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志观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志观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在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使他们形成健康性情,并最终能将志向与时代命运、国运紧密相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志观。新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将“缘情”和“言志”统一起来,形成完整而和谐的情志观。学生的情志观培养,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的渊源和烙印,同时也要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志观

安 冬[23]

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方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情志观培养的视角,谈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品格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应关注的教学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志观的结构与内涵

(一)情志观的构成与发展

从构成上来看,情志观有“情”和“志”两部分。《礼记·乐记》中记载,情的触发机制是“应感起物而动”[1]。情的产生是自由和自发的,人之感于物而情必有所动,是内在精神风貌和个体感性之“情”。相比于“情”,志更加倾向于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偏重于理性思维层面上的社会性认知,是由个体内在心意转化而成的、更加受外界影响的、带有目标性和指向性群体特征的意向心理,是社会伦理的理性之“志”。情志观的形成,源于审美活动的出现和发展,是自然之情与具有社会理性的志融合的产物。

情志观的形成应顺应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个体生理本能的需要在外界的投射,是个体与外界和谐平衡的中心和基础。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萌发的自然之情与社会所赋予的理性之志密不可分,情感往往负载和折射着伦理社会、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内容,理性的思考则会增强个体情感的强度,规范情感发生的范畴,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和谐平衡的情志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情志观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志观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旨归的健康和谐情志观。这种情志观基于学生对祖国几千年优秀文化历史的了解和理解、对祖国发展现状的观察和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基于学生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将自身和祖国未来命运紧紧相连而产生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健康和谐的情志观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自然之情,使其产生自然情感向社会道德情感的飞跃质变,产生自我价值的不断重塑,产生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深切认可,激励学生内心把自己的信念理想,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融入时代,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树立远大抱负。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康和谐情志观的形成机制

(一)在情与志交互作用中形成健康和谐情志观

在情与志的培养中,情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志源于情,有了情的陶冶和培养,才有志的源起和生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培养情的同时也在促进志的发展。健康、健全的性情是个体具备伟大、坚定之志的保证。

具体来看,学生情志观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与志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又可以分为因“情”生“志”和以“志”促“情”两个方面。在学生性情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内心萌发的自然感情,随着社会理性的不断渗透和积淀,逐渐聚生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情感,个体自然和自发的情向普适性的、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志转变,并最终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志。情在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使他们形成健康性情,并最终能将志向与时代命运、国运紧密相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志观。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升华“情志合一”

关于中国特色情志观“情志合一”这一概念,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2]。孔颖达“情志合一”论的意义在于使“缘情”“言志”得到统一。新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将“缘情”和“言志”统一起来,形成完整而和谐的情志观。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审美活动的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之情,引导学生由内在、“小我”的情向公共的有社会性、群体性的志转化,从而达到个人思想感情、道德意愿与外在的理想抱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的“情志合一”,将不可抑制的自然自发的情与时代和国家命运相连,树立积极健康的远大志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志观。(www.zuozong.com)

成长中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心理构成的诸因素经常出现发展上的不平衡。因此,情志观的培养要讲“缘情”和“言志”的统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情志观。通过引导,学生随着“大我”的形成,个体内心的“小我”也随着内在情感的回归而完善和升华。这时的情志将不再是成长中偶然的心绪情志,也不再是与心灵无关的外在的道德规范的陈述,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经历这一转变,学生形成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情”与“志”,完成自我的提升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三、情志观教育的关注点

学生情志观的培养,不同于单纯学科的学习。思想政治工作宏观上是回答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准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3]。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4]。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结合学校相关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对学生情志观的教育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情志观教育。

情志观的形成以受教育者形成完备的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目的,其培养的过程是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的塑造过程。因此,情志观培养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效性的工作。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4]。要创新教育方式,将情志观培养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之成为学校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学生情志观培养非一朝一夕或者一人一事的努力即可达成的,除了学校教育,还要注重家庭、社会、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要把学生情志观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学生的情志观培养,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文化的渊源和烙印,同时也要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以及近现代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催生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内涵。新时期学生情志观培养既要厘清源流,做到不忘本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又要立足当下,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当前社会先进文化中汲取能量。新时期情志观教育要放置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八个坚持”[5]。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教育过程中的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以多彩丰富的活动方式,通过情志观教育,让学生把价值观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理想、有志向、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2](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山东:山东友谊书社,1993.

[3]光明日报.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7-08-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人民日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