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及心理学相关理论

积极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及心理学相关理论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发展心理学营地导师为什么需要了解发展心理学,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在营地中,大多数时间营地导师需要陪伴学生,因此只有对孩子的发展规律等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营地导师需要和家长沟通交流,营地导师掌握了发展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一些亲子课程或者家长课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更加理解和懂得孩子。

积极营地导师的关键能力及心理学相关理论

营地教育中,导师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青少年,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家庭背景、性格。但由于他们同处于青少年这一发展阶段,其心理特点往往有共通性。如果导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够在营地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也就是说,营地导师对于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可以克服教育上的盲目性,增强营地课程的教学效果。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包括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可以说,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研究对象,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等密切关联。

以下是和营地教育相关的部分心理学领域与理论。

1.发展心理学

营地导师为什么需要了解发展心理学,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在营地中,大多数时间营地导师需要陪伴学生,因此只有对孩子的发展规律等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营地导师需要和家长沟通交流,营地导师掌握了发展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一些亲子课程或者家长课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更加理解和懂得孩子。

家长需要了解青春期的知识

比利是一个喜欢打篮球的13岁男孩,梦想成为库里那样的人。他的父母都从事商业,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比利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父母的事业而变换了不少学校。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他总需要重新去适应。比利跑步特别快,在以前的学校能够拿奖,但是在新的学校里,他得到的更多是挖苦、否定。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以后,比利变得特别不自信。他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开始使用负面语言,比如:我不行,我觉得自己不好。在接连被老师否定的情况下,比利的父母已经准备让他出国念书。但是他在生活与学习中的状态又让父母充满焦虑。父母担心他到了异国他乡无法适应生活。

后来,营地中的苹果老师和家长聊了以后,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更多来自于父母。苹果老师与比利妈妈的交流,使她知道了自己不注重沟通方式引起的后果,也明白了不能用简单的心理学的技术去“对付”孩子。当父母没有为比利在学校争取到应有的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们则会站在老师的角度说,这样没有关系,这件事情不重要,等等。而这对于孩子来说,会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苹果老师说:“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任何人无法取代。孩子难过的时候,可能就是希望有人能够和他待在一起而已。其实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我们和他站在一起面对困难,让孩子知道我们和他不是对抗博弈的关系。”

比利妈妈听了苹果老师的分析以后,非常认可老师的理念,也明白了比利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可能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理解了这点,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家长就能够用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这其实是每一个家长,以及从事教育的人都必须了解的基本知识。在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龄会有相应的一些特征。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成长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人。教育者需要去了解这些因素可能对个体的影响,从而对孩子进行更适当的、尊重天性的引导。教育者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解决生理、心理、情绪化的自我认知与调整,如何养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如何冷静理清混乱的情绪……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到营地教育中,就是营地导师通过主题性的课程和活动,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于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里主要介绍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r)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成长的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日常生活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之外的更大空间。这些环境被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每一个系统层面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理解不同的因素都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影响,父母就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成长,在某些阶段也就可能对某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或者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

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生活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任何的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的,比如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过来,孩子的生理特性、人格特征和能力也会影响父母的行为。一个情绪平稳的孩子容易引发父母积极耐心的反应,而一个好动、容易哭闹的孩子则容易成为父母的限制和惩罚对象。在这一小环境中,父母二人的关系也会影响他们和子女的关系,比如,如果父母共同承担养育责任,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更加能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力量,孩子会更加有安全感。相应地,如果父母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迁怒孩子,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差,也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

中间系统指几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是否进步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这一微观系统学习的情况,而且取决于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孩子在家里花多少时间学习等。而对成人来说,在家里做配偶、做父母做得好不好,也受到他在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些微观系统形成一个中间系统对个体产生影响。

外层系统指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不直接在其中,却对他们所生活的直接环境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比如,孩子生病了,或者学校开家长会,父母的工作单位是否允许因此请假。父母的工作单位虽然不直接与孩子发生联系,但的确会间接影响到他们。外层系统还包括孩子及其父母所在的社会网络,如亲戚、朋友、邻居等。例如,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是否有其他长辈愿意帮忙照顾;在孩子和父母有亲子冲突的时候,是否有父母的朋友或者亲戚提供建议等。这些外在的支持对一个家庭非常重要,在他们遇到困境的时候,这些外在系统可以有效支持这个家庭度过困境时期。得到充分支持的家庭,面临的困难会相对减少。

宏观系统不是一个具体的环境,而是由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和资源组成的。如果宏观系统能够在大环境中提供一些福利政策支持儿童及其家庭,那么,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并不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固定力量,它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究竟怎样做,既取决于人的年龄,也取决于人的身体、智力和人格特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机遇。因此,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既不由环境单独控制、也不由个体内部原因独自决定。相反,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人和环境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营地导师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有助于他们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和家长;而家长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也有助于反思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如何更好地规避一些负面因素可能对孩子成长的影响。(www.zuozong.com)

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以及其构成因素和相互作用的合力。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方向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方向同样取决于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内在的心理力场是指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反应在群体内部,有以下一些关系:同伴依慕、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竞争、共生等。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素。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在于群体中,它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动力理论主要是指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勒温把群体中的人分为两种,即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的人积极参与群体的各项活动,参与群体规范的制定,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各项规范和要求;而被动型的人则服从于权威,听从别人的安排,遵守群体的规范和要求。

童年穿越”:重新长大一次

“童年穿越”是专为家长打造的一项情景体验活动。参加活动的爸爸妈妈们三人一组,分别扮演童年的爸爸妈妈和自己。每个人都要穿越回自己幼时,再一次面对父母的“不允许”“不可以”带来的伤痛。有家长在结束体验后说:扮演爸爸时当我不断地和孩子说“不允许、不可以”的时候,我心里很痛。我感受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伤痛,同时也感受到父母的无助。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孩子在学着怎么去成长,爸爸妈妈也在探索着怎么去做家长。在这样一个场域中,参与活动的爸爸妈妈们回到小时候,把自己的不满、委屈,通通宣泄出来,得到疗愈。除了自己得到疗愈,他们也察觉到,自己无意间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这些反思,能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改变。正如一个妈妈说:“自己以为那些伤痛都封了尘,没想到它们还是在影响着自己。我也知道以后该怎么去对待我的孩子了。”

3.积极心理学

199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心理学。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进入了误区,认为心理学就是临床心理学或者是精神病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把注意力放在解决痛苦上,人们可能会变得更痛苦。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美德、主观幸福感、意志力等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中国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彭凯平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不光研究人类的幸福,还要研究道德、智力、审美、创造、积极的社会关系、积极的社会组织、生活的意义等内容。他将优秀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概括为“ACE”(王牌)。A是审美感(aesthetic),有审美感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C是创造力(creativity),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概念、新事物;E是情感共鸣能力(empathic),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到其他人的感情。具备ACE能力的人,是未来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是最容易具备幸福感的人。

对于青少年来说,伴随性成熟的心理和激素变化,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而引导青少年的积极品质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绪,这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他们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能够更好地塑造青少年的积极品格。营地导师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作为指导思想之一,以促进青少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该理论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基于这种思想,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上图所示的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