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认知实验研究
研究者(胡志海,梁宁建)在对50名学业不良学生与同样数量学生对照组的元认知特点进行研究后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元认知在计划性、方法性与总结性三方面得分最低,暴露了他们在元认知上的主要缺点,而这三方面恰恰又分别体现于学习活动进行前、进行中、完成后三个不同阶段。因此,元认知的欠缺影响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
此外,研究还发现(董奇、周勇),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学习自我监控在中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如小四)来说,学习自我监控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较高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自我监控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增大,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水平总体来说较低,他们的学习更多的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家长的监督和督促。另外,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简单,学习自我监控的作用有限。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复杂,常常需要学生对其学习活动进行较多的自主投入与自我监控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学习自我监控便成为影响高年级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此外,研究者发现,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是影响学习自我监控的几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二)元认知训练与学习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思维训练课也应运而生。研究表明,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比传统的思维训练模式更为有效。常见的元认知策略包括目标设置、计划、自我监控、复习等。其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学习时间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一些具体的认知策略,如复述、分类、作小结、列提纲、画示意图等,教师应把它们渗透在各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中教给学生。学生仅仅拥有某些策略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策略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思维训练新模式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有关认知策略的行动序列部分,告诉学生应用策略的步骤,依次进行练习和反馈,而且将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模式识别,即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一个行动序列最为有效。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监控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一般元认知策略和特殊元认知策略,对这两种策略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元认知策略的监控训练更是如此,它能使人更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更自觉的使用学到的知识和策略。例如,Ring将被试(46名五年级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中两人一对解决问题。第一组是有指导的提问组,实验者给予被试一个训练元认知的提问单,每对学生按照提问单互相提问并作出回答;第二组是无指导的提问组,每对学生相互提问,但不给子如何提问的指导,学生回答提问;第三组是对比组,他们既不相互提问,也不给予任何指导。训练共持续三周,每周两次,每次45分钟。三周训练后进行测验,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在解决新问题和老问题上,成绩均高于第二、三组。这是因为有指导的提问起到了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开发了学生的元认知技巧,并引发了元认知加工过程,如计划、监控、评价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习与问题解决。(www.zuozong.com)
Pazzaglia,Comoldi等人的研究(1995)表明,在基础知识水平相同、学习能力不同的两类学生之间,造成他们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是元认知水平的不一致。在元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关系上,元认知水平越高,则其学业成绩越好。由此推理,如果帮助学生提高其元认知水平,则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好的、成功的学习者。
(三)元认知总结
元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对人的认知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元认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多种认知活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注重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训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人的智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应注意到的是,学生的学习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的过程,诸如动机、情绪状态及环境等变量与认知及元认知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在今后对这些综合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的研究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