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帝盛赞于成龙: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帝盛赞于成龙:闽省廉能第一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成龙到任按察使后,巡抚吴兴祚就让他处理数千名违反“迁海令”的罪犯。又到了“大计”之时,巡抚吴兴祚上书朝廷:“于成龙任臬台未及一年,闽省吏风为之一变,功绩昭然”,称赞他是“闽省廉能第一”。康熙帝素知于成龙廉能,接到奏疏,批示说:“于成龙清介自持,才能卓著,允称卓异。”官员集会之后,布政使于成龙代表各级官员,向康亲王杰书上了一封公开信,详细说明原委,请求康亲王收回成命。

康熙帝盛赞于成龙:闽省廉能第一

东山平叛的过程中,因为招抚有功,朝廷任命于成龙武昌知府,不久改任黄州知府。康熙十六年(1677),升任下江防道。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六十二岁的于成龙接到朝廷的命令,升任福建按察使,从正四品官员升为正三品。于成龙的职务在短期内数次升迁变动,看来,坐镇北京的康熙皇帝已经注意到于成龙这位远在湖广的特殊人才了。

告别了工作生活了九年的湖广省,于成龙乘坐官船,离开了蕲州码头

蕲州、黄州及附近府州的官吏百姓,舍不得于成龙离开,大家沿江相送,哭声震天。于成龙伫立船头,情不自禁,老泪纵横。

离开黄州时,于成龙仅带一床破被,一件朝衣。

为了节省路上的开支,于成龙叫随从在黄州买了几担萝卜放在了船上。

有人笑话他:“这么便宜的东西,买那么多干什么呀?”

于成龙说:“这是我沿路的口粮,另外还可以压船。”

两袖清风的于成龙一路咬着萝卜,乘船而下,跋涉数千里,来到福建。环境变了,职务变了,但咬着萝卜上任的于成龙,依然还是顶天立地的一个清官!

在按察使任上的时间不长,于成龙就为福建的老百姓办了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

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下达了“迁海令”。当时,清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台湾的郑氏王朝,颁布了将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的“迁海令”。

虽然有森严的“迁海令”,但是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还是存在的。

于成龙到任按察使后,巡抚吴兴祚就让他处理数千名违反“迁海令”的罪犯。

怎么处理,于成龙只要大笔一挥,这数千人可就要人头落地了。

但别忘了,于成龙做官是“不能昧了天理良心”的。毕竟人命关天,何况还是数千条人命。

他仔细查阅案卷,发现这些老百姓出海捕鱼、做些贸易,都是正当的生计,并不是为了资助台湾郑经,朝廷是宁可多抓错杀,也要杜绝台湾郑经的后勤补给。

于成龙思忖再三,为了这数千条人命,决定为民请愿。

他向巡抚吴兴祚、总督姚启圣分别请示,要求释放这批人。

然而吴兴祚和姚启圣那可是官场的老油条,知道其中的利害,他们是绝不会答应的。

那就直接去找康亲王。(www.zuozong.com)

康亲王是福建驻军的总司令,手里握着军政大权。于成龙费尽周折找康亲王申诉,终于打动康亲王,同意案件重审。

于成龙一件一件地重新审理了案件,陆续把被乱抓来的老百姓都放了。对广大百姓而言,于成龙就是青天再世、活命的菩萨。其实,于成龙作为政府的代表,死里逃生的犯人们,在感谢青天于大人的同时,对于成龙所代表的大清政府也有了一定的好感。于成龙此举,可以说为朝廷争取了民心。

在担任按察使的几个月时间里,于成龙受到上下一致的认同。又到了“大计”之时,巡抚吴兴祚上书朝廷:“于成龙任臬台未及一年,闽省吏风为之一变,功绩昭然”,称赞他是“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帝素知于成龙廉能,接到奏疏,批示说:“于成龙清介自持,才能卓著,允称卓异。”

这是于成龙平生第三次得到“卓异”这个崇高的荣誉。

从此,于成龙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和破格重用。

康熙十八年(1678)十月,于成龙再次升官,由三品的按察使升为从二品的布政使

布政使衙门的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台”“藩司”,管理一省的人事、考试和财政。

在此期间,于成龙经手的钱财何止千万,但却一尘不染。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于成龙都能保持清官本色,始终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当时,数万名八旗骑兵驻扎于福建,与台湾郑经作战,军需给养由当地政府采办,其中一项每年要征召数万名铡草的民夫,老百姓苦不堪言。

清朝初年,朝廷了解到征召劳役的问题后,曾经下令禁止军队再征民夫。但是在福建坐镇指挥的康亲王考虑到军队的利益,下达命令,要求各地照旧征召民夫。

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二十四日,巡抚吴兴祚把康亲王的手谕转发给闽县、侯官等地的知县,要求征召民夫。但巡抚衙门并没有下达正式的文件。知县祖寅亮、姚震等人揣测到巡抚的真实意图,就以需要请示为由,拒绝执行康亲王这道命令。

正月二十七日,八旗官兵聚集到县衙闹事,逼迫知县派人。

二十八日,福建省地方官员集会商议,准备向康亲王请命。就在这天,很多百姓,听说了征夫的消息,聚集在街上,停业罢市,哭泣喧闹,群情汹涌,大规模的民变几乎一触即发。

官员集会之后,布政使于成龙代表各级官员,向康亲王杰书上了一封公开信,详细说明原委,请求康亲王收回成命。后来,于成龙又以自己的身份,给康亲王写信,请求康亲王看在太祖太宗世祖皇帝创业艰难的份上,为康熙皇帝分忧,收回成命,稳定民心。

或许被于成龙的诚心所感动,或许看到事情闹大了对朝廷无法交代,康亲王思忖再三,也就偃旗息鼓,收回了成命。

于成龙这件事办得非常危险,官员抗命,百姓闹事,稍微处理不慎,就会是一大片的人头落地。而且,他面对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都骄横无比,不讲道理,弄不好,他于成龙不但有可能弄丢了乌纱帽,而且还可能有性命之忧。

为了老百姓的事,于成龙也是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