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人格意义之善

中国传统文化:人格意义之善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主要围绕人的道德品质、气质、能力、性格等而展开,志在塑造个人远离兽性,走向人的完善、至善,乃至达到圣人的层次。这句话指出了君夫人“慈爱而又温顺,为人善良谨慎”的美德,是其完美人格的体现。其次,他认为,“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传统文化中的和,不是表征事物性状的简单一致,而是在同与不同的辩证中把握人的性状。能力、担当、有所作为是君子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人格意义之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主要围绕人的道德品质、气质、能力、性格等而展开,志在塑造个人远离兽性,走向人的完善、至善,乃至达到圣人的层次。从普通人到贤人,从贤人到君子,从君子到圣人,这是一条漫漫修身之路。儒家的“修养”、道家的“修炼”、佛教的“修佛”等,都是对达到至善层次的人的过程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善本身就有着不同的层次要求和意义。然而,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善,都是对人的道德肖像的深度刻画,都有助于认识一个人。

善:厚德。《诗经》是了解远古时期人们道德形象的重要经典。在风、雅、颂中,都可以发现其劝善惩恶的基础教义。在“雅”中有《麟之趾》一文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2]振振,意指仁厚貌。在《诗经》中,“淑”“令”“臧”“旨”等都可解释为“善”。如《燕燕》一文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3]“淑,善也”。这句话指出了君夫人“慈爱而又温顺,为人善良谨慎”的美德,是其完美人格的体现。妇人的德行不仅仅是其德行本身,还在于其德行体现着其丈夫修身重德的良好形象,其德行是丈夫德行的外化,因而,德行是根本,只有重德修德厚德,才能正家、治国。可见,修身厚德是本根。

善:悟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善思想也是以“仁”为核心。在孔子看来,能否坚守“仁”心,正是善与恶的分界点。因此,孔子教育人们对于“仁”须臾不能违背,即使遇到困境也应当坚守。《论语·里仁》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旦丢失“仁”,君子就沦落为小人了。孔子认为,要做到善,就必然要体悟“仁”的内涵。孔子对仁有很多说法,但其核心仍是“爱人”,即“仁者爱人”,“爱人”最能体现孔子善的思想。《论语·阳货》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子经过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考察,认为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总之,体悟“仁”,践行“仁”,正是孔子善思想的核心和根本。

善:尚义。“义”是孔子道德思想衡量善的又一重要范畴。在《论语》中,孔子以义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价值准则,从而形成其义利道德观。比如,孔子崇义贱利,《论语·阳货》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义是其他道德的前提。比如,在评价勇的问题上,要从义处着眼。《论语·阳货》曰:“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那么,义从何处来?孔子认为,道是义的根源,因而,《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孔子认为,道德完善的人应当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论语·子罕》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学而》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总之,孔子为君子设计了“义以为质”的道德观和“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种以义为上、以义为善的价值取向,对儒家的价值观、人格观影响极为深远。

善:遵礼。“礼”是儒家衡量“善”的又一标准,有礼之人为君子,无礼之人为小人,因此,君子必须严格遵守“礼”这一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治而努力。首先,他认为,“礼”是人生的根本,人生要从学“礼”开始。《论语·季氏》曰:“不学礼,无以立。”其次,他认为,“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论语·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再次,他认为,“礼”是“义”的外在表现,“义”为“礼”的内在本质。《论语·卫灵公》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最后,他认为,“礼”要从典籍中习得,要从生活实践中总结。他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4],即广博地学习诗、书、礼、乐各类典籍,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总之,只有处处以“礼”来观照现实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建立规矩,不致出现偏差。(www.zuozong.com)

善:尚和。传统文化中和与善常常联系在一起,如“和善”,一般用来描述人的性状,是人的内在品行的体现,表达出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慈悲的肯定,也有对他人的关心、付出、贡献的鼓励。传统文化中的和,不是表征事物性状的简单一致,而是在同与不同的辩证中把握人的性状。《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而不同”,既表达了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保持独立性,不屈从、不阿谀逢迎的一面。孔子对“和而不同”有许多论述,表现为:一是君子要低调、处下,保持高雅的生活姿态。《论语·卫灵公》曰:“君子矜而不争”“君子无所争”。不与人争斗,不为己争利。二是君子要合群、团结而不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论语·卫灵公》曰:“君子群而不党。”三是君子要处变不惊,保持耐心。“君子泰而不骄”[5]“君子威而不猛”[6]“君子贞而不谅”[7]。四是君子要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曰:“君子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五是君子要与人为善,和善待人。《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善:有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呢?能力、担当、有所作为是君子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论语·卫灵公》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意思是能否担当重任,才是判断君子的重要指标。君子有什么样的担当才可被认定有所作为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君子要弘扬道义。《论语·微子》曰:“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论语·泰伯》曰:“仁以为己任。”二是君子要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8]“临大节而不可夺也”[9]。三是君子要为承担重任而自觉改造自身,提高自身担当大任的能力,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高度自觉。

善: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的意思是处事、为人无偏颇,把握适度,恰到好处。这就必须使矛盾两方处在和谐的统一中,矛盾每个方面都在适当的界限内发展,不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以避免矛盾统一体的破坏,这叫作“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是《中庸》的基本内核。为此,它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因为“过”和“不及”都是失度,对于破坏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来说,效果是同样的。因此,君子“用中”,就是在与人相处时要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在处理事情时进退有度,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最终达到处事的目标。《论语·尧曰》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正是描述君子的“用中”状态。君子的“用中”状态正是“善”的状态。朱熹称:“善戏谑,不为虐者,言其乐易而有节也。”[10]说的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的状态。善意味着做人要有张有弛,善于调节,更能够选择恰当时机,非过犹不及,亦非心力不足,从而上升为内外兼重的人格修养。演绎出由“善”而行“仁”,这是道德修养的基础环节和安身立命的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