上,多年来曾先后购得数枚阜昌钱币,经查阅史志,只在《金史》中见有如下二十四字的记述:“金初用辽、宋旧钱,天会末,虽刘豫‘阜昌元宝’‘阜昌重宝’亦用之。”虽然以往方家们已认定,阜昌钱是“刘豫之钱”,是“伪齐国之钱”,但在某些古钱的谱录中,要么不载,要么记载不确。

我再次阅读这段24个言简意赅的史载文字后,感觉在研讨阜昌钱币前,最好应该先弄清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金代初年,在没有本朝自铸的钱币时,曾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仅借用辽、宋的旧钱,虽是刘豫之钱亦可用。这里已说明,刘豫之钱,既不属于辽、宋之钱,也不是金朝“钱监”所铸之钱,那么这是哪个朝代之钱呢?

第二,金初借用辽、宋之钱时,并未说明借用到什么时候。而用刘豫之钱时,则注明只能用到金代的天会末年(1136—1137),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这段史载中,所用“虽刘豫”一词,我理解似有两层用意:一层是金朝的统治者们,对刘豫有“亲和”之意;另一层是金朝的统治者们,对刘豫有“见外”之心。

为了具体地介绍和记述,我购得数枚阜昌钱币,在介绍和记述之前我们还是先弄清楚以下问题为好。

“刘豫,字彦游,北宋景州阜城人(今属河北省)。宋元符进士。政和二年(1112)召拜殿中侍御史,宣和中判国子监,除河北提刑。建炎二年(1128),知济南府。受金人利诱,因杀守将关胜降金……四年(1130),被金人册立为帝,‘国’号‘大齐’。”

“天会八年(1130)九月,金太宗完颜晟诏曰:今立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国之子……备礼册命,立豫为大齐皇帝。都大名,仍号北京……以辛亥年为阜昌元年(1130)……阜昌二年(即天会九年)齐国迁都于汴。”

“天会十五年(阜昌七年),诏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遂迁豫家属于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皇统二年(1142),进封曹王,六年(1146)薨。”

阜昌钱币,就是“豫称大号凡八年”此间所铸制之钱。

阜昌通宝钱,在一些方家们的谱录中,已知有真书体和篆书体,为真、篆两种,我只购得真书体一品。(www.zuozong.com)

钱为青铜质,铸制良好,面背肉好具周郭,且为阔缘狭郭式。钱币的表面,除布有黑褐色的包浆而外,其间还可见有少许斑驳的草绿色锈蚀。

钱径为2.9厘米,穿径为0.7厘米,郭厚为0.12厘米;重为6.7克。该钱当为折二钱。

钱文排序为直读。钱文书体,为真书体。钱文结体,典雅秀美。四字钱文中,只有“阜”字呈上下连轮接郭,似顶天立地之势,其他三字既不连轮也不接郭。

背文光素。

附:钱拓。

注释:

①《金史》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三。

②《中国历史大辞典·宗史·刘》

③④《金史》列传第十五·刘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