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楚民落业方式及故乡记忆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楚民落业方式及故乡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道光《綦江县志》卷六记载,在彭鉴任县令任内,该县“永乐间遭兵役,死亡过半,田地荒芜,令申请调拨重庆府卫军骆羊奴等三百八十名承种绝业”。(三)插占闲地明玉珍除了采取屯田、官庄安置楚民之外,同时还会将一些州县的闲散土地,奖赏有功将士任意插占,或鼓励往依或招徕的乡人,前往闲地较多的地区落业耕种。四川一些民间族谱记录了这部分楚民入蜀的情形。先祖闻兴与其姻友周大、赵子华携家入蜀,落业内江县东乡大通里。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楚民落业方式及故乡记忆

(一)驻军屯田

根据杨学可《明氏实录》记载,明玉珍即位后,原来属于徐寿辉天完政权的参政姜珏来朝,明玉珍“仍令守夷陵(今湖北宜昌),就役屯种,置仓以赡军用”。夷陵为川、鄂边境驻兵重地,军队就地设屯,耕种所获,置仓以供军用,其理然之。以此推论,但凡明氏在蜀边驻军之地,如夔关、保宁、通江、播州、永宁、黔南、陕南等要害之地,莫不“就役屯种”。

(二)设庄耕种

为了安置部众和乡人,明夏政权特别设立官田,其管理机构就是“官庄”,在官田上进行耕种的人户即为“庄户”。重庆档案历史资料也证实,明玉珍称帝后,曾在巴县设置官庄——巴邑官庄,该官庄确为明玉珍安置卫军骆羊奴的垦地之一。[49]另据《川黔边陈氏族谱》记载,“公元1351年,罗田人徐寿辉同麻城人邹普胜组织红巾军起义,反对元朝的民族压迫。当时黄州麻城孝感的大部分农民都参加。我陈氏昆季三人,钢字繁先,铜字叶先,铁字茂先已属参加人员。部队实行建立根据地,边生产边作战,继续数年,各地起义部队相互争夺割据并吞。公元1353年,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在信州(大别山)同徐分割,我陈氏兄弟钢、铜、铁是属明玉珍部队。”[50]其后,陈氏兄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转战,全川统一后,大军整编安业。陈氏兄弟遂被安置在巴邑官庄。“卫军骆羊奴”的称呼一直沿袭到明朝宣德间。据道光綦江县志》卷六记载,在彭鉴任县令任内,该县“永乐间遭兵役,死亡过半,田地荒芜,令申请调拨重庆府卫军骆羊奴等三百八十名承种绝业”。可见,这一源自明夏的巴邑官庄,即使在被明朝接管后,也照样发挥效用,直至永乐年间仍有抽调到綦江县耕种荒地的记录。

(三)插占闲地

明玉珍除了采取屯田、官庄安置楚民之外,同时还会将一些州县的闲散土地,奖赏有功将士任意插占,或鼓励往依或招徕的乡人,前往闲地较多的地区落业耕种。四川一些民间族谱记录了这部分楚民入蜀的情形。

涪州《王氏族谱》载:

元末吾祖世居湖北随州,乡人明玉珍据蜀,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五人迁蜀,三世公载籍涪州焉。[51]

咸丰《闻氏族谱·序》也说:

明玉珍据蜀,其乡人往依者甚众。先祖闻兴与其姻友周大、赵子华携家入蜀,落业内江县东乡大通里。[52]

又内江《尤氏族谱》云:

(明)玉珍本楚北随州人,武健善谋,闻元主崩,明主义师无敌,心甚恐,乃广招乡人以自固,乡人亦多归之。洪武四年平蜀,(明)玉珍子昇降明,明封为侯,乡人始溃,各占州县闲田。[53]

《张氏族谱》云:

本常谓公有五人,惟珠、琳二公自两河口迁出,一落业回龙冲,一落业熊家冲,自是仗明玉珍称帝之力,乃得任意插占入籍,其在洪武初年固无疑也。[54]

上述这些落业四川的楚民,在明朝取代大夏统治四川以后,出于避讳的需要,在追述其祖先来历时,往往耻于炫耀明夏年号和背景,故多采用避难入蜀或洪武二年奉旨填川的说法。对此,殿卿鹄在《考核同宗录》卷1《自楚入蜀避江中之难辨》中考证称:

吾家先世在元末避红巾之难,自楚之麻城孝感入蜀,此亦有因而定,盖非也。查元顺帝至正十一年系辛卯(1351)颍州刘福通、徐寿辉等裹红巾为乱。有麻城孝感人明玉珍系武举,颇有胆略,遂结乡团以自卫,保护老小,溯长江而西上,想吾家先人当亦在编队之中。故舍危而就安,弃近而图远,在至正十一年自孝感入蜀也。元至正二十二年系壬寅,明玉珍破云南称陇蜀王,次岁即称帝于成都(重庆),国号夏,改元天统。是时得志,从行队伍皆有功,自应升赏,令各寻善地以相安,此亦情理所应尔。故相传入川有插地之说也。不然蜀土良田岂无耕营,何得以远人任意插占也!元至正二十六年玉珍卒,子升立……至辛亥汤和率师伐夏,六月下重庆,夏明升惧而降,次岁即徙升于高丽,于是相从入川人皆以从逆为耻,遂相传以避红巾之难入川者,讳之耳。吾故曰此亦有因,而其实盖非也。[55]

这表明,在元末四川一些“地荒民散”的州县,的确存在着许多自称追随明氏入蜀的楚民。尽管大夏政权被明王朝所取代,但这并未影响他们继续在当地耕种,以至如今这些家族仍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

【注释】

[1]叶子奇:《草木子》卷3上。

[2]吴晗:《朱元璋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4]参见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1982年;杨讷、陈高华编:《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5]叶子奇:《草木子》卷3上。

[6][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0~51页。

[7]宋元丰初年,苏轼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时,在《繁山子传》中早就感叹:“光、黄间多异人。”

[8]叶子奇:《草木子》卷3上。

[9]解缙:《解学士文集》卷9《中议大夫吉安路总管刘明道神道碑》。

[10]江陵《胡氏族谱》卷1《五分合修谱总序》,民国2年本,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11]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转引自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辨》,《麻城文史》2008年第1期。

[12]黄冈《黄氏宗谱》卷首《富一公传》,民国35年本,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13]《彭氏宗谱》卷1《麻城彭氏族谱序·万历十四年》,民国36年本,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14]李敏:《从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2页。

[15]周霆震:《石初集》卷7《义兵万户玛合穆特安塘生祠记》。

[16]《元史》卷186《成遵传》。

[17]新洲县《李集镇志·人口迁徙》,1989年,转引自李懋军:《明代湖北人口迁移研究》,1992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18]李贤:《通城开创县治记》,康熙武昌府志》卷12《艺文》。

[19]《元史》卷186《成遵传》。(www.zuozong.com)

[20]解缙:《解学士文集》卷8《解先生小传》。

[21]民国《简阳县续志》卷10《氏族表》。

[22]《元史》卷92《百官志》。

[23]《元史》卷190《赡思传》。

[24]《元史》卷50《五行志》。

[25]《元史》卷38《顺帝纪》。

[26]《元史》卷33《文宗纪》。

[27]乾隆《安岳县志》引明万历旧志序。

[28]乾隆《巴县志》卷17《补遗·艺文志》。

[29]《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186《黄州府部·纪事》。

[30]李敏:《从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0页。

[31]光绪江津乡土志》。

[32]道光《重庆府志·舆地志·氏族》。

[33]详见陈世松:《元末“青巾军”入蜀考——兼释重庆〈玄宫之碑〉》,《四川文物》2006年第4期。

[34]《明太祖实录》卷16。

[35]杨学可:《明氏实录》。

[36]杨学可:《明氏实录》。

[37]方孝孺语,见杨学可:《明氏实录》。

[38]杨学可:《明氏实录》。

[39]杨学可:《明氏实录》。

[40]同治黄陂县志》上卷《天文志·风俗》。

[41][美]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3~64页。

[42]民国《胡氏族谱》卷1,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43]孝感《龙店区志·江西、麻城过籍资料》,转引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44]民国黄陂《周氏宗谱》卷10,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45]李敏:《从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载陈世松主编:《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0页。

[46]仁寿《李氏族谱·世系考》,光绪刻本,四川省图书馆藏。

[47]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48]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49]道光《綦江县志》卷6。参见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256页。

[50]川黔边陈氏联宗合谱领导小组:《川黔边陈氏》,1995年编印,第89页。转引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第253页。

[51]涪陵《王氏族谱》,转引自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52]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29页。

[53]殿卿鹄:《考核同宗录》,内江《张氏族谱》卷1《自楚入蜀避红巾之难辨》,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54]尤宇桂修:《尤氏族谱》卷首,光绪25年刻本,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55]转引自马楚坚:《明清人物史实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