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情的定义与实例及动物界证实

共情的定义与实例及动物界证实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有温度的拥抱小麦是一名初中生。那一瞬间,小麦妈妈也觉得无比委屈、无助,可是她忍住去和孩子理论,而是开始考虑能够为孩子做点什么。卡尔·罗杰斯共情不仅存在于人类,也普遍存在于动物界,这得到了动物行为学研究的证实。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动物也是具备共情能力的。

共情的定义与实例及动物界证实

一次有温度的拥抱

小麦是一名初中生。这个年纪正是和自己的朋友们玩得好的时候,仿佛每天上学的快乐都来自于身边的朋友。转眼步入初三,要面对中考了,和他要好的两个朋友因为不是当地户口,需要回老家准备考试。好朋友要离开的这件事情,对小麦来说仿佛天崩地裂。那段时间他每天都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以前特别勤奋的他学习也开始拖沓起来。妈妈在一旁看得很着急。有一次,妈妈和他聊起这件事。妈妈说:“你们中考完就可以见面了啊,而且还有QQ、微信可以联系呀。”妈妈说完之后,一向脾气很好的小麦突然拍了桌子,冲着妈妈吼起来:“你能不能不要说了!”那一瞬间,小麦妈妈也觉得无比委屈、无助,可是她忍住去和孩子理论,而是开始考虑能够为孩子做点什么。

那个晚上,妈妈放心不下小麦,悄悄推开了他的房门。暗淡的灯光下,曾经那么阳光的一个小男子汉把自己捂在被子里抽泣着,不敢把自己的悲伤释放出来。妈妈看着很心疼但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静静地躺在了他的身旁,从背后抱着他。小麦先是忍着不想让妈妈知道他在哭。这个时候,妈妈说:“想哭就哭出来吧。”小麦从抽泣开始,逐渐哭出了声,最后转身抱着妈妈嚎啕大哭。就这样一直哭了很久。而妈妈始终在旁边默默陪着他。小麦终于平静下来,他问妈妈:“几点了?”妈妈说:“十一点半了。”他说:“我要去洗脸了,明天还要去学校呢!”那晚以后,小麦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情绪也好了很多。

后来,小麦和妈妈聊起这件事,他说:“妈妈,您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的朋友离开了,我就是很难受。您说那么多道理的时候,我觉得您是一个很冰冷的人,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但是,那天晚上在我哭的时候,虽然您什么也没说,但是我能感受到我的委屈、我的难过,都被您接收到了,所以我就哭得很厉害。哭出来也就发泄了出来,心情也好了很多。”

这件事也给小麦妈妈带来很多思考:“从前,我认为所谓和孩子沟通就是要说很多的话。这件事让我明白共情有多重要!共情让我体会到了他的情绪,感受到了他的感受;共情让我们变得彼此亲近,让我把对他的爱表达得如此热烈又如此自然、不带任何的装扮。”(www.zuozong.com)

共情(empthy)一词来自德国哲学家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1873年首先使用的德文单词“einfühlung”,用来表达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的一种现象。1909年,英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来取代“einfühlung”。他把“empathy”定义为:“一个客体人性化的过程,即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的过程。”这一概念随后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心理咨询者和治疗家们的重视。卡尔·罗杰斯对共情进行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阐述,使得共情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核心概念:共情是指个体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时,自动化地感染对方的情绪,并且引起自身类似的情绪反应。罗杰斯指出,共情的关键在于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并且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要让对方知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意义的,如何表达和处理情绪才是关键。共情也不只是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而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真正的共情是“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而不是“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样”。

卡尔·罗杰斯

共情不仅存在于人类,也普遍存在于动物界,这得到了动物行为学研究的证实。例如在著名的大鼠实验中,通过训练大鼠按动压杆来获取食物,但前提是每次按动压杆,旁边的大鼠都会遭到电击。实验表明,当大鼠看到同伴遭受电击时,就会停止按压,哪怕它无法获取食物。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动物也是具备共情能力的。在一个用野生猴子所做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切断了猴子大脑中能支持共情的神经回路,然后把猴子放归原来的栖息地。结果发现这些猴子再也不能对其他动物的友善或敌意做出合理的推论,并退出了与朋友和家庭成员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