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工程,首要方法是国土空间利用格局的有序化(简称为“空间的有序化”)。[116]空间的有序化,是指在一国国土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布局、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空间利用(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建设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布局和配置,以优化整个国土空间的利用格局,实现空间均衡。
近年来,我国在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包括城镇生活空间、工矿生产空间、交通运输空间等)、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进行了全新布局,将逐步形成由“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和“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所构成的国土空间战略格局。[117]
目前,我国在空间利用格局上,除了面临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供需失衡、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的供需失衡外,至少还存在如下几大亟待解决的“结构失衡”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生产空间的供需失衡。突出表现之一是“用工荒”。这是因为农村人口飞速向城市集中,但户籍制度又限制落户,农民工只能在年轻的时候到城市打工,一生少工作20年,使全社会过早地进入劳动力短缺的状态。表现之一是“消费不足”。目前,我国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绝大多数农民未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其消费能力有限,而消费的不足则制约了生产力的扩张。这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根本问题,不仅涉及空间失衡,还关乎未来产业的发展。(www.zuozong.com)
第二,公共设施与人民生活空间的供需失衡。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来看,人均财富支出差距都较大。这意味着许多地方和国家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人民生活需要的差距还很大。
第三,土地资源与人口居住空间的供需失衡。一方面,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却难以进入城市,这一矛盾导致同时出现了农村宅基地闲置和城市居住用地短缺的问题。城市之间,一、二、三线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与人口流动配置不合理,一线城市居住用地少,地价和房价过高,部分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而居住用地却仍在增加。
第四,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生态空间的衔接失衡。过去按照行政区,而不是按照城市群或者经济区来推动城市化。在这种思路下,城市行政区就会“摊大饼”,造成功能集中于主城区,开发强度过高,居住空间过远,生态空间锐减。如此一来,导致出行时间延长(一天中有2小时~3小时在路上),既有损人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又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北京正在开展的“减量发展”就是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居住地和就业地尽可能近,以减少通勤时间,降低资源耗费。[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