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藩之乱”影响下,黄州等地蛰伏多年的“蕲黄四十八寨”秘密组织,也在酝酿着揭竿而起,反清复明。
康熙十三年(1674),发生了黄州东山叛乱,起义的核心智囊叫黄金龙,而起义的领袖人物是刘君孚,是“蕲黄四十八寨”的秘密领袖之一,麻城东山曹家河人。在他的带动下,麻城东山的“蕲黄四十八寨”势力,纷纷起兵叛乱。
关键时刻,巡抚张朝珍想到了于成龙。
于成龙在黄州为官多年,长期驻守麻城歧亭,知道“蕲黄四十八寨”的底细,张朝珍就委派他到黄州去招抚叛军。
于成龙先给刘君孚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朝廷的招抚政策:缴枪不杀,还会特别重用。随后,他骑了一匹骡子,带了两个随从,亲自上了刘君孚的山寨。
刘君孚曾经做过于成龙的部下,对于成龙十分敬畏,听说于成龙来了,他不敢出来见面,却命令手下人,手持武器列队相迎。当然,他可不是以隆重的仪式欢迎老领导,他是想用这大阵势吓唬于成龙。
于成龙可不吃这一套,径直进了山寨,大马金刀地坐在了山寨的大厅里,开口就问:“刘君孚我那老奴到哪里去了?怎么不出来见我?”
山寨的人很尴尬地说:“刘君孚外出了,请于大人坐等一会儿。”
一些认识于成龙的人,很不好意思地一一过来拜见,其他的人,也只好跟着见礼,就好像拜见长官一样。
于成龙就在山寨的大厅里和大家拉起了家常,他没有提起兵造反的事,只很关心地询问了山中的雨水和庄稼,大家的生活怎么样。
大家只好顺着于大人的问话来回答,提起雨水和收成,大家想到了以前的太平生活,想起了妻子儿女欢聚一堂的场面。
就这样,于成龙通过与大家的交流瓦解了叛军的军心。
后来,刘君孚不得不出来相见。
于成龙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他几句:“现在朝廷政策很宽大,只要率部投降,造反的事情可以一笔勾销,朝廷还会另有重用,绝不亏待。”
人心散了,队伍也没法带了。再说,刘君孚也确实服这位老领导,一咬牙一跺脚,投降了。
再后来,一切顺理成章,于成龙通过刘君孚,又招安了其他的起义队伍。东山这股顽匪,就这样被瓦解了。于成龙单骑招抚刘君孚的精彩故事,也被载入了史册。
黄州的局势初步稳定,于成龙又拿出自己用惯了的“保甲法”,在黄州各地分区编制保甲,训练乡勇,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把这些英勇强悍容易叛乱的百姓,训练成为支持官府的准武装力量。
七月初,正当于成龙准备回武昌复命之时,没想到黄冈县李家集忽然爆发了以方公孝为首的叛乱,并且和黄金龙、邹君升的反叛势力纠集到了一起。
兵贵神速,于成龙对黄金龙和邹君升展开了围剿。
平叛只用了六天,而且没有动用官军,全是地方“保甲”队伍。
八月,于成龙上任黄州知府。(www.zuozong.com)
当时,吴三桂的奸细潜入黄州,联络当地豪强劣绅纷纷起事,声势浩大。
十月,吴三桂大军在江西进攻湖口,已经很接近湖北,湖北各镇驻军皆奉调前往湖南征剿吴三桂,黄州兵力空虚,一时人心惶惶。
吴三桂在进兵的同时,串联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人士策应自己,湖北境内新一轮的动荡开始了。
黄州反叛头目何士荣、陈鼎业、周铁爪等纠合在一起形成了数万之众的叛乱队伍,号称十万,准备攻打黄州城。
巡抚张朝珍派兵增援黄州,但数量不多。
于成龙誓死不离开黄州,他募集乡勇与叛军对抗。
他认真分析敌情后认为,叛贼都是以何士荣为首,如果先把他收拾了,其余叛军自然望风披靡。
于是,于成龙制定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机进剿,集中兵力对付何士荣的策略。
何士荣率数万人之众,气势汹汹而来,分东西两路夹击于成龙。于成龙立马仗剑,依营门而立,从容指挥。
敌人攻势甚急,情况十分危急,部下劝于成龙避一避,于成龙大喊:“今我死日也,敢言退者斩!”
于成龙挥剑上马,亲率部下与叛军展开了生死肉搏。
在他身先士卒的亡命拼杀下,官军士气大振,一举击溃了叛军的进攻,擒获了叛军首领何士荣。
在此战中,于成龙缴获了叛军的花名册。他看也不看,命令立即烧掉,并马上草拟一份宣传文告:
叛军中有能抓住叛贼者,重赏;有来投降的,免死;被挟从叛乱回来的,可闭门在家;只要没有武器,即使从了贼,也一概不予追问;若私藏武器,即使是一般百姓,也要处死。
溃败的叛军听说何士荣被擒,而叛军的花名册已经被于成龙烧掉,于是纷纷丢下武器,作鸟兽散。
几个叛军头目,一一被擒。
于成龙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指挥得当,获得全胜。
从于成龙出师,到告捷,仅用二十四天。而以乡民数千,破贼数万,于成龙立了大功。在此战中,于成龙竟然也创造了手刃四十八人的战绩。
史书上这样评价于成龙:“以文吏而擅武略,屡著奇勋。”
由于于成龙的招抚工作做得非常好,到后来,就连河南、安徽境内的叛乱分子也到黄州来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