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1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基于此,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中提出要“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强化辨析、突出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它通过设置开放的教学情境和议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亲历识别、理解、分析、综合、比较等思辨探究过程,运用学科知识对相悖观点做出合理判断,由此校正自身价值观念或行为取向的偏差,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如何看待强化辨析的价值意蕴
强化辨析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教、学、评于一体,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导向性等特点,在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上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
(一)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深度理解
学科内容是印证与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依托,学科内容也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1]。强化辨析的思想政治学习需要以议题作为教学展开的载体和依托。好的议题融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于一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议题的引入和讨论中,学生灵活调用知识进行解释、分析与论证,在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中做出判断,深化对学科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建构起便于迁移应用的结构化知识,在知识的辨析认知中形成价值观判断,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从构成上看,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学习理解能力(观察体验、了解认识和记忆概括)、实践应用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解释和搜集运用)、创新迁移能力(迁移发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强化辨析的要义就是学习要具有思辨性,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探究议题的真伪性、合理性、全面性,可以有效训练其综合归纳、分析解释、搜集运用、迁移发散、价值判断等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学科关键能力。
(三)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通过灌输或植入的方式装进一个人的脑海里。要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就必须引导学生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强化辨析的思想政治学习具有导向性特点,通过引入、引导和讨论议题,学生彼此展示交流观点,澄清认识,汇聚共识,得出结论。这不仅能有效克服单向灌输的弊病,还能很好地处理探究过程与生成结论的关系,使学生在面对各种真实生活情境和观点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提升政治认同感和价值判断力。
二、如何设计强化辨析的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三重使命。为此,强化辨析的思想政治学习要以学科任务为导向设计议题,灵活采用不同的辨析形式,通过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流程,实现价值引领的课程目标。
(一)任务导向,设定议题
设定议题是强化辨析的学习过程开展的基础。议题不仅要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还要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1],凸显其价值引领的意义。因此,设定议题要注意:一是议题在立意上要突出价值性和政治性,坚持意义优先、兼顾形式,旨在引领学生思考和行动;二是议题在结构上要以学科任务为导向,主要由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等构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行为表现;三是议题在落点上要能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和观点,具有实践价值。一般来说,议题从类型上分主要有知识型议题和情境型议题。为了更好推断和评价学生内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应该以情境型议题为主,基于对比性情境或两难性情境创设议题,力求引起价值和认知冲突。
例如,在讲授“政府的职能”时,可创设如下议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医疗保障工作,1月22日,财政部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紧急通知,明确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中的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实施综合保障。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位公民都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通报: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对故意隐瞒真实行程的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已治愈出院)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经查,1月25日,李某平从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返沪回到位于金山区朱泾镇的家中;1月26日至31日,李某平因咳嗽等症状多次前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就诊,期间还多次出入公共场所;2月4日,李某平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现已导致55名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造成严重后果。
对此,有人认为,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违反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并造成严重后果,其医疗费用应该由他本人承担,不能享受财政补助,也有人认为,国家财政为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的医疗费“兜底”合规合理。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www.zuozong.com)
议题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现实生活问题为切入口创设评价情境:从学科内容看,根据主体可知,主要涉及《政治生活》第一、二单元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从学科任务看,主要是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从学科核心素养看,主要指向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因此,议题的立意是力求通过分析、论证政府和公民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来实现价值引领的课程目标。
(二)深度探究,辨析交融
分析与论证是强化辨析的学习开展的关键。对议题蕴含信息的识别、理解、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共同构成和贯穿辨析式学习全过程。从一般过程来说,主要包括:一是识别议题蕴含信息的真伪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二是分析议题蕴含信息或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选择合适的论点、证据并运用合理的推理形式进行有效论证,得出合理的结论。基于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理论逻辑和特点,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理直气壮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勇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在辨与析的交融中澄清认识,深化理解,形成共识,得出结论,实现理论认知的飞跃。
以上述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和论证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将议题中的观点解构为四个需要澄清的问题:(1)国家财政为什么要补助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医疗费?(2)李某平是新冠肺炎患者,作为公民有没有获得财政补助其医疗费的权利?(3)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的违法行为是否会影响其获得财政补助医疗费?(4)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作为公民在疫情防控中应履行什么责任和义务?
其次,引导学生对评价情境的信息解读为三部分:(1)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费,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2)每位公民都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3)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因故意隐瞒真实行程造成严重后果,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再次,从政府职能和公民的权利义务角度,结合上述解构的问题和情境信息引导学生做如下分析:第一,从政府职能看,政府有为公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财政补助新冠肺炎患者医疗费,就是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二,公民在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危机时由政府提供帮助,是公民的权利。因此,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有权利获得财政补助医疗费。这种权利不会因为其没有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而被剥夺。第三,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两者具有统一性,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新冠肺炎患者李某平本应更好地履行疫情防控的责任。
最后,通过上述探究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公民在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危机时由政府提供帮助是公民的权利;政府有为公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无论什么原因,当公民在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危机需要救助时,政府都应动用公共资源进行救助。尽管政府为新冠肺炎患者医疗费“兜底”,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议题涉及《政治生活》第一、二单元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认识到在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知识,要学会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思考问题。
(三)价值引领,内化践行
内化、践行是强化辨析的学习过程开展的依归,正所谓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化辨析、凸显价值引领的依归就是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在引导学生自主辨析的过程中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关键行为表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学生,以透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引领学生思考和行动,引导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和观点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还以上述议题为例,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好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内化践行。
1.财政部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的紧急通知明确新冠肺炎患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由财政给予补助,实施综合保障。对此,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出台这一政策,生动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表明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国家财政为什么要“兜底”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费,更加自觉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提升政治认同感,坚定制度自信。
2.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位公民都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而李某平故意隐瞒真实行程造成了严重后果,被公安部门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此,要引导学生反思: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不可偏废。李某平为一己之私,置疫情防控大局于不顾。他作为公民虽然可以享受财政补助医疗费的权利,“钱责可免”,但“刑责难逃”,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和道德的责任。透过李某平案例,可以把议题蕴含的“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法治意识”等隐性德育元素挖掘出来,学生也更加清楚在此情此景下该何去何从。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辨析时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中内化,同时还能提升其政治认同感和价值判断力,帮助其校正人生之舟的航向,使其秉持“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为人处世原则,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评价这种辨析式学习成功与否,要点在于能否切实把握过程与结论的关系……能否有效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能否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1]。实践表明,遵循“任务导向,设定议题”“深度探究,辨析交融”“价值引领,内化践行”的实践路径指向,引导学生观察、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反思等,可有效提升其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感和价值判断力,更好地达成价值引领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晓东,郑海冰,殷玥.政治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参考,2017(5):11-18,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