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善追求的价值探究-第十三届中韩学术大会论文集

慈善追求的价值探究-第十三届中韩学术大会论文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扶贫济弱,慈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的协和并育共生成就了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价值旨趣。

慈善追求的价值探究-第十三届中韩学术大会论文集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扶贫济弱,慈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慈善思想的目标是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儒家的“大同”是这一目标的完美表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6]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儒家的“大同”思想赓续传承,而又被创新发展,从“大同”到“仁民爱物”,再到“民胞物与”,“大同”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讲信修睦式人人共生思想,被拓展到人与天地自然、与万物的协和并育,宋代理学家张载将中华传统慈善思想从人人相助提升至宇宙层次,追求“天人合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27]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的协和并育共生成就了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价值旨趣。

【注释】

[1]论语·子罕[M].

[2]礼记·礼运[M].

[3]礼记·礼运[M].

[4]论语·季氏[M].

[5]四书章句集注[M].

[6]墨子·兼爱下[M].

[7]墨子·非乐上[M].

[8]道德经:第5章[M].

[9]道德经:第77章[M].

[10]道德经:第53章[M].

[11]道德经:第81章[M].

[12]道德经:第73章[M].(www.zuozong.com)

[13]道德经:第16章[M].

[14]道德经:第8章[M].

[15]道德经:第2章[M].

[16]论语·八佾[M].

[17]论语·乡党[M].

[18]孟子·告子上[M].

[19]孟子·公孙丑章句上[M].

[20]论语·里仁[M].

[21]中庸[M].

[22]论语·学而[M].

[23]论语·为政[M].

[24]论语·里仁[M].

[25]中庸[M].

[26]礼记·礼运[M].

[27]正蒙·乾称篇[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