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浓缩了太多精华,对我们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其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儒家知识分子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时,我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了儒家思想诞生的社会背景,并得出了这样的共识:面对春秋时期那个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孔子提出以“仁”为中心的儒家学说。儒家思想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而无悔,就是在用自己所掌握的学问、知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并以此为己任的最直观的表现。
在进行本单元总结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在儒家思想和精神的熏陶之下,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爱国行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朗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起研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会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忧国忧民的报国之情,感受古代先贤的崇高气节与追求。当这些平时并不太陌生的名言集中到一起的时候,学生们很自然地领悟到儒家知识分子的闪光之处和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那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这次赴澳培训,使我能够“开眼看世界”,提高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同时,对澳大利亚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悟与反思也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课堂,对我的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科班学生李坤就曾这样写道:“以前从没想过我们所学的历史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听孙老师的历史课,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种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www.zuozong.com)
是啊,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道路上,我会继续探索。
(2011年,河西区教育局对外交流科拟对近年来接受过对外交流的骨干教师进行回访和反馈。本人曾受学校和教育局对外交流科派遣,于2006年赴澳大利亚接受教育培训,并曾有培训总结报告《别再让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一文在《河西教育》2007年第1期发表,所以也在回访和反馈之列。本文原载《河西教育》2011年第3期《对外交流之教师境外培训专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