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法莲华经入注》古籍刻本的年代考

《妙法莲华经入注》古籍刻本的年代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浙刻颜体本《妙法莲华经入注》爲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本,该译本被视爲“诸佛之秘密,众经之实体”,在我国流传广布,尤其天台宗兴起後,被尊爲诸经之王。宋浙刻颜体本《妙法莲华经入注》七卷,(後秦)鸠摩罗什译,(隋)天台智者疏並记,(宋)四明沙门道威入注,一箱十册,经折装,磁青封面,皮纸初印。南宋守伦《妙法莲华经注》、元初噓必昇《科注妙法莲华经》其序中均未提到经版与是经,及重刊是经的论述,存世印本时已罕见。

《妙法莲华经入注》古籍刻本的年代考

翁连溪

佛教东传二千馀年,译出的佛教经典数以千计,《妙法莲华经》是传入中土後最受中国人关注並产生巨大影响的佛教经典之一。自南北朝至唐代写本传播尤爲广泛,其天台宗以此立派开宗。《妙法莲华经》又名《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经主要经典之一,是经称“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爲了给众生开示,悟入涅槃之大智慧”。经中调合大小乘各种观点,称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又称凡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者均可得无量无边功德。是经历代翻译诠释的著作版本众多,敦煌遗书中有多种译本,《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十四中记载是经先後六译,近代学者认爲多有误传,实际只有西晉三藏竺法护译本《正法华经》十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本《妙法莲华经》八卷、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译本《妙法莲华经》七卷三种译本。宋浙刻颜体本《妙法莲华经入注》爲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本,该译本被视爲“诸佛之秘密,众经之实体”,在我国流传广布,尤其天台宗兴起後,被尊爲诸经之王。该译本並有“天台智者疏並记”、“四明沙门道威入注”,卷首刊终南山释道宣述《妙法莲华经入疏缘起》文,这种有注、有疏对佛经的阐释方法(据李致忠先生讲是受到儒家经典有注有疏的影响,此观点非常对,中土的儒家思想经典传播要早於佛教,这些高僧大德受过传统的儒家教育,並研习佛法)早已有之,但雕版印刷是经现知爲存世最早者之一。

宋浙刻颜体本《妙法莲华经入注》七卷,(後秦)鸠摩罗什译,(隋)天台智者疏並记,(宋)四明沙门道威入注,一箱十册,经折装,磁青封面,皮纸初印。每册二十八至三十版不等,每版五折,十册计三百二十五版、一千六百零二面,每半开六行,每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三字,上下单栏,无界格。版框纵25.5釐米,横13.3釐米,开本纵30.2釐米,横13.4釐米。

译者鸠摩罗什(343或344—413),十六国高僧,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祖籍天竺,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後遊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国,学小乘、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等,名满西域。二十岁还龟兹。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382),吕光破龟兹,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遂通汉文。後凉灭,入长安,爲後秦姚兴国师。时国家兴辟逍遥园爲场,请罗什爲译主,译经以大乘爲主,间杂小乘。其中《妙法莲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观无量寿佛经》、《十诵律》等等前後译经有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之多。

疏並记的撰者天台智者,即智顗(538—597),南朝陈至隋代高僧,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原籍颍州(今河南许昌)。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父亲丢官罢职,家道衰落,家人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发愿爲僧。十八岁投湘州(今长沙)果愿寺法诸法师门下出家,援以十诫。後离开法诸,又向慧旷学法,慧旷当时名盛,精通律学和各种大乘佛典。二十多岁时智顗又到湖南衡州大贤山潜心研习《法华经》。二十三岁拜禅定和义理並重的大德慧思爲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三十岁率领法喜等三十馀人前往金陵,开席讲法,不久受请主持金陵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教义,判似经觉,後以“京城杂乱,对修持不利”爲由离开京城,前往会稽山中的天台山,继续讲经论法,传授法华经,成爲天台山的开山祖师,並进京爲陈国後主讲《大智度论》,一时智顗荣耀无比。不久隋文帝灭陈,封杨广爲晉王,晉王爲智顗於扬州举行千僧法会,並赐称号“智者”。智者一生所著颇丰,有《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法华三昧经》等数十种,其中以他讲述由弟子整理而成的《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最爲重要,世称“法华三大部”,又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则被称爲“天台五小部”。

是经卷端下署“四明沙门道威入注”,卷前又鐫“四明住宝云院沙门道威所撰《妙法莲华经入疏缘起》”。道威法师,生平不详,四明宝云院僧。宝云院由高丽僧义通创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太平兴国七年(982),太宗赐号“宝云”,规模遂大。道威,据南宋四明天台僧志磐《佛祖统纪》卷八载:“宣和七年(1125),主育王昌月堂尝以地芜塔坏,与宝云威师徒骨于乌石山。出处注见《振祖集石塔记》。”这裡提到的“宝云威师”就是道威法师。《振祖集》即天台僧宗晓所撰《宝云振祖集》。《四明尊者教行录》所附《石塔记》中载:宣和丁未冬,今蒋山昌禅师主育王徙其骨塔于乌石山,适时大众半千同选之。今雪峰睿禅师宝云威法师亦预焉。所记爲道威爲天台十六祖大师迁葬一事,宣和丁未(1127),道威还爲四明宝云院高僧,並参与住持寺院迁葬一事,时爲北宋末年。

道威,《佛祖统纪》卷二十三“未详承嗣传第八”云:“宝云威法师(原注:正文慧传)”;卷二十五“佛祖世系表”云“未详承嗣(原注:四十一人)”:“宝云威公法师”。书前佛祖统纪通例载“释列传”云:“有功教门事远失记者,作《未详承嗣传》。”知四明道威属於“事远失记”一类。又宗鉴《释门正统》卷三“身士志” 列“有功法门或章藻相涉而未详承秉者”,其中记载“宝云威”。

《释门正统》成书于嘉熙元年(1237),志磐《佛祖统纪》撰成於咸淳五年(1269),二书特别是後者记载天台宗史料丰富,时距不过百年已不得其详,缘由何在?据《宝云振祖集》(“使帖”):“建炎庚戌春遭兵火,院宇一文而空。圣朝所赐黄石刻,於火煨尽中文字断裂,已不可辨。”知建炎四年(1130)春,宝云院曾遭金兵入侵,几乎全毁,所藏之经书经版也难免於抢掠兵火。

从道威撰述的《妙法莲华经入疏缘起》所记,皇宋政和六年岁次丙申五月看,政和元年(1116)已雕版刷印成书。其书版存放处,从施财者人数众多来看,开雕应以寺院爲主。版存寺院有利保管,请印传播。建炎四年,该版经与寺院具毁。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经丞相魏国公史诰之力重建宝云院,这部《妙法莲华经入注》未见南宋後《佛祖统纪》。南宋守伦《妙法莲华经注》、元初噓必昇《科注妙法莲华经》其序中均未提到经版与是经,及重刊是经的论述,存世印本时已罕见。

卷首爲道宣序,道宣(596—667),唐代高僧,俗姓钱,字法遍,浙江吴兴人,一说江苏润州丹徒人。十六岁出家,先後随日严寺智颞、大禅定寺智首学律,後住於终南山仿掌谷(长安之南)营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所形成的宗派後人称爲南山律宗。他的著述颇多,《大藏经》中多有收录。其中《法门文集》、《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是经卷首《妙法莲——弘传序》全唐文九零九卷中收入,可只是序採用唐人道宣原文刊於卷首。

卷末有日僧“疑翁”文明十二年[(明)成化十六年(1480)]跋,录文如下:“望月佛灭日,吾世顗师何入哉,庚子初冬十又八万年塔下寒灯句毕,中夜感梦,如来加被,冥显岂二哉。到疏记甚,深劝诱,处从林而自责省,兹经资承乏之艰可察,添膏继晷,延千年功力,专荐考妣冥福翼报。疑翁策励之□。”

据上所知,是经译者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是经卷端序爲唐代高僧道宣所作,次爲是经入疏缘起爲皇宋六年,宋四明住宝云院僧“宝云道威”,入注者同爲四明沙门道威。卷末有日僧文明十二年疑翁跋。是书旧藏于日本安田文库,安田文库所藏多爲古写经及宋元版刻,後多毁於太平洋战争。是经意外得以存世,於昭和八年日本书志学会出版《宋版书影》,昭和二十七年《安田文库古经清鉴》,昭和三十五年《东京古典会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善本图录》,並於昭和八年(1933)参展“宋版展览会”及昭和三十五年(1960)东京古典会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古典籍展观大入劄会,後经傅增湘《藏图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一下,子部十三释家类,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著述是经“《妙法莲华经七卷》,宋刊梵夹本,六行十七字,有道宣序及道威撰入疏缘起,每卷末题杭州助教弟子林茂施财等语,每版之首阴文刊施工名及刊工名,南宋绍兴间杭州刊,字抚颜体”。日本著名版本专家长泽规矩也所著《刊本汉籍的字样》(《长泽规矩也著作集》第一卷中)《宋刊本刻工名表初稿》、著名日本学者阿部隆一《宋古刻工名表》、王肇文《古籍宋元刻工姓名索引》等,今逢盛世,是经从日本回流祖地,可谓犹如神灵呵护,今人之幸也。

是经前人著录多爲南宋浙刻颜体本,今观此经,有几点疑问,请诸位名家指教。

一、《妙法莲华经》历来传本极多,自李唐以佛经刻本注、疏各自单行,唯此经疏注合刻。鐫刻是经的施主有一百十馀人,有爲亡灵作福,有爲亲人祈祷病癒,有的是爲他人祈福,有的是爲自己供养的。其中卷一末鐫有“杭州助教弟子林茂施财开此品庄严佛果者”题记一行,其馀百馀条施者刊记刊於每版纸接缝处。“杭州助教弟子林茂”此八字爲我们考证是经提供了方便。

杭州,据载建炎三年後杭州改名临安,《乾道临安志》卷二《历代沿革》记载,“建炎三年翠华巡幸,是年十一月三日,陞杭州爲临安府,复兼浙西兵马钤辖司事。统县九:钱塘、仁和、馀杭、临安、富阳、於潜、新城、盐官、昌化”。卷三《牧守》又载:“建炎二年七月庚戌,以徽猷阁待制康允之知杭州,三年八月罢,通判运事安自强权州事。是年十一月三日,改杭州爲临安府。”据上知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後杭州名已无,改爲临安府。而此本《妙法莲华经入注》(见图1)时大施主(功德主)林茂仍以杭州助教头衔名之。北宋末年,“杭州助教”爲教育官员,通常既登进士第,至少应任国子博士而非助教之职;况且署杭州助教,可能是府学助教则级别更低。如果当时已经迁都杭州,林茂登第後即便任国子监助教,也不应称杭州助教。既称杭州助教,疑在南迁之前。否则一个朝代的更替,地域更名,没有理由政府官员不欲执行。证明是经之刻应发生於建炎三年之前。

图1 刊记

二、是经卷端下署“四明沙门道威入注”(见图2),卷前又鐫“四明住宝院沙门道威所撰”。《妙法莲华经》一文可知道威爲是经的序文入注做注,序文作于皇宋政和元年,宋政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六年是西元1116年,距南宋有十一年之久。四明住宝云院,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太平兴国七年(982)赐号“宝云”,宣和七年(1125)据记载,道威爲宝云院僧,並参与寺事,南宋建炎庚戌春(1130)遭金兵毁。从道威序中所载政和元年至寺院被毁的建炎四年,期间共计十四年。从序文纪年到南宋有十一年,再到藏版寺院兵毁又三年。从道威序文及施刻者、功德主的人数、出资数量、雕版的总数、难易程度、寺院规模、德威的能力水准(宝云威师徙骨于乌石山)看,应在政和年间已经付梓,如序文在後也不会晚於北宋(从避讳字方面推测)。南宋淳正年间(1174—1180),又重建宝云院,据史料记载,未见有该经版存世及翻刻的记载。

图1 刊记

二、是经卷端下署“四明沙门道威入注”(见图2),卷前又鐫“四明住宝院沙门道威所撰”。《妙法莲华经》一文可知道威爲是经的序文入注做注,序文作于皇宋政和元年,宋政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六年是西元1116年,距南宋有十一年之久。四明住宝云院,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太平兴国七年(982)赐号“宝云”,宣和七年(1125)据记载,道威爲宝云院僧,並参与寺事,南宋建炎庚戌春(1130)遭金兵毁。从道威序中所载政和元年至寺院被毁的建炎四年,期间共计十四年。从序文纪年到南宋有十一年,再到藏版寺院兵毁又三年。从道威序文及施刻者、功德主的人数、出资数量、雕版的总数、难易程度、寺院规模、德威的能力水准(宝云威师徙骨于乌石山)看,应在政和年间已经付梓,如序文在後也不会晚於北宋(从避讳字方面推测)。南宋淳正年间(1174—1180),又重建宝云院,据史料记载,未见有该经版存世及翻刻的记载。

图2 四明沙门道威入注

三、宋自太祖即位之初即沿袭世代的传统,实行避讳制度。每遇新主继位,由礼部太常寺开列应避皇帝御名及同音嫌名等字(见图3)。呈请核准後颁佈天下,令臣民遵避。据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五“讳”字条下“本朝著令则分名讳爲二:正对时君之名,则命名爲‘御名’,若先朝皇帝名,则改爲讳,是爲庙讳也”。 故遇与皇帝同名之字或缺末笔使不成字,或用“某宗御名”,如“高宗御名”、“今上御名”、“太上御名”代之。

图2 四明沙门道威入注

三、宋自太祖即位之初即沿袭世代的传统,实行避讳制度。每遇新主继位,由礼部太常寺开列应避皇帝御名及同音嫌名等字(见图3)。呈请核准後颁佈天下,令臣民遵避。据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五“讳”字条下“本朝著令则分名讳爲二:正对时君之名,则命名爲‘御名’,若先朝皇帝名,则改爲讳,是爲庙讳也”。 故遇与皇帝同名之字或缺末笔使不成字,或用“某宗御名”,如“高宗御名”、“今上御名”、“太上御名”代之。

图3 书中所见“今上皇帝”代构字

是经中,卷首《妙法莲华经弘传序》中“玄、弘”字不避,因是序爲唐僧道宣撰,照录。其後南宋诸帝如“匡”、“玄”、“竟”、“弘”等字有缺笔避讳,较严格,而北宋末帝钦宗赵桓御名“桓”字,在是经中出现七次之多均不避。钦宗皇帝及父徽宗赵佶一起爲金人掠走,时人对金人之憎与对二帝之情,故南宋刻书於往岁已祧皇帝之御名嫌名之讳虽也回避,但並不是多麽严格(如寺院、私家坊刻写样上版的人不一定是志在功名之人士,未必避讳严谨)(见图4)。独于钦宗御名嫌名避讳十分认真,是经中竟七次出现钦宗赵桓之御名,不行回避,证明鐫刻是经时在赵桓称帝之前。另外,南宋首位皇帝高宗赵构之“构”字,在是经中也多次出现,也未避讳,也未见以小字“今上御名”、“太上御名”、“高宗御名” 等相代。据上所例,是经应刻於北宋末年是有根据的。(www.zuozong.com)

图3 书中所见“今上皇帝”代构字

是经中,卷首《妙法莲华经弘传序》中“玄、弘”字不避,因是序爲唐僧道宣撰,照录。其後南宋诸帝如“匡”、“玄”、“竟”、“弘”等字有缺笔避讳,较严格,而北宋末帝钦宗赵桓御名“桓”字,在是经中出现七次之多均不避。钦宗皇帝及父徽宗赵佶一起爲金人掠走,时人对金人之憎与对二帝之情,故南宋刻书於往岁已祧皇帝之御名嫌名之讳虽也回避,但並不是多麽严格(如寺院、私家坊刻写样上版的人不一定是志在功名之人士,未必避讳严谨)(见图4)。独于钦宗御名嫌名避讳十分认真,是经中竟七次出现钦宗赵桓之御名,不行回避,证明鐫刻是经时在赵桓称帝之前。另外,南宋首位皇帝高宗赵构之“构”字,在是经中也多次出现,也未避讳,也未见以小字“今上御名”、“太上御名”、“高宗御名” 等相代。据上所例,是经应刻於北宋末年是有根据的。

图4 施金者刊记

四、在宋版佛经的版缝介面处,多刊有版号、本版的大小字数、施刻者姓名、捐资银量。往往雕印有一至三字不等汉字,那多是雕鐫工匠的姓名,或单记姓或名,表示此版爲他所雕。这种刊式北宋早期稀见,及北宋末、南宋盛行,此本《妙法莲华经入注》,在多叶版口下方鐫有王彦诚、吴志、王睿、施宏、钱明、童通、王寔、禾明、徐昇、余政、王询、王卉、王王合、滋、余、圆等。

以上刻工,徐昇、钱明、王睿、禾明、施宏爲前思溪藏刻工,《思溪资福藏》是密州观察使,湖州路人王永从兄弟一家舍资雕刻的大藏经,开版於北宋末帝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至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全部刻成,历时六年或稍晚一些。王询、吴志爲绍兴十八年(1148)《毗卢藏》时期刻工。王寔、余政、徐滋爲绍兴间刻工。童通爲南宋初杭州地区的名工。这些刻工多生活操刀於绍兴年间的杭州,是经傅增湘先生“南宋绍兴间杭州刊”的判断当是,是否更早至北宋末,也不可否之。

五、《妙法莲华经》入注最让人看而不忘的是此经雕刻所用的精美的颜体字体,各时代雕版印刷所用字体有各时期的风气,精於鉴赏者能由此推断其作品的时代,佛经的版刻字体亦然(见图5)。而雕刻工匠一时有一时的习俗、时尚,後人要翻雕摹刻,即是高手,多貌似而神离。是经属北宋末年初刻初印,与存世北宋淳化咸平间杭州龙兴寺刊本《大方广华严经》字体的古朴古拙近乎颜体相较,爲颜体刻本佛经中的佼佼者。是经写本与雕刻工匠、印工结合,将颜体字用雕刻与印刷的方法表现得细緻精妙,笔划横细豎粗,圆转处藏锋,笔划蚕头燕尾,鉤末捺末挑踢出尖锋,其捺笔所表现出的一波三折的节奏,其折笔处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而折下,处处展现出用刀的精到,从正体结体上看,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刀法质朴却在随意处突显出功力的炉火纯青。

从存世的宋刻书籍与佛经看,还能看到颜体字的流风馀韻,但细观之大多流于随意或杂糅它体,或有所变通,都与此《妙法莲华经入注》无法比拟,並使好之者有望而生思,过而不忘之感。今幸是经回流,千百年来劫掠之馀,得免毁灭,若有神物护持者,若归於私人扃秘箧衍,唯恐知者稍显即晦,与毁灭何異,望归之於公以便传播流通。

是经固然属於宗教著作,但它並不仅仅限於佛教领域,它还包括艺术哲学历史、语言、音韻、地理建筑、医学、天文、中外关係等等诸多领域,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它的回流不但是研究佛教的重要资料,也对中国及东方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图4 施金者刊记

四、在宋版佛经的版缝介面处,多刊有版号、本版的大小字数、施刻者姓名、捐资银量。往往雕印有一至三字不等汉字,那多是雕鐫工匠的姓名,或单记姓或名,表示此版爲他所雕。这种刊式北宋早期稀见,及北宋末、南宋盛行,此本《妙法莲华经入注》,在多叶版口下方鐫有王彦诚、吴志、王睿、施宏、钱明、童通、王寔、禾明、徐昇、余政、王询、王卉、王王合、滋、余、圆等。

以上刻工,徐昇、钱明、王睿、禾明、施宏爲前思溪藏刻工,《思溪资福藏》是密州观察使,湖州路人王永从兄弟一家舍资雕刻的大藏经,开版於北宋末帝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至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全部刻成,历时六年或稍晚一些。王询、吴志爲绍兴十八年(1148)《毗卢藏》时期刻工。王寔、余政、徐滋爲绍兴间刻工。童通爲南宋初杭州地区的名工。这些刻工多生活操刀於绍兴年间的杭州,是经傅增湘先生“南宋绍兴间杭州刊”的判断当是,是否更早至北宋末,也不可否之。

五、《妙法莲华经》入注最让人看而不忘的是此经雕刻所用的精美的颜体字体,各时代雕版印刷所用字体有各时期的风气,精於鉴赏者能由此推断其作品的时代,佛经的版刻字体亦然(见图5)。而雕刻工匠一时有一时的习俗、时尚,後人要翻雕摹刻,即是高手,多貌似而神离。是经属北宋末年初刻初印,与存世北宋淳化咸平间杭州龙兴寺刊本《大方广华严经》字体的古朴古拙近乎颜体相较,爲颜体刻本佛经中的佼佼者。是经写本与雕刻工匠、印工结合,将颜体字用雕刻与印刷的方法表现得细緻精妙,笔划横细豎粗,圆转处藏锋,笔划蚕头燕尾,鉤末捺末挑踢出尖锋,其捺笔所表现出的一波三折的节奏,其折笔处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而折下,处处展现出用刀的精到,从正体结体上看,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刀法质朴却在随意处突显出功力的炉火纯青。

从存世的宋刻书籍与佛经看,还能看到颜体字的流风馀韻,但细观之大多流于随意或杂糅它体,或有所变通,都与此《妙法莲华经入注》无法比拟,並使好之者有望而生思,过而不忘之感。今幸是经回流,千百年来劫掠之馀,得免毁灭,若有神物护持者,若归於私人扃秘箧衍,唯恐知者稍显即晦,与毁灭何異,望归之於公以便传播流通。

是经固然属於宗教著作,但它並不仅仅限於佛教领域,它还包括艺术、哲学、历史、语言、音韻、地理、建筑、医学、天文、中外关係等等诸多领域,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它的回流不但是研究佛教的重要资料,也对中国及东方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图5 妙法莲华经字体

以上举其有关学术大者言之,王静安先生所谓“後人百思不能到者,殆不可胜记,读者固可自得之也”。

(感谢杨柳女士、李致忠先生提供资料)

作者简介

翁连溪,1957年生,北京人。1988年毕业於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4年供职於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任图书馆善本特藏二组组长,主要从事故宫所藏明清内府刊刻书版的保管与整理工作,提出“书版数字典藏”的保管方案,填补了国内外雕版整理方法的空白。现爲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爲古籍版本的鉴定与研究,古籍善本的整理与利用、明清内府刊刻书版的研究等。出版论著《中国佛教版画全集》、《清代内府刻书研究》、《清代宫廷版画》、《清代内府刻书档案史料彙编》、《中国地方誌中的陶瓷史料》等,先後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文物天地》等杂誌发表论文十馀篇。主持或参与了“清代宫廷版画展”、“武英殿印刷技术展”、“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等院内多项展览。

图5 妙法莲华经字体

以上举其有关学术大者言之,王静安先生所谓“後人百思不能到者,殆不可胜记,读者固可自得之也”。

(感谢杨柳女士、李致忠先生提供资料)

作者简介

翁连溪,1957年生,北京人。1988年毕业於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4年供职於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任图书馆善本特藏二组组长,主要从事故宫所藏明清内府刊刻书版的保管与整理工作,提出“书版数字典藏”的保管方案,填补了国内外雕版整理方法的空白。现爲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爲古籍版本的鉴定与研究,古籍善本的整理与利用、明清内府刊刻书版的研究等。出版论著《中国佛教版画全集》、《清代内府刻书研究》、《清代宫廷版画》、《清代内府刻书档案史料彙编》、《中国地方誌中的陶瓷史料》等,先後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文物天地》等杂誌发表论文十馀篇。主持或参与了“清代宫廷版画展”、“武英殿印刷技术展”、“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等院内多项展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