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社科界首届学术年会: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研究成果

宁波社科界首届学术年会: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高似孙是鄞县人无疑,高似孙多次说自己“鄞人也……”然高似孙在国内被理学家骂了近千年。笔者最早研究高似孙和高氏家族,出于一个较偶然的原因。到了2006年初,笔者的《吴文英高似孙填〈莺啼序〉考辨——兼论高似孙的生年》,认为《莺啼序》的创调权既不属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吴文英,应是浙东文人高似孙、王重阳中的一个。

宁波社科界首届学术年会: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研究成果

左洪涛

宁波鄞县迁至剡南(今竦州)的高氏家族,是研究较少的两宋望族。除了正史、文集、方志、笔记等有其家族的零星记载外,其家谱《剡南高氏宗谱》(简称《宗谱》)共八卷,卷首一卷,是研究该家族最重要的资料,鲜有学者引用。《判南高氏宗谱》为木活字本,高似孙嘉定十七年(1224)首修,最近一次纂修时间由高我桂于民国二十年完成,永思堂刻本。卷首为谱序、源流记、凡例、排行字、录序等;卷一为族内名人行述、祠堂记、约、墓志铭等;卷二为系图;卷三至卷八为历代行传。该谱以高似孙父亲高文虎为始迁祖,南宋庆元年间文虎自鄞县迁居嵊县(今嵊州市)邑南(今城关镇),自后世系、行传,历历可考(包括卷二内纪系图、卷三至卷八内纪行传)。可见高似孙是鄞县人无疑,高似孙多次说自己“鄞人也……”现代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与仓石武四郎,对其评价很高,认为他“继郑樵之后而立于王应麟之光者”。然高似孙在国内被理学家骂了近千年。以下分几方面简述之。

笔者最早研究高似孙和高氏家族,出于一个较偶然的原因。笔者的博士论文《金元时期道教文学研究——以全真教王重阳和全真七子诗词为中心》,有一部分涉及古今词学著作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对《莺啼序》始于何人的问题作了考证。到了2006年初,笔者的《吴文英高似孙填〈莺啼序〉考辨——兼论高似孙的生年》,认为《莺啼序》的创调权既不属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吴文英,应是浙东文人高似孙、王重阳中的一个。关键是生年更早的问题。笔者第三部分“高似孙生年范围界定”认为:

高似孙大约出生在什么时间?我们从高氏的家谱中找不到记载高似孙的生年,由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馆阁续录》、《文献通考》等,都对高似孙其人其著作都有基本相同的记载,如《文献通考》云:“《疏寮集》三卷。陈氏曰:四明高似孙,续古撰,少有俊声,登甲辰科。不自爱重,为馆职,上韩侂胃生日诗九首,皆暗用‘锡,字,为清议所不齿。晚知处州,贪酷尤甚。”我们就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算。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高氏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考中进士的年龄理论上可在十五至五十岁之间,故高似孙可能生于1134至1169年之间,但时间过于宽泛。笔者认为可以把范围进一步缩小:以上几家都记载高氏“少有俊声,登甲辰(1184)科……宝庆元年(1225),知处州”,这就说明高氏如果五十岁才考中进士(可推算是1134年出生),知处州时已经九十一岁;高氏如果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可推算是1155年出生),知处州时七十岁。从古代官员致仕的年龄来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礼记·典礼》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说,南宋政权“或迫或诱其致仕,严把官吏致仕的年龄关”,即在正常情况下,七十岁必须退休,除非极个别“于国有功,于民有惠”的好官。南宋政权不会让超过致仕年龄又“贪酷尤甚”的高氏继续为官,因为高氏结交韩侂胄“为清议所不齿”,韩侂胄已于1207年被杀。如果让高氏为官,多少应有记载,因此高氏到二十九岁才考中进士,七十岁还去知处州是不可能发生的。更重要的是,几家都记载高氏“少有俊声,登甲辰科",高氏少年就考中进士,因此高氏应约于十三岁至二十八岁之间考中进士,才符合这一点,他应生于1171年(知处州时年五十四岁)至1156年(知处州时年六十九岁)之间,这样才与以上几家的记载相符合。

2006年笔者发表的《高文虎高似孙生卒年考》,证实了笔者对高似孙生年的推理

鄞县高文虎、高似孙父子在宋代皆享文名。高文虎字炳如,绍兴三十年进士,闻见博洽,多识典故,与修多朝国史和皇帝实录,宁宗朝曾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庆元四年草有著名的《禁伪学诏》,著有《蓼花洲闲录》一卷,可惜其生卒年失载。文虎子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出知严州、处州等。高似孙为南宋著名学者和文人,然二高生卒年素少人知,《宋史》、《南宋馆阁续录》等史籍未有明载,今人所编《全宋词》、《全宋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亦未能详。

笔者在浙江省竦州文物管理委员会独藏的民国二十年(1931)高我桂等第七次续修的永思堂木活字本《剡南高氏宗谱》中,对此问题有了新的发现。该谱始修于元至正三年(1343),八卷首一卷(今缺第八卷)。卷首为谱序、源流记、凡例、排行字、录序等;卷一为族内名人行述、祠堂记、约、墓志铭等;卷二为系图;卷三至卷八为历代行传,本书第四章介绍其详细内容。该谱以高文虎为始迁祖,南宋庆元年间文虎自鄞县迁居竦县(今竦州市)邑南(今城关镇),自后世系、行传,历历可考(包括卷二内纪系图、卷三至卷八内纪行传)。据卷三《内纪行传》:高文虎,“字炳如,号雪庐,行八十五。绍兴二十年梁克榜进士。官至翰林院华文阁大学士,有《天官集注》传世。博物洽闻,编修国史,性爱山水,庆元中人剡,建玉峰堂藏书寮于金波玉岑山,即明心寺之东麓也。卒葬其处,为南渡始祖。生于绍兴甲寅(1134)六月廿三日,卒于嘉定甲戌(1212)五月初一日。配太学生升上舍绍兴丙寅科贡士周世修字德远公长女,合葬剡北金波玉岑山明心寺左,事见邑志并传。生二子,似孙,佽孙,一女适司农卿赵土逵。”

高似孙为高文虎长子,《内纪行传》又载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行三,由太学率履斋登淳熙甲辰进士第,与嫡叔文善同榜。仕会稽簿,上殿奏事建博,召试官职校书郎,历官中奉大夫,提举建康府崇禧观,通议大夫。生于绍兴戊寅(1158)二月初三日,卒于绍定辛卯(1231)十月十五日。娶侍郎赵磻公之女,封恭人,合葬剡北金波山父坟侧。事见邑志并传。生二子,普、历。”按文虎行传中“绍兴二十年梁克榜进土”当做“绍兴三十年梁克家榜进士”,绍兴二十年未开科取土,绍兴三十年(庚辰)状元是梁克家,《宋史》卷三百九十四高文虎本传亦载其“登绍兴庚辰进土第。”据上记载,可知高文虎生卒年为1134年至1212年;高似孙生卒年为1158年至1231年。

高似孙一生著述甚丰,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具体来说,其学术更侧重于文献的编目、整理、辑录等方面,与重性理、好议论的宋学相比,面貌迥异,似更接近于汉代训沽学。他如魏晋名士般放旷不羁的性格,在以道学气相重的宋儒眼中,被视为另类而多有谤辞。所经高氏虽有等身之作,却历来少有人关注,而对其人品的攻击倒是较多。本文试从家谱、方志、宋人笔记等文献中勾辑出高氏一生行事之大概,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并对其存世的《剡录》、《史略》、《子略》、《纬略》、《骚略》、《砚》、《蟹略》、《文选句图》、《文苑英华纂要》、《疏寮小集》、《剡溪诗话》等十一种著作的版本、内容、历代评价之可考者一一加以疏理。其中《剡录》为绍兴地区的第一部县志,亦是现存较早的宋代方志之一;《史略》为现存唯——部史籍专目;《子略》为子部书籍的目录及提要;《纬略》集中体现了高氏治学的主要特点。对于高氏著作中较为重要的这四种书,本文用了较大篇幅加以介绍,希望能一还高氏其人其学之本来面目。

袁桷即说:“似孙父子皆以文学致清显……衡孙等人为端平正土,修仪伟貌,年八十余,手抄见闻及方技诸书。”似孙的见闻广博,关注事物颇多,勤于鬼罗文物,著述尤以博杂与快速称,但多会理抄摄之功,书中多“会粹诸家,且所见之本犹近古”,而较少阐发心得之作。高似孙的诗文,颇为时人所称道,方岳在《答叶兄》一文中,批评叶文“读君所调羊口行诸篇,则诚不能解为何等语也。古人远矣,君试取今公之文参读之,如读兰辞,则参高续古之秋兰,如读责蚤,则参以洪腕俞之洪蚤,盖有不待言语,而了然胸次间者矣”。高似孙的诗,成为同乡之元代士人戴表元用以盛赞时人诗艺的典范,与陆游并列齐观。衍孙更是讲究生活情趣,袁桷说:“吾乡嘉定以后,故家诸贤独高使君衍孙,兴寄冠珮,清逸严整,如晋世图书贤士,宅旁植水竹奇石号曰‘竹墅’。其食必按《本草》,其居处必顺叙寒燠,铢分脉法,如指诸掌,往时晋绅类能夸诩之。”

我国编辑地方文献书目的历史非常悠久,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它发端于北齐、北周之间,发展于两宋,壮大于明清,繁荣于建国后,其间许多学者如宋孝王、高似孙、祁承鄞、曹学佺等,都为它的产生、发展及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文献书目在它的产生与发展时期,还一直没能形成独立的著作,大多仅依附于地方文献的某一篇目之中。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激增,它的重要作用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地方文献书目大约产生于北齐末及北周初,也就是公元577年左右。北齐宋孝王撰《关东风俗传》,被认为是我国地方文献书目的发端之作。地方文献书目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发展极为缓慢。南宋时期,地方志大量出现,才为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宋嘉泰元年(1201),湖州人施宿撰《公稽志》,此书共分一百十七目,仅有一目专记该地诗文,但无书名。嘉定七年(1214),高似孙撰《剡录》一书,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才向前跨进了一步。周密《癸辛杂识》论其《剡录》时云:“此书乃其所作嵊县志也。嵊为汉剡地,故名剡录。”似孙于目录学上的贡献不能抹杀,正如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所评论的:“高似孙编纂的《剡录》等等,是当时人所编写的地方志当中比较出名的几种。”(www.zuozong.com)

在现存方志中,内列艺文志或经籍志的,要以宋代高似孙所编《剡录》为最早,剡在汉为县,在唐为峰州,剡是汉代的县名,故曰《剡录》,虽未标志名,实是剡县之县志。《炎I录》是记述今浙江竦县的史志文献,该书首列“县纪年”,按时间先后记述该地大事,成为志书设大事记的先例。同时,书中还收录侨寓著名学者阮裕、王羲之、谢灵运等十四人的著述及阮、王、谢三氏家谱的名目共四十二种,也开创了志书记载本地人著述书目和侨寓名人有关本地艺文的先河,为后世所效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书乃其所作竦县志也。嵊为汉剡县地,故名日《剡录》。前有嘉定甲戌似孙自序及嘉定乙亥竦县令史之安序,盖成于甲戌而刊于乙亥,故所题前后差一年。其书首为县纪年;次为城境图;次为官治志,附以令丞簿尉题名;次为社志、学志,附以进士题名;次为寮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次为山水志;次为先贤传;次为古奇迹、古阡;次为书;次为文;次为诗;次为画;次为纸;次为古物;次为物外记;次为草木禽鱼。征引极为该洽,唐以前佚事遗文颇赖以存。其先贤传每事必注其所据之书,可为地志纪人物之法。其山水记仿郦道元《水经注》例,脉络井然,而风景如睹,亦可为地志纪山水之法。统核全书,皆序述有法,简洁古雅,迥在后来武功诸志之上,殊不见其怪涩可笑,陈振孙云云,殆不可解。岂其他文奇僻,又异于此书欤?“对本书的评价很高。

《史略》是现存最早的辑录体史籍专科目录,即引证资料钞录原文。《史略》在国内早已失传,南宋以来的官私书目从未有著录,直至光绪七年(1881)杨守敬随黎庶昌出使日本,才在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访得此书宋刊本,遂抄校镌录,于光绪十年收入《古逸丛书》。鲍廷爵早一年将之收入《后知不足斋丛书》,然其所刻实据《古逸丛书》原稿本。后张寿铀《四明丛书》本、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均径据黎刻而成,现有周天游校笺本。以前我们认为现存最早的辑录体史籍专科目录《文献通考》的《经籍考》,据说马端临第一次“剪刀加襁糊”,把晁公武、陈振孙等目录家的解题并录于书名之下。现在看到从东瀛归来的《史略》,竟然比其更早。

高似孙《史略序》日:

太史公以来,我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至于老蚀半瓦,着力汗青,何止间见层出。然善裁论,比良班,马者,固有荦荦可称。然书多失传,世固少接,被诸签目,往往莫详,况有窥津涯,涉闽奥者乎?乃为网罗散轶,稽辑见闻,采菁猎奇,或标一二,乃依刘向《七录》法,各汇其书,而品其指意。后有才者,思欲商榷千古,铃括百家,大笔修辞,辑熙盛典,殚极功绪,与史并驱,其必有准于斯,宝庆元年十月十日修,十一月七日毕。

从《史略·序》中,我们也能看出高似孙的人品,是个坦荡荡的君子,比起他同时代或稍后的常戚戚的文人,他非常的坦诚。《史略》的成书过程前后只用了二十七天,若非平时深厚积累,恐难做到;他如果不在序中交代,又有谁能知道?

《史略》是一部史籍专科的目录学专著,按类分卷。卷一、卷二著录了从《史记》到宋修《五代史》等十七部纪传体正史,每一部又各附有关的史注、杂传、史考、史音等著作。其中《史记》所占比例最大,是整一章的篇幅,有关《汉书》的内容亦占了第二章的大部。卷三以内已残缺不全,实难列入正史的《东观汉纪》作为过渡,但主要是编年体史书的记载,包括历代春秋、历代纪、实录、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玉牒等,而杂以不属编年体的会要。卷四是高似孙新创的史典、史略、史钞、史评、史赞、史草、史例、史目等门类,卷末附以通史,着重讲了《资治通鉴》及参考书目。卷五记载所史、杂史、《七略》中古书及历代藏书情况和史官姓名,最后是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此部分内容是有关图书史、史学史、史学理论等方面的材料,为一般史目所无。卷六是有关《山海经》、《世本》、《三苍》、《汉官》、《水经》、《竹书》等古籍的记录。全书共引用了《史记》、《汉书》、《隋志》、新旧《唐志》、《通志》等四十四部典籍,介绍了宋以前书六百余种,宋以前的多种佚书赖之以知,又是现存唯一一部史籍专目,为研究历史学及目录学者必读之书。

《史略》的价值还表现在对目录学的贡献上。作为一部史籍专目,它打破了自《隋书·经籍志》起所定的传统的史部分类法,而是按史籍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体例特点,对宋以前的史籍作了一次全新的编排。尤其在第四卷中,高似孙创立了史典、史表、史略、史钞、史评、史赞、史草、史例、史目等新的门类,这些类目在《隋志》中虽已出现,但分别隶属于正史、编年、杂史、杂传、簿录等类,高似孙首次将它们与正史等大目并列,更能突出其史体的特色。其中在史草一目中,还论述了杨亿、欧阳修宋祁司马光等史稿的面目。从名人手稿中能见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作品修改情况等,与最后所刊行的定稿相比,手稿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力,颇为当世所重。早在七百多年前,高似孙已有感于此,不得不令人感佩。

笔者的《两宋浙东高氏家族研究》,已经获得浙江省哲社常规课题和宁波市社联出版资助,今年内就可出版。

附:高似孙著作一览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