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出菇时要求的温度和当地气候特点确定适宜的栽培时期,杏鲍菇原基形成的温度为10~18℃,依此温度向前推40~45d便为栽培的最佳时机。一般以长江以北分秋、春两季栽培,秋季在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春栽在3~4月份。有控温条件时,可周年栽培。
2. 栽培方法
目前大面积栽培均采用塑料袋栽培方法,在袋式栽培法中有床架式出菇、床畦覆土出菇等形式。如图8-3和图8-4所示。
图8-3 瓶栽杏鲍菇
图8-4 袋栽杏鲍菇
(1)杏鲍菇栽培工艺流程如图8-5所示。
图8-5 杏鲍菇栽培工艺流程图
(2)培养料的选择与配制 栽培杏鲍菇的主料是棉籽壳、玉米芯、木屑、蔗渣、豆秸及食用菌废料等。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碳酸钙、石膏、石灰等。所有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培养基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
①棉籽壳40%、木屑38%、麸皮20%、碳酸钙2%。
②玉米芯46%、棉籽壳40%、麸皮6%、玉米粉6%、糖和石膏各1%。
③木屑30%、棉籽壳28%、麸皮15%、玉米粉5%、糖和石膏各1%。
④杂木屑60%、棉籽壳20%、麸皮l8%、白糖和碳酸钙各1%。
⑤稻草或麸草57%、棉籽壳10%、木屑l3%、麸皮10%、玉米粉8%,白糖和石膏各1%。
⑥甘蔗渣78%、麸皮12%,玉米粉8%、白糖和石膏各1%。
⑦棉籽壳90%、玉米粉3%、麸皮5%、白糖和石膏各1%。
⑧豆秆46%、棉籽壳35%、麸皮l5%、玉米粉2%、白糖和石膏各1%。
以上配方中含水量均为60%~65%, pH为7.5~8.0 (用石灰水调)。
在调制培养料时,凡有棉籽壳的培养料都要先将棉籽壳加水润湿,然后与其他料一起拌匀,因为棉籽壳不易吸收水分。将易溶于水的物料先溶解在水内,再拌入料内,水要逐步加入,边拌料边加水,反复拌数遍,达到无结块、无白心、含水量一致。拌好的料宜及时装袋灭菌,也可将拌好的料先堆积发酵,再装袋灭菌。
(3)装袋 将拌好的料或发酵好的料装入塑料袋中。袋的规格多为16cm×35cm或17cm×35cm。可采用手工装袋或机械装袋。将袋一端扎牢,将料均匀装入袋内,达到松紧适中,上下一致。袋装好后,两端打活结。见图8-6。
图8-6 装袋
(4)灭菌 装好的袋要及时灭菌,不可久放。采用高压灭菌时,0.147MPa维持2h;常压灭菌,锅内温度达100℃时,维持10~16h。
(5)接种 灭菌后的料袋取出放接种室或干净场所冷却,待袋温降至30℃以下时接种。采用两端接种,接种量为10%。一般每瓶(500mL或750mL)菌种可接15~18袋。并且菌种要尽量取块接入,减少细碎型菌种,以加速萌发,尽快让菌丝覆盖料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提高发菌成功率。
(6)培养 启用培养室前应执行严格消毒工作,门窗及通风孔均封装高密度窗纱,以防虫类进入接种后的菌袋。培养袋移入后,置培养架上码3~5层,不可过高。尤其气温高于30℃时更应注意。严防发菌期间菌袋产热,室内采取地面浇水、墙体及空中喷水等方式,使室温尽量降低。冬季发菌则相反,应尽量使室温升高并维持稳定。一般应调控温度在15~30℃范围,最佳25℃,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并有少量通风。尽管杏鲍菇菌丝可耐受较高浓度二氧化碳,但仍以较新鲜空气对菌丝发育有利。此外,密闭培养室使菌袋在黑暗条件下发菌,既是菌丝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预防害虫进入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在24~26℃条件下发菌,35~40d菌丝可长满袋。(www.zuozong.com)
(7)开袋搔菌催蕾 菌丝长满袋后,让其进一步成熟,积累更多的养分。后熟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出菇率、转化率、菇体畸形率和产量的高低。当气温下降到10~18℃,可进行搔菌催蕾。不搔菌也能出菇,但搔菌处理可使出菇整齐一致(图8-7)。打开袋口,搔去袋口料面老菌种块和老菌皮。也可利用搔菌机完成操作。搔菌后应进行保湿,用薄膜将袋口覆盖,或用纸将套环口封住。当原基已在袋口形成,并出现1~2cm小菇蕾时,撑开袋口或剪掉袋口薄膜,每袋留3~4个菇蕾,让其生长发育。控制温度在12~15℃,空气相对湿度85%~90%。
图8-7 搔菌机及搔菌处理
(8)出菇管理
①幼蕾阶段:幼蕾体微性弱,需较严格、稳定的环境条件,该阶段可将菇房温度稳定在10~18℃、相对湿度90%~95%、光照强度500~700lx,以及少量通风,保持较凉爽、高湿度、弱光照及清新的空气,3~5d,幼蕾分化为幼菇,即可见子实体基本形状(图8-8)。
图8-8 幼蕾阶段
②幼菇阶段:子实体幼时尽管较蕾期个体大,但其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仍然软弱,此阶段仍需保持较稳定的温度、湿度、通气等条件,为促其加快生长速度并提高健壮程度,可适当增加光照度至800lx,但随着光照的提高,子实体色泽将趋深,故需掌握适度,经3d左右,即转入成菇期(图8-9)。
幼蕾及幼菇阶段是发生萎缩死亡的主要阶段,其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尤其是秋栽的第一潮菇和春栽的第二潮菇,处于较高的温度环境中,管理中稍有疏忽或措施不当、管理不及时等,就会使温度急剧上升,一旦达到或越过22℃,幼菇即大批发黄、萎缩,继而死亡。因此,严格控制温度,是杏鲍菇管理的首要任务。
③成菇阶段:为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该阶段应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菇房温度至15℃左右,控制湿度90%左右,若低于75%以下时,就会出现子实体破裂的现象。光照强度减至500lx,尽量加大通风,但勿使强风尤其温差较大的风吹拂子实体,风力较强时,可在门窗及通风扎处挂棉纱布并喷湿,或缩小进风口等,以控制热风、干风、强风的进入,既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又可协调气、温、水之间的关系,使子实体处于较适宜条件下,从而健康正常生长(图8-10)。
图8-9 杏鲍菇幼菇阶段
图8-10 杏鲍菇成菇阶段
(9)采收及采后管理
①采收:当子实体基本长大,基部隆起但不松软、菌盖基本平展并中央下凹、边缘稍有下卷,但尚未弹射孢子时,即可及时采收,此时大约八成熟。采收的子实体应及时切除基部所带基料等杂物,码放整齐以防菌盖破碎,并及时送往保温库进行分级整理包装。不得久置常温下,以防菌盖裂口、基部切割处变色影响产品质量,更不得浸泡于水中,使其充分吸水以增加重量,否则,产品质量将大打折扣。采收后 . 清理干净料面,盖薄膜养菌约15d,转入第二潮菇的出菇管理(图8-11)。
图8-11 杏鲍菇采收
②采后管理:将出菇面清理干净,并清洁菇棚,春栽时喷洒一遍菊酯类杀虫药后密闭遮光,秋栽时只喷一遍杀菌剂即可。待见料面再现原基后,可重新进行第二潮菇出菇管理,当菇体充分长大,菌盖展开或按市场要求规格及时采收。
(10)后期覆土增产管理 将发好的菌袋或出菇两茬的菌袋脱去薄膜,竖立于床畦内(畦深20cm),间隔2cm,空间用发酵料或细土填平,菌筒表面覆1.5~2cm厚的细土,喷雾润湿土壤,上盖湿稻草或麦草保湿。加强通风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覆土后因保湿性好,菇体肥大,肉厚质嫩,产量高,能提高栽培的生物转化率(图8-12)。覆土的作用如下:
图8-12 杏鲍菇覆土栽培
①减少气温对培养料温度的影响,调节及保持培养料的含水量。
②因土壤中含有营养物质,能补充培养料的营养,提高杏鲍菇产量。
③土壤中所含的臭味假单孢杆菌,可吸收菌丝体生长所产生的乙烯、丙酮等挥发性物质,能刺激和诱导原基分化形成。
④土壤具有支撑菇体和调节培养料pH的作用。
覆土材料及处理:覆土材料要含有丰富的腐殖质。通气性良好,并经过消毒处理。可取菜园地20cm以下的潮土(以草炭土为最好)100kg,加草木灰6kg,氮、磷、钾复合肥1kg,发酵好的干鸡粪3kg,消毒的方法:加多菌灵(或g霉净)100g,氯氰菊酯10mL,生石灰2kg,充分混合均匀,堆闷12h,然后摊晾6~8h备用。其他管理同上。
(11)杏鲍菇的保鲜、干制 杏鲍菇与一般菇类相比保存时间较长,一般在4℃条件下放置20d不会变质,所以秋冬季节采收的杏鲍菇以鲜销为主。
杏鲍菇进行干制加工,整菇或切片进行晒干或烘干加工,其加工品香气浓郁,耐贮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