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近代浙江活动析

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近代浙江活动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根据档案史料,对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活动展开研究,以求对浙江基督教史有更深入的认识。而后,美国长老会经由澳门向中国内地传教。1843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澳门召开传教会议,决定在中国内地建立三个传教站:宁波、厦门和广州。1844年10月,美国长老会在华的传教士在澳门举行会议,决定“占领宁波以作为海外传道部在中国的主要总堂,即主要的布道会”。麦嘉缔是派往宁波传教的第一位美国长老会传教士。

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近代浙江活动析

谷雪梅

19世纪初,随着欧美殖民势力的加强,西方各国开始把目光集中到东方,特别是中国,更是其开展商贸往来和文化交往的对象。基督教新教各教会陆续进入中国。在诸多来华传教团中,美国长老会是其中重要一支。本文根据档案史料,对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活动展开研究,以求对浙江基督教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17,18世纪,西方世界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福音奋兴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世界的宗教和精神生活。在美国,继18世纪中叶“大觉醒”运动的宗教热潮后,在18世纪末叶又出现了“第二次大觉醒”,福音新教也随之扩张,各宗派海外布道会纷纷成立,掀起了海外传教浪潮。美国长老会1817年建立传教会,1837年在纽约成立海外传道部(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Presbyterian Church of USA),提出了“走向全世界,把福音传给每个人”宗教扩张口号。并派遣传教士前往世界各地。中国是其主要的传教对象,由于对中国内地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最初美国长老会把传教士派往到南洋等中国人较多的地区。1838年4月5日,奥尔(Robert W. Orr)牧师夫妇和米切尔(John A Milchell)牧师夫妇由纽约抵达新加坡,向当地华人传播基督教。而后,美国长老会经由澳门向中国内地传教。1840年,美国长老会派遣传教士麦克布莱德(Thomas McBryde)牧师来澳门传教。

鸦片战争特别是五口通商后,美国长老会开始寻求在靠近中国腹地的地方建立基地。1843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澳门召开传教会议,决定在中国内地建立三个传教站:宁波、厦门和广州。曾先后在舟山等地进行活动,以寻求在靠近中国腹地的地方建立传教基地。1844年10月,美国长老会在华的传教士在澳门举行会议,决定“占领宁波以作为海外传道部在中国的主要总堂,即主要的布道会”。选定宁波作为传道中心站,不仅“因天气颇佳,与美仿佛;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而且着眼于将其作为向中国内地传教的基地。

麦嘉缔是派往宁波传教的第一位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Divie Bethune Me Carlee)字培瑞,1820年1月13日生于美国费城,其父罗伯特·麦嘉缔(Rovert McCarlee)为美国纽约长老会牧师,自幼深受教会影响。他先后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1840年4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44年3月麦嘉缔抵达香港,由于鸦片战争战事,在6月初抵达宁波。麦嘉缔初到宁波时,美国尚未在此建立领郭馆,所以在适应环境、租房及开设医院等方面,麦嘉缔得到了英国驻宁波领事的帮助。在离开香港之前,麦嘉缔曾学过粤语,来到宁波后,麦嘉缔开始学习宁波话,并在与当地人交流过程中总结了一份词汇表,最终麦嘉缔可以说得”像当地人一样流利。“有时候,我会在《新约》中文版本的一些章节中,找出与我表达意思差不多的词语给宁波人看,他们一般能猜出我所表达意思,并告诉我在宁波方言中相对应的词语。但是随身携带一本《新约》或者是《马礼逊字典》,在去给病人看病或是买东西的时期使用它们,很不便。在娄礼华、密露土、克陛存诸位先生到达宁波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份词汇表,他们认为非常方便和实用。”

麦嘉缔是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唯——名医务传教士,1844年12月,麦嘉缔的中文教师替他在宁波城北门内的佑圣观租到一处房子,一间麦嘉缔用于住宿,另外一间被用来收治病人。由此,麦嘉缔开始在宁波长达二十多年的医疗传教事业。麦麦嘉缔医生医治的疾病类型,包括有枪伤、截肢、骨折湿疹痢疾皮肤病等,1846年开办了惠爱医局。1866年麦嘉缔在宁波收养了一位梅墟金家桥的孤儿金雅妹。1872年至1875年麦嘉缔受聘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877年担任美国驻上海副领事,金雅妹也随之辗转各地,后又随麦嘉缔夫妇到美国。1881年金雅妹考入纽约医院所设的女子医科大学。金雅妹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

1844年8月韦理哲夫妇(Rev. R.Q. Way and Mrs. Way)抵达宁波,这年冬天韦理哲的膳夫、广东人洪部人教,成为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发展的第一个教徒。1845年至1854年由韦理哲牧师洗礼入教者达18人。除传道治会外,韦理哲还兼管男书房以及华花印书馆。1845年4月,传教士娄理华(Rev. W M Lowrie)、克陛存(Michael S. Culbertson)、露密士(Augustus Ward Loomis)也陆续抵达宁波。7月,柯理(Richard Cole)也从澳门来到宁波,并带来了印刷机器。

1849年11月,美国长老会派遣丁匙良(W.A.P. Martin)、孟丁元(S.N.D.Marlin)两兄弟来宁波。丁韪良和孟丁元于1850年4月抵达香港,6月26日,抵达宁波。丁匙良抵达宁波后,致力于将宁波发展成为美国长老会在华最重要的布道据点。一方面,他从语言入手,重视文字布道,加强基督教宣教工作。丁匙良从学习宁波方言开始,进而学习文言,五年之内,,,通读了构成中国文化基础的九部主要的著作,即四书五经,这为他在中国布道传教及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准备了条件。丁匙良是采用罗马字母拼写宁波方言的首倡者,他设计了一套宁波方言拼音文字系统。1851年1月他同英国圣公会传教士禄赐(W.A.Russell)、高夫(F.F. Gough)等成立了一个协会,旨在制定.一套用罗马字母拼写宁波话的方案。这项活动尽管出于宗教目的,并且客观效果不大,他们设计的拼音方案本身也有缺陷,但对于中国人自己逐步采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有一定的启导作用的。另外一方面,丁匙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传教策略,对不同出身和不同阶层的人采取不同的布道方法。当时宁波的美国长老会住宅和教会学校都在宁波城外江北岸,入夜城门即关闭,并且甬江两岸的渡船也停航,进出不便。丁韪良抵达宁波后,很快便从宁波城外移居城内,这便于向宁波人传教,丁韪良也开始与宁波当地官绅接触。此外,丁韪良在宁波期间也相当重视文字布道工作,他不仅用文言文而且用罗马字母拼音的宁波话编印了多种宗教宣传材料,而且还和其他传教士合作将新约译成宁波方言。1851年后,丁匙良负责管理位于宁波府前新建的大教堂,这是宁波最早的第二个礼拜堂。丁韪良于1859年任宁波长老会总会使,1863年前往北京。

与同时期在宁波的美国浸礼会、英国圣公会等新教传教组织相比,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传教七人数最多。1844年至1850年先后进入宁波的长老会传教士有16人。1894年在宁波的美国长老会传教七有16人,而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仅有6人,美国浸礼会有8人。这些来浙江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一般不仅接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如娄理华毕业于杰斐逊学院、麦嘉缔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丁匙良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等等,这为他们随后的传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45年5月成立了由麦嘉缔、娄理华、韦理哲、克陛存等7名成员组成的长老会宁波教会。这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长老会以宁波为据点,向杭州、上海、山东扩展。1861年,宁波老会协助成立了上海老会。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活动也取得了较大发展,1846年,麦嘉缔在宁波江北岸建成美华礼拜堂,向周边镇海、慈溪、奉化等地布道。1849年9月,成立宁波老会,韦理哲出任首任会正,宁波支会成为老会的之届会。自1861年起,美国长老会浙江各地先后建立13个支会,范围广及杭州、绍兴等地区。

(1)山北支会:地处余姚北乡,以山为界,故称为山北支会。宁波城隍附近有一印花匠是余姚小桥头人,他在英马利女士地方听闻布道,邀请长老会传教士来余姚传道。之后,英马利女士出资将当地10名鸦片吸食者送往麦嘉缔所开设的惠爱医局戒烟。这是美国长老会在余姚传教的开始。至1861年设立山北支会已有信徒32人。

(2)余姚支会:1859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兰显理和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岳斐翟来余姚传教。后商定美国长老会在余姚及姚北传教,而英国圣公会则在慈溪及慈北布道。后有余姚人史善皋等20人入教。1864年长老会派倪维思(Rev.John Livingston. Nevius)建余姚支会,同山北支会以石堰为界以南称余姚支会。1866年在余姚北城建教堂,信徒达67人。

(3)鲍家墖支会:位于宁波东南,当地人多以捕鱼为业。鲍哲才、鲍光熙于1858年从长老会在宁波江北岸创办的书馆毕业,返乡传教。1861年已有教徒50多人。1864年长老会派倪维思设鲍家墖支会。1867年在任家堰设支堂。

(4)上虞支会:1864年,美国长老会派遣传教士陆桐华来上虞南街设堂传教。1866年陶锡祈、谢行栋、葛琏设上虞支会。

(5)浒山支会:山北支会地域辽阔,长老会认为传教行事维艰,于是在1868以界堰路为界将山北支会一分为二,以东为山北东公会,以西为山北西公会。派谢行栋、鲍光熙专理山北西公会事物,5年后,将山北西公会改名为浒山支会。

(6)高桥支会:高桥地处宁波西20里处,1864年,美国长老会在高桥镇租房传教,1872年成立高桥支会。1907年,美国长老会在高桥设孤儿收养所,最初仅3、4名儿童,第二年扩建为孤儿院。

(7)长河市支会:长河市位于余姚北50里处。1868年,宁波老会派遣陆桐华来长河传教,至1872年有信徒25名。1872年11月设立长河市支会。

(8)周巷支会:周巷位于余姚西北40里滨海处,当地人大多从事植棉、纺织或捕鱼业。1865年周巷渔民黄政和人教,开始在周巷传教。1872年美国长老会设立周巷支会。1909年在牌轩头东高田建一小学。1914年迁至甚荡平桥。

(9)松厦支会,松厦距离上虞城70里,1874年美国长老会开始在松厦租房传教,1891年在牛市街设堂。1895年有22人入教。1895年成立松厦支会。

(10)临山支会,临山位于余姚西北50多里,1871年美国长老会派长老陈金钟驻临山传教,到1888年仅有10多人人教。1891年建教堂。1918年与余姚支会分立。

1849年长老会宁波教会成立后,以宁波为据点向杭州发展。1864年长老会传教士葛琏来杭州租屋传教。沿途在曹娥河桥、新市上柏等镇设堂传教。1866年美国长老会建杭州支会。1897成立杭州老会下设杭州、新市、东阳三支会。

此外,长老会也向台州地区传教。1873年长老会传教士在台州桥亭坑地方租屋设堂传教,后迁堂至妙山脚街,在东乡西岙设支堂。1892年在带横设支堂。1896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那格理来台州传教,1898年在台州设书院一所。1901年美国传教士陆思德来到台州,那格理调任新昌。1907年,美国长老会在台州开办明德女学。1914年在妙山大岭脚扩建了明德女校,有50多名学生。

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概况

针对直接布道的局限性问题,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也利用创办教会学校的办法来传教。其所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忠于教会的信徒,也培养出众多才俊精英。

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江北岸创办圣经书房,称为崇信义塾。由韦理哲、麦嘉缔主要负贲,专门招收男生,并提供食宿。这是浙江省第一所男子教会学校。在开设圣经科的同时,也开设四书五经、作文、书法、算术、英语天文地理、唱歌等科目。1851年2月和5月,丁韪良在宁波南门外又创办两所教会学校,各有学生二十名左右。他还为学校编印了算术和地理课本。1851年8月的《中国丛报》载,除了两所寄宿学院外,长老会在宁波还办有5所全日制学校。这些学校免费教贫苦百姓读书写字。“诸生来塾,铺盖、茶饭、桌榻、床帐、笔墨、纸砚,皆馆中供给。”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也非常明确,即通过办学使学生以明圣道,培植在华的传教助手,传播教义。宁波长老会书院条规规定了:“本塾为培植人才起见,如才品兼优,有志攻书,将来可为教师者,自当刮目相视。”

从办学的开始,美国长老会就重视女子教育。宁波最早的教会学校是由奥德绥(Mary Ann Aldersey)女士在1844年创办的宁波女塾,这不仅是浙江省第一所近代女子学校,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所近代女子学校。1845年,这所学校并入长老会在宁波所办的女书房,1850年改名为崇德女校,由兰显理负责,有学生63名。1849年美国长老会在江北岸扩建了崇德女学。美国长老会在宁波自办的第一所女塾是1846年创办的,学校开设的课程除圣经、四书五经外,还有算术、英语、地理、唱歌等,教学方法也模仿欧美制度。丁匙良回忆他在宁波传教办学的经历时谈道:“……这些妇女传统观念所左右,认为自己作为女人的境遇是如此的不幸和低人一等。然而从伦理道德上来说,妇女是中国更好的那一半人口——她们谦卑、优雅和俊秀。在智力上,她们并不愚笨,只是无知。由于不能上学,她们只能在若明若暗的朦胧状态长大成人。她们的潜质可以从以下事实来进行推测,即在诗人、历史学家和统治者的名人堂里仍可以找到不少妇女。我在中国所遇见的几个最聪明的人就是我们教会学校中的女生”。(www.zuozong.com)

有了一定的教育基础和教学规模后,美国长老会又把办学目标锁定在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上。崇德女学最初为初小,高小而升至为中学,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1867年崇信义塾由宁波迁往杭州,1881年美国长老会在原崇信义塾旧址上办的崇信书院,也由小学发展成中学,设中学部和小学部。迁入杭州后的崇信义塾,逐渐发展成为教会大学。1897年,更名为育英书院,美国长老会牧师裘德生(RevJ. H. Judson)担任校长。学校分设正科、预科,正科设英文、化学两个专科,学制6年。预科学制5年。1911年,定名为之江大学,王令庚(Rev. E. L. Mattox)任校长。

美国长老会在浙江创办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至1920年美国长老会所办初级小学有67所,高级小学7所,中学4所。初级小学男学生人数有1332人,女学生人数有572人。高级小学男学生人数有210人,女学生人数有75人。中学男学生人数有214人,女学生人数有24人。

华花圣经书房(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Holy Class Book Establishment)是19世纪中叶来华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第一翻译出版机构,它为外来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华进行西学翻译传播活动提供了基础。

1844年2月,麦嘉缔与印刷工柯理(Richard Cole)一起来到澳门,并带来了印刷机器和中、外文字模。其中几千个汉字字模是由娄理华的父亲沃尔特·娄瑞主持策划,在巴黎制成的。这些机器和字模,成为美国长老会印刷所的基础。1845年7月,该印刷所迁往宁波,称为“华花圣经书房”,书房选址在卢氏宗祠,当时有印书者二人,排字者三人。

华花圣经书房的出版事物由出版委员会负责。第一届出版委员会由柯理、娄理华和克陛存三人组成,委员会主要负责书房的发展规划;书籍的遴选、印数;印刷范围的决定、编辑、校对、发行等方面的工作。华花书房先后由柯理、露密式、歌德、韦理哲、姜别利(William Ga.n-ble)负责管理。

1858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姜别利开始主持华花圣经书房的工作,他在1859年对华花圣经书房的中外活字规格进行了改进,首创制造电镀中文字模的新方法,并以此法制出了1至7号美华字,即“宋字”。他还发明了元宝式排字架浇制出铅字,尽管印刷的字迹不太清楚,但达到提供了铅印书籍的生产效率,为后来书房大量编译出版工作提供了保障基础。

从1844年至I860年华花书房共编译出版书刊106种。其中宗教类有86种,占总数的81%,属于天文、地理、历史、经济、风俗、道德、语言类方面的书籍有20种,占总数的19%。华花圣经书房编译出版的大部分书籍是圣经小册子及宗教布道书籍,但也出版了大量非宗教类书刊,华花圣经书房出版的非宗教类图书虽然占全部出版物的比例不大,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其中有代表性的书籍如玛高温(Daniel Jermore MavGown)的《日食图说》(1852年版)、《航海金针》(1853年版),麦嘉缔的《平安通书》(1850年至1853年版,共4册)、韦理哲的《地球图说》(1848年版)及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的《天文问答》(1849年版)等等。这些西学图书也引起中国士大夫关注,有利于西学在传播。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有许多地方征引了《平安通书》和《地球图说》。浙江的有识之士也从这些书籍里得到了思想启蒙。

1854年华花圣经书房还出版印刷了《中外新报》。该刊创办于1854年5月,1861年停刊,是浙江省最早出版的近代报刊,也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华首批出版的中文报刊。该刊在宁波出版后,面向全国,在当时颇有影响。

综观美国长老会近代以来在浙江的传教活动,是伴随着不平等条约给予他们的特权而进行的,当然具有文化强制渗透的色彩,但在客观上,这是近代史上西方文明同浙江本土文化的一次直接接触。尽管传教士为了开拓教务、扩大教徒的数量而不遗余力地行医、设立学校和印书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美国长老会在浙江建立的医疗活动在客观上推动了浙江近代医疗事业的发展。美国长老会在浙江设立各类学校、传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近代浙江的教育事业。19世纪中叶由美国长老会创办的华花书房则打破了一直以来中国西学翻译出版事宜的低迷,掀起了译介西学的浪潮。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1]ENNETH S. Latourette,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an,New York,1929

[2]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183301911,China. Microfilm b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3]鲍明.基督教长老会浙江省宁绍中会七十年略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六年1

[4] Robert E. Speer ed.,A Missionary Pioneer in the Far East:A Memorial of Divie Bethune McCartee,New York,1922

[5]宁波市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5

[6]丁匙良.花甲忆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鄞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鄞县志.中华书局,1996

[8] Chinese Repository,Aug. 1851

[9]张传保等修纂.县通志(二).政教志.第四册.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10]张彬.浙江教育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1] R. Covell,W.A.P. Martin,Pioneer or Progress in China,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78

[12]李楚材.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3]浙江教育简志编纂组.浙江省教育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4]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