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史志,用“大康”一词作为年号者,有史以来,唯有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第三次改元易名时启用。其时间为1075—1084年。大康年号钱,就是辽道宗大康年间所铸制之钱。
上石匠山村辽代钱币窖藏中,共出土大康年号钱22枚。因为其中有大康通宝钱和大康元宝钱之分,所以分别以通宝钱和元宝钱加以记述。
大康通宝钱,在这批出土的大康年号钱中,为数最多,共出土19枚,且可分为两品。
(一)似隶通大康通宝钱,共出土18枚。
钱为青铜质,其包浆除有生坑表象和颜色呈淡绿色而外,其铜色似为出土辽钱常见的那种暗红色。
面背肉好具周郭,且其形为阔缘狭郭式。面文“大康通寳”四个汉字,其排序为右旋读。钱径为2.4厘米,穿径为0.6厘米,郭厚为0.1厘米;重为3.6克。其穿径如与另一品大康通宝的钱径相比,显见狭小。
钱文书体,真书为骨兼有隶意。在钱文的结体中,似有辽钱的书风朴拙之趣。
“大”字下端的撇捺两笔,与穿郭相接。“康”字,似既不连轮也不接郭。“通”字,近似隶书,其走之上的“甬”字首,与穿郭相接。“寳”字,似既连轮又接郭。
正面的轮郭,似有重郭之隐起。背文光素,可见有错范的现象。(附:钱拓A)(www.zuozong.com)
(二)楷通大康通宝钱,仅出土1枚。
钱为青铜质,只是该钱的色泽除有生坑的表象而外,其铜色有些微微发黄。这是我第一次在辽代钱币中发现辽钱还有这类铜质光泽。
面背肉好具周郭。钱形亦为阔缘狭郭式,只是其地张近似薄肉,且在地张上,因流铜不足,留有两块不规则的孔洞。
四个汉字钱文“大康通寳”,为右旋读。钱径为2.3厘米,穿径为0.7厘米,郭厚为0.1厘米;重为3.3克。该古钱近似广穿之品。
钱文书体,楷书兼有隶意。钱文结体,端庄匀称,四个汉字为离轮接郭式。
“大”字下方的撇捺两笔接郭。“康”字左侧广厦的竖撇笔画,为倚郭。“通”字,走之点笔与穿郭相接。“寳”字右侧有连接穿郭的现象。
背文光素(附:钱拓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