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虫害
防治措施:①选用优良菌种,改善环境条件,施药防治。②若有白蚁为害,立即用防治白蚁的药物毒杀。若有斑壳虫、小黑壳虫为害,用2000倍菊酯类农药喷杀。
2. 子实体异常
(1)缺水性萎缩
症状:菌球暗色变黄,外膜收缩,翻开培养料发现菌丝萎黄,基料干燥松散。
防治措施:喷水增湿,灌水,增加遮荫物。
(2)渍水性萎缩
症状:幼蕾变褐,闻之有臭味,基料色黄,下层变黑,菌丝减少,土层和基料含水量增多。
防治措施:排水,土层内打孔,增加通风时间。
(3)外膜增厚
症状:菌蕾饱满,色泽变褐,拨开外膜,比正常厚2~3倍,质硬拉不断。
防治措施:用小刀在菌膜顶端划口。
(4)子实体畸形
症状:菌裙收缩粘贴,呈鹿角状态。
防治措施: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用清水喷雾增湿。
3. 防冻
竹荪在8℃以下不会被冻死,但土壤冰冻造成菌床上两侧泥土的开裂,会导致长在土壤里的菌丝和菌索折断,所以应在菌床和两侧空地多盖一些草料以保温防冻。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粪草生菌 2. 仿野生栽培
二、填空
1. 鸡腿菇属于_______,栽培过程中_______(需或不需)覆土,否则菌丝长的再好也不出菇。
2. 鸡腿菇的栽培方法按培养料处理方式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 堆制发酵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三、判断
1. 人工栽培鸡腿菇菌丝体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点。( )
2. 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在黑暗或弱光下均可生长良好,而子实体形成阶段必须有散射光的刺激。( )
3. 草菇的母种保藏温度是4℃。( )
4. 双孢蘑菇栽培时覆土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土壤中臭味假单孢杆菌的代谢物刺激出菇。( )
5. 考虑到食用菌生长对氮源的需求,生料栽培应少加化学氮肥,熟料栽培应多加化学氮肥。( )
6. 双孢菇多采用发酵料栽培。( )
7. 高温、高湿、通气差,是诱发病虫害的主要外因。( )
8. 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不是越新鲜越好。( )
9. 鸡腿菇子实体生长到中后期易发生鸡爪病。( )
四、简答
1. 鸡腿菇生产中如感染鸡爪菌应如何处理?
2. 优质发酵料应具备哪些条件?
3. 比较金针菇、鸡腿菇不同之处。
技能训练
任务一 鸡腿菇的栽培
1. 目的
(1)了解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2)学习鸡腿菇栽培生产程序,掌握其关键技术。
2. 器材
棉籽壳、玉米芯、稻草、干牛粪(或马粪、鸡粪)、石膏、过磷酸钙、硫酸铵、碳酸铵、石灰、尿素、鸡腿菇栽培种、饼肥、铡刀、皮管、铁锹、粪钗、水桶、塑料布、草炭土或沙壤土、喷雾器。(www.zuozong.com)
3. 方法步骤
(1)配料 用铡草机将稻草切成10cm以下的小段,用1%~3%的石灰水预湿,并不断喷水使其吸水软化;玉米芯需提前用石灰水浸泡。参考配方:①稻草(干重)70%,干牛粪20%,石膏3%,石灰3%,硫酸铵1%,过磷酸钙3%。②玉米芯96%,尿素1%,石灰3%。③稻草(干重)57.5%,干牛粪28%,干鸡粪8.5%,豆饼粉1%,石膏1.5%,石灰1.5%,硫酸铵1%,过磷酸钙1%。④棉籽壳97%,蔗糖1%,碳酸钙2%。
(2)堆料发酵 在场地撒一层石灰粉,以杀死场内害虫。在地面铺一层宽2.3m厚15~20cm的稻草,然后在上面撒一层5~6cm厚的牛粪。此后一层稻草一层粪肥,逐层堆至1.5m。从第三层开始加水,以后每铺一层粪草,喷洒一次水。建堆完毕用粪肥封顶,堆四周垂直,堆顶呈龟背状利于排水,不同部位插温度计。用草帘将堆料顶盖好,防日晒雨淋,有大雨时用塑料薄膜盖好,雨后揭开利于通气。
(3)翻堆 料温达60℃并保持10~12h就应翻堆,使堆料各部分温度、湿度一致,发酵均匀。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5d左右,分层加入过磷酸钙和硫酸铵,并补足水分。4~5d后第二次翻堆,分层加入石膏粉和石灰,再堆制2~3d,调含水量为65%~70%,pH为7即可进菇房。
(4)接种 将培养料均匀摊放在菇床上,压实整平,料厚约15cm,料温降至25℃接种。麦粒种的播种量为45g/m2,稍加大用量可减少污染;如用混播法,将75%的菌种均匀撒在培养料上,随后将菌种与培养料拌匀,再将其余的25%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料表面,覆盖一层培养料,整平压实即可。当菇房相对湿度达到80%时,不需覆盖塑料薄膜,湿度较低时可覆盖。
(5)发菌及覆土 发菌时控制料温在25℃,空气相对湿度70%~80%;当菌丝发透料床后,应喷水保湿。
当菌丝蔓延至菌床厚度的2/3时覆土,采用草炭土或沙壤土,用3%石灰水调整含水量至16%左右,要求土粒无白心,覆土厚3~4cm。
覆土后料温应控制在25℃左右,使菌丝尽快爬上覆土层。喷水要少而勤。
(6)出菇管理 覆土后约20天,土面出现白色原基。子实体分化和生长期,室温以14~18℃为宜,不要超过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光照500~1000lx,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若CO2浓度过高,刺激菌柄生长,抑制菌盖发育,易形成畸形菇。
(7)采收 鸡腿菇子实体成熟速度快,应在菇蕾期,即菌环尚未松动,钟形菌盖上出现反卷毛状鳞片时采收。采菇后应及时清理床面,补土补水,准备出第二潮菇。
4. 思考题
(1)鸡腿菇栽培的特点是什么?
(2)鸡腿菇栽培中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任务二 草菇的栽培
1. 目的
(1)了解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2)学习草菇栽培生产程序,掌握其关键技术。
2. 器材
棉籽壳、稻草、水泥池、麸皮、草木灰、过磷酸钙、石灰、尿素、草菇栽培种、大镊子、塑料薄膜、铁锹、75%酒精消毒缸、75%酒精消毒棉球、酒精灯、火柴、荫棚、喷壶。
3. 方法步骤
(1)配料 用铡草机将稻草切成10cm以下的小段,用1%~3%的石灰水预湿,并不断喷水使其吸水软化。参考配方:稻草(干重)80%,麸皮15%,石灰4%,尿素0.5%,过磷酸钙0.5%。
(2)堆料发酵 将预湿的稻草与辅料分层铺料建堆,半天后翻堆,保持一天散堆,送栽培场使用,发本地好的堆料应柔软、无氨味、无臭味,pH8~9,含水量70%~75%。
(3)巴氏消毒 培养料平铺于菇床上,用料量为10kg/m2,厚约20cm,中间稍厚,周边稍薄,以免积水。关闭门窗,通入蒸汽进行巴氏消毒。当菇房内温度达60℃时,保持6~8h,停止加热,让菇房自然降温。
(4)接种 菇房温度降至38℃时,打开门窗,进菇房接种。穴播时,穴距10cm,深2~3cm,菌种放满穴并稍露料面;也可用混播法;接种后稍加压实,覆盖塑料薄膜。
(5)出菇管理 接种后室温以28~30℃为宜,出菇时保持在27~30℃,正常条件下,7~10d可出现原基,12~15d可采收。
菌丝生长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出菇后90%~95%为宜。
接种后每天揭开料堆上的薄膜1~2次,每次10min,以通风换气;原基出现后,延长通风时间,出菇阶段更应注意通风换气
(6)采收 原基形成3~4d后发育成卵圆形或椭圆形的菇蕾,应在外菌幕未破时采收。一只手按住周围培养料,另一只手握住菇蕾左右旋转,轻轻拧下。第一潮菇采收后,通风一天,清理床面,全面补水,再喷一次石灰水,经适当通风后,重新盖上薄膜养菌管理,准备出第二潮菇。
4. 思考题
(1)草菇栽培的特点是什么?
(2)草菇栽培中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拓展
案例一 奶牛蘑菇牧草循环模式
浙江德清县禹越镇国亚奶牛场,有奶牛300多头,年产牛粪1000t,为解决奶牛场排泄废物污染,利用牛粪、牛尿栽培双孢蘑菇;栽培蘑菇后的废菌渣种植牧草;后又建设沼气池,利用沼气的热能增温栽培蘑菇,既消耗了更多的牛粪,又提高了蘑菇种植的经济效益(图7-14)。
图7-14 奶牛蘑菇牧草循环模式示意图
技术关键:
(1)建立 “奶牛牛粪——蘑菇——蘑菇菌渣——种植牧草”循环生产模式。
蘑菇培养料基质配方:稻草47%,干牛粪47%,过磷酸钙2%,石膏2%,尿素1%,石灰1%。
利用牛粪种植蘑菇,相比无粪合成料栽培增产25%以上,蘑菇菌渣还田,牧草增产20%。
(2)建立 “奶牛粪尿——沼气——蘑菇栽培加温”节能增效模式。
建立沼气池,以牛粪、牛尿作为沼气源,在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时,以沼气作为锅炉热源,产生的蒸汽通过管道进入菇棚,完成二次发酵;在冬季,又利用沼气产热,管道输送循环热水,将菇棚的温度提高至蘑菇出菇所需的温度,提高蘑菇冬季出菇量,提高经济效益。
案例二 蘑菇草菇连作
浙江遂昌县景鸿食用菌合作社在双孢蘑菇生产结束后,6月中旬在蘑菇菌床废料上播种草菇400m2,至7月底采收草菇820kg,产值1.3万元,除去生产原料、菌种等投入3150元,人工投入3100元,效益6800元。
茬口安排:①9月至次年5月栽培双孢蘑菇。②6月中旬直接在双孢蘑菇料床上播种草菇,7月底生产结束,整个周期40余天。
模式点评:蘑菇草菇连作模式别出心裁,“一低一高,一长一短”。① “一低一高”指蘑菇需低温,草菇需高温。在季节安排上,秋冬春季低温期生产蘑菇,夏季高温期生产草菇。② “一长一短”指生产周期蘑菇长(需要6~7个月),草菇短(仅需要40d)。草菇生产结束后,不影响下一周期的蘑菇生产,如此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