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隆皇帝:长寿中国古代帝王

乾隆皇帝:长寿中国古代帝王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的孙子,全名是爱新觉罗·弘历,他活了八十九岁,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弘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长寿中国古代帝王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的孙子,全名是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他活了八十九岁,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弘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1736—1795),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这还是乾隆皇帝“谦虚“,不想打破祖父康熙皇帝的记录。要是加上乾隆皇帝禅位后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掌控朝政的三年,他其实才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已是八十五岁老人,不过,按照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他仍然可以再继续执政几年。不过,为了不逾越乾隆帝的心中偶像、他的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历史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宣布明年归政,自己退居太上皇。

在位的皇上主动禅位,而且是心甘情愿的禅位,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大事。古代有多少禅让的闹剧,其实都伴随着被逼无奈甚至血雨腥风。可这次,真的不一样。

既然是绝无仅有,那禅位大典就一定要搞得特别特别隆重才行。请全国的老寿星都来赴千叟宴,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就是这禅位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次千叟宴也是一个谢幕的表演,是对乾隆帝六十年执政生涯划上的一个圆满的句号。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禅位刚刚三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紫禁城内故宫东路上)举办千叟宴。经过乾隆帝的多次谕令和筛选,不少没官没职的平民老人也得以参加这次千叟盛宴。由于届时太上皇已是八十六岁高龄,所以特别规定了一条:来京参加千叟宴的外地老人年龄要求在七十岁以上。

到了正月初四这一天,老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入场,当时的场面异常庄严、宏大,光桌子就摆了八百张。入席的有亲王、郡王、蒙古贝勒、贝子、台吉,还有六十岁以上的大臣、官员,七十岁以上兵、民一共三千零五十六人,此外,还有列名邀赏的五千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宴会。其中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席位陈设在皇极殿内,朝鲜、暹罗、安南、琉球、廓尔喀等藩国使臣席位布设在大殿廊下,其他老人的席位安排在殿外阶下。

读者朋友一定特别好奇:这么大的排场,这么高规格的宫廷御宴,到底吃什么?您可能想不到,太上皇最重视的这次千叟盛宴,主打的,竟然是——火锅

前面说过,乾隆五十年(1785)曾搞过一次千叟宴,只不过,那次千叟宴有一点美中不足。正月时节,北方已是天寒地冻之时,几千个老头儿在紫禁城巨大的宫殿里吃饭,没有暖气,御膳房离得又挺远,上的又全是炒菜,保温问题很难解决。这些饱含着皇上心意的美食出锅的时候当然是热气腾腾的,等放到桌子上可就有点儿凉啦,老寿星们还得赶紧吃,但凡吃得稍慢一点儿,估计那菜就得冻上啦。

鉴于上一次千叟宴的不尽人意,这次千叟宴的组织者可是颇费脑筋。最后,据说还是乾隆最宠信的和珅和大人想出了这个好主意。吃火锅,不但成功地解决了食物保暖的问题,而且红红火火,热气腾腾,大家亲自动手,更显得千叟宴热闹非常。难怪老寿星们纷纷夸赞太上皇想的周到,连声感谢皇上的恩典。

现如今,火锅早已成了寻常之物,不但北京人爱吃火锅,全国人民都爱吃火锅,而且种类也颇多,什么四川火锅、重庆火锅、潮汕火锅、北京火锅等等,都深受广大吃货的喜爱,火锅能普及到这种程度,估计跟乾隆爷禅位大典上的这次千叟宴的引领是分不开的。

据史料记载,这次千叟宴筵席分一等和次等两级:

一等桌摆放在大殿之内和廊下两旁,主要招待王公、一二品大臣及外国使节。每桌有银、锡火锅各一个,涮菜主要是羊肉、野鸡、羊乌叉和鹿尾鹿肉,另外有青瓷碗装着的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还有两个用银螺蛳盒装着的小菜。

次等桌摆在丹墀甬路和丹墀以下,三品至九品官员、蒙古台吉、顶戴、领催、兵民等在此入宴。每桌摆铜火锅两个,只是菜品稍微少一些。

火锅的汤底都是羊肉汤和狍子肉汤,主食也都是肉丝汤饭。(www.zuozong.com)

都说乾隆皇帝讲究排场,果然名不虚传。这次千叟宴办得既宏大庄严,又隆重热烈,内容也非常丰富,赏心悦目。

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响起。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极殿宝座。嘉庆帝率领三千零五十六名银须白发的老人三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

面对着天下老人为自己祝寿的壮观场面,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乾隆爷从小就在宫内学习、走动,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所作所为,为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继位之后,他继续推行祖父与父亲的治国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很多建树。

乾隆皇帝一生著文吟诗,以天下文人领袖自居,他还获得十次重要战争胜利,为此,乾隆皇帝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称。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幅员辽阔,人口繁盛,国势强盛,远超汉唐,而他一生的辉煌,在今天达到了顶点。

接下来,乾隆、嘉庆亲自给九十岁以上的老寿星斟酒。清朝皇帝一直都有敬老的传统,也一贯提倡这种道德风尚,这也是举办千叟宴的目的所在。乾隆皇帝更是身体力行,比如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乾隆五十年(1785)的那次千叟宴上,就有这样一大亮点。当时推为上座的一位老人,据说已经一百四十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这样的老寿星出现在本朝,这正是最难得的祥瑞呀!为此,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与大才子纪晓岚联手,专门为这位亘古难寻的老寿星作了一个千古绝对: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那上联的意思是,两个甲子年一百二十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至于下联,说的是七十当为古稀之年,两个七十再加一,还是一百四十一岁。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只要有高寿老人聚会,这副对联总会被人提起,而且津津乐道。

乾隆六十年的这次千叟宴,虽然没有那么高寿的老人来参加,但百岁老人也还是有的。现场一百零六岁的老寿星熊国沛和一百岁的老寿星邱成龙被乾隆称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特赏六品顶戴,其余九十岁以上的老寿星赏七品顶戴,以示太上皇和皇上敬老之意。

一方面是大清王朝敬老的传统,另一方面,大家都是太上皇和皇帝请来的客人,因此,来参加宴会的每个老人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受命为宗室王公、一二品大臣敬酒;皇宫侍卫们负责为檐下、殿外、阶下的各席群臣、老人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

千叟宴进行的过程中,还穿插精彩的乐舞和百戏表演。

饮馔观剧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环节,这就是与宴人员即席赋诗。这原本就是中国古来君臣宴会上的传统,在清代达到极致。本次千叟宴之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又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作诗最多的一场饭局。

千叟宴结束后,还要颁发纪念品。太上皇和皇帝按照官员和老者的品级或年龄,向与宴的臣民们分别赏赐和颁发诗章、如意、寿杖、貂皮、文玩、银牌等等,每个人都颇有收获。

身逢亘古未有之太平盛世,感受永生难忘的浩荡皇恩,老人们心满意足,尽兴而归。他们要赶紧回乡,把这千叟宴的盛况和太上皇、皇上的恩典分享给邻里相亲,而且传诸后代,让子子孙孙永远铭记天朝上国的荣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