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核心素养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论证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理解和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自信,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苏联东欧的剧变,是本课难点,也是落实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的关键。在辩论中对比苏联和中国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中国模式充满生命力的原因,培养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的素养。

核心素养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王静慧[31]

一、背景描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已经使用一段时间,笔者依托浙江省沈毓春名师工作室,以一所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的高一新生为试教对象,着力“学生本位”的核心素养培育课堂,凝练“满怀憧憬,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为课堂立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索“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课堂落实路径。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堂主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和新教材内容,凝练本堂课的课堂主题是“满怀憧憬,坚定理论和道路自信”。通过论证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理解和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自信,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以“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为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的原因。

具体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

(1)通过对理想社会的辨识探究,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由来,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产生及实现方式的必然性,培育科学精神与政治认同的素养。

(2)通过理想社会的理论探索探究,在观点辨析中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作为学习材料,通过提供阅读视角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把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完成观点的逻辑推论,推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共产主义,培育科学精神的素养。

(3)通过理想社会的实践探索探究,在辩论中对比苏联和中国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中国模式充满生命力的原因,培养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的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内容,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课的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积累,学习过程中需要拉近学生与基本观点之间的距离才能使理论学习更具亲和力,培育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内容

本课是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通过介绍十月革命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苏联东欧的剧变,是本课难点,也是落实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的关键

(四)教学形式、方法

教学课型:授新课。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小型辩论。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学生学习活动】议一议:你认为这是理想社会吗?请说明理由。

【活动要求】学生分为四组,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教师教学活动】(1)教师展示三种“理想社会”的形态(教师提供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写下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2)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①关注学生能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辩证分析,并为不理想的状态提供改进建议。②评估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以人类对理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为话题,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探究等思维活动,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缩小学生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疏离感。同时,“回看走过的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观照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教学关键问题,为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论证做铺垫。

2.活动一

【学生学习活动】撰写小论文:请你结合“两大历史前提”和“两大伟大发现”,就上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要求】撰写现场小论文并现场展示——观点+论证(事实论证、理论论证)。

【教师教学活动】(1)教师提供辨析的话题: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以理论系统阐述理想社会及实现的正确途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2)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①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②评估学生理论论证的能力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论证,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视角,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作为学习材料,通过提供阅读视角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完成观点的逻辑推论,推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共产主义。

3.活动二

【学生学习活动】谈一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法给予实践具体的指导,你认为这样的理论是好还是不好?请结合社会主义的两种实践模式,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发言人代表小组提出小组观点。建议展开观点辩论。

【教师教学活动】(1)教师提供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两个基本事实: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衰败;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2)教师提供两种模式具体的表现。(3)教师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①评估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②评估学生观点的开放性和创新性;③评估学生讨论中是否学会反思,形成对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认同和理解,坚定理想和信念,坚持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设计意图】在辩论中对比苏联和中国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中国模式充满生命力的原因,培养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的素养。

4.结束

【学生学习活动】情境升华与自我总结:回归本堂课的三个教学环节,交流、归纳本堂课得出的基本观点。

【教师教学活动】引导、评价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得到了佐证,这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总结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效果。

(六)教学测评

检测试题: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请你依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检测目的: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通过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应用、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课堂实录(部分)

本堂课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

(一)环节一:理想社会的憧憬

课堂导入:

活动1

【议一议】你认为这是理想社会吗?请说明理由。(www.zuozong.com)

【活动安排】给出4种选择,让学生进行选择。

教学材料1(理想社会1):(1)生产力表现:由于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可能会面临食不果腹的情况。(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共同劳动、平等互助、财富平均分配、和睦相处、没有压迫、共同决定集体事务

(追问:结合你所学,谈谈如何让这样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教学材料2(理想社会2):(1)生产力表现:劳动工具不断改进,实现机器化大生产带来社会财富大幅增加。(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财富分配不公,多数人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追问:结合你所学,谈谈如何让这样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教学材料3(理想社会3):(1)生产力表现: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剥削压迫,产品按需分配,每第二章 指向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实践个人能自由全面发展。(注:理想社会3就是《共产党宣言》阐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教学材料4(理想社会4):请你描述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状态。

(追问:请将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状态与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比较。)

过渡:这样的理想目标能实现吗?

教学材料5(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如下实现理想社会目标的途径):(1)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追问:途径是正确的吗?)

(二)环节二:理想社会的探索——理论篇

活动2

【观点评析】

教学材料6: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以理论系统阐述理想社会及实现的正确途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探究活动:请你结合“两大历史前提”和“两大伟大发现”,就上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要求:撰写现场小论文并现场展示——观点+论证(事实论证、理论论证)。

(三)环节三:理想社会的探索——实践篇

实践探索中的困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是根据当时的时代揭示一般原则,没有做出具体的描述和回答。

实践中两个基本事实:(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衰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材料7:

活动3

合作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法给予实践具体的指导,你认为这样的理论是好还是不好?请结合社会主义的两种实践模式,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发言人代表小组提出小组观点。建议展开观点辩论。

(四)环节四:课堂总结和检测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请你依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四、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理论学习更具亲切感,在灵活多样的情境体验中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体验相关的议题,拉近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社会主义变得更加亲切。通过议题的引入和层层推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感悟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减轻学习负担。

通过提炼教学关键问题,整合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关键问题观照下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教学关键问题明示学习旨要和教学重点,整合教学,在一条主线的串接下解决了教学内容多的问题。同时,学习以中心议题为纽带,链接基本观点和动态思维过程。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政治性、理论性较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等内容,虽然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见微知著地感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但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思维发散性、创新性要求高,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驾驭和把握,但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三)再教设计

主要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组内交流和学生同伴互助之间的指导。一是在现场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先小组内短暂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核心观点在组内进行分享,把握好何为“事实论证”,何为“理论论证”,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自主阅读教材。二是在第二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声音时,教师可以重新进行分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辩论。

活动3

合作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法给予实践具体的指导,你认为这样的理论是好还是不好?请结合社会主义的两种实践模式,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发言人代表小组提出小组观点。建议展开观点辩论。

(四)环节四:课堂总结和检测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请你依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四、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理论学习更具亲切感,在灵活多样的情境体验中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体验相关的议题,拉近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社会主义变得更加亲切。通过议题的引入和层层推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感悟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减轻学习负担。

通过提炼教学关键问题,整合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关键问题观照下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教学关键问题明示学习旨要和教学重点,整合教学,在一条主线的串接下解决了教学内容多的问题。同时,学习以中心议题为纽带,链接基本观点和动态思维过程。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政治性、理论性较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等内容,虽然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见微知著地感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但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思维发散性、创新性要求高,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驾驭和把握,但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三)再教设计

主要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组内交流和学生同伴互助之间的指导。一是在现场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先小组内短暂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核心观点在组内进行分享,把握好何为“事实论证”,何为“理论论证”,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自主阅读教材。二是在第二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声音时,教师可以重新进行分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辩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